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愛人與孩子之間的感人故事

愛人與孩子之間的感人故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7 12:26:06

在多數人眼中,母愛是瑣碎的,表現在無數的唠叨中,讓人感動也讓人心煩;

而父愛卻是含蓄的,但常常讓人無法忽視。

天下的父親大都不善言辭、不懂表達,但隻要有需要,他會放下所有事情出現在我們的身邊,為我們遮風擋雨。相比于母愛的細膩,父愛更多的是一份責任。

今天是父親節,我們給大家推薦八本有關父親的書,一個個舐犢情深的父愛故事,相信總有一本可以讓你體會到些許無言的父愛。

《聆聽父親》

作者:張大春

愛人與孩子之間的感人故事(主題薦書父親與孩子的平凡小事)1

《聆聽父親》是張大春回憶父親的散文。由于年邁的父親意外摔倒,張大春于父親生命進入末期的時候,開始給還未出生的孩子說故事,說的正是自己的父親,以及從父輩那裡聽來的家族曆史。

這是一部在時代變遷中觸摸個人血脈的故事,讓讀者見到有血有肉的“曆史”,也是“小說工匠”張大春的性情之作,還是張大春小說創作的精神源泉。作者以個人的家族史來搶救家族記憶,以文化溯源的方式拯救文化凋敝的意圖,在書中表現得很明顯。

原文摘錄:

回憶能使回憶者當下的現實顯得不再那麼沉重,也使逝去的現實顯得輕盈許多。無論多麼深的挫折、刺痛和傷害,在留待回憶重述的時候,都會使那消逝在時間裡的當下失去一點點重量。

《爸爸,我們去哪兒?》

作者:[法] 讓-路易·傅尼葉

愛人與孩子之間的感人故事(主題薦書父親與孩子的平凡小事)2

讓-路易·傅尼葉(Jean-Louis Fournier)大學時修習古典文學,本應成為嚴肅學者的他,後來卻成了法國知名作家及電視劇編導。他曾獲得多項國際藝術電影大獎,從1992年起,傅尼葉開始文字創作,作品逾二十部,包含散文、小說、劇本,他幽默诙諧的筆法,令衆多法國讀者為之着迷。

雖然經常受邀上媒體談論作品,但關于自己的兩個孩子,一直是傅尼葉避言談起的話題。直到他七十歲,也就是2008年,他才出版《爸爸,我們去哪兒?》,首度寫出身為兩個殘障兒父親的心聲。他說:“過去不提,不是因為怕丢臉、怕被人用異樣眼光看待,而是無法面對說了之後難以承受的痛楚。”

《爸爸,我們去哪兒?》一出版,立即在法國引起熱烈的回響,在銷售量和排行榜上都創下耀眼的佳績。傅尼葉的句句文字撫慰了許多讀者,不僅僅隻是同為殘障兒的父母,更告訴大家即使有再痛苦的遭遇,還是能夠有勇氣地笑着活下去。有評論家說:或許上帝不曾善待傅尼葉的孩子,但這部作品之于傅尼葉,甚至所有的讀者,都是我們面對生命困境時最好的禮物。

原文摘錄:

爸爸,我們去哪兒?我們上高速公路,逆行。我們去阿拉斯加逗熊玩,然後被熊吞掉。我們去采蘑菇,專采毒鵝膏菇,回來攤個香噴噴的雞蛋餅。我們去遊泳池,從高台上往沒有水的池子裡跳。我們去海邊,我們去聖米歇爾山。

《緻父親:天才卡夫卡成長的怕與愛》

作者:[奧地利] 弗朗茨·卡夫卡

愛人與孩子之間的感人故事(主題薦書父親與孩子的平凡小事)3

孩子與父母之間玩的是一場教育遊戲和成長遊戲。遊戲的規則是由父母先行确定的,在玩的過程中,孩子先是遵守規則,繼而質疑規則、躲避規則,最終挑戰規則。這個過程的漸變事實上發生在每一個家庭之中。擺在我們面前的這封信,牽涉事關現代家庭關系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在信中,卡夫卡将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所受父親的精神壓抑和盤托出,對個性成長、身份認同、家庭遊戲、角色轉換、教育方式與教育結果之間的關系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反思,是解讀現代家庭關系的經典文本。

原文摘錄:

這位堅強的人一般總是聳聳肩膀,帶着那麼點輕蔑,他看待那些多愁善感的人,看他們如何強烈地期待着能夠證明自己的能力,期望他們自身、他們内心最深處的實質能得到家庭的承認,換來家庭的信賴和坦誠相待,然而卻由于家裡無人理解他們而精神崩潰。

《爸爸愛喜禾》

作者:蔡春豬

愛人與孩子之間的感人故事(主題薦書父親與孩子的平凡小事)4

當蔡春豬把《給兒子的一封信》貼到博客裡,幾乎是在一夜之間,這封信被浏覽數十萬次,被感動轉發及評論數萬條。而小蔡以“爸爸愛喜禾”為名的微博粉絲也在短期内狂增十倍以上。在兒子喜禾被确診為“自閉症”之後,小蔡在微博中以自強不殘、愛開玩笑的喜禾爸爸形象,用诙諧幽默的語言和戲劇性的細節場景,小心翼翼地繞開了悲劇的漩渦,展現出來的是笑中帶淚的樂觀和對生活的熱愛。

本書正文分為兩部分,“英雄句短•父親篇”收錄了小蔡在得知兒子患自閉症後的感受,特别是他從無法接受現實到勇敢承擔的内心轉變過程;“一個父親的猜想•喜禾篇”以關鍵詞的形式模拟兒子喜禾的語言看親人、看家庭、看世界,角度獨特,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時折射出特殊家庭的特殊關系。

原文摘錄:

是喜禾讓我明白,我們生活在一個快動作的世界裡。從一出生開始,我們就直奔年老而去,那麼快地會說話走路,那麼快地知道活着的目的,那麼快地知道死亡不可避免。喜禾呈現的是另一種生命的狀态,就像一塊石頭,今天看是這樣明天看還是這樣。每一塊石頭,生命是以億萬年計算,它們不需要快。

《梁啟超家書》

作者:梁啟超

愛人與孩子之間的感人故事(主題薦書父親與孩子的平凡小事)5

本書選摘了1898—1928年間梁啟超寫給子女的上百封書信,信中梁啟超“筆端飽含感情”,沒有嚴厲的呵斥,也不做居高臨下的姿态,而是噴薄而出的慈父之愛。這種愛完全是一位父親情感的宣洩,赤裸奔放、情真意切。在孩子們面前,梁啟超既是一位父親,又是一位導師,還是一個知心朋友。他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讓他們全面發展,同他們談人生理想,國家大事,婚姻感情。他這種趣味式陪伴式的教育理念,對當下父母的家庭教育,仍有彌足珍貴的借鑒意義。

原文摘錄:

人生之旅曆途甚長,所争決不在一年半月,萬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上之萎葨。汝生平處境太順,小挫折正磨煉德性之好機會,況在國内多預備一年,即以學業論,亦本未嘗有損失耶。凡自己造過的“業”,無論為善為惡,自己總要受“報”,一斤報一斤,一兩報一兩,絲毫不能躲閃,而且善和惡是不準抵消的。人之生也,與憂患俱來,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父親》

作者:梁曉聲

愛人與孩子之間的感人故事(主題薦書父親與孩子的平凡小事)6

《父親》用樸素真摯的文字記錄了梁曉聲與自己父親之間真實發生的故事。展現出中國式父親深沉的愛,和一個傳統家庭的精神世界,寫出了親情中很多不願被提起的話題。我們總是希望父親改掉自己的缺點,卻很少思考他們為何會如此觀念落後、思想狹隘,對此梁曉聲在書中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每一位父親和孩子都能從中看見自己的影子,并從彼此的視角重新審視人生。

原文摘錄:

父親就是不肯唉聲歎氣。

這大概是父親的“命”所決定的吧?真很不幸!我替父親感到不幸,也替全家感到不幸。但父親發脾氣的時候,我卻非常能諒解他,甚至同情他。一個人對自己的“命”是沒辦法的,别人對這個人的“命”也是沒辦法的。何況我們天天在“吃”父親,難道還不允許天天被我們“吃”的人對我們發點脾氣嗎?

《妞妞:一個父親的劄記》

作者:周國平

愛人與孩子之間的感人故事(主題薦書父親與孩子的平凡小事)7

一個父親守着他注定要夭折的孩子,這個場景雖異乎尋常,卻令人心碎地發生了。妞妞——那個不幸而又幸福的女孩,在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五百六十二天後,帶着對生命的依戀和渴望,帶着父母的疼愛和絕望,匆匆地走了。

妞妞出生後不久即被診斷患有絕症,帶着這絕症極可愛也極可憐地度過了短促的一生。在本書中,至情至性的周國平寫下了女兒妞妞的可愛和可憐,真實地記錄了他和妻子在死亡陰影籠罩下撫育女兒的愛哀交加的心境,以及他在搖籃旁兼墓畔的思考。這是人世間一個美麗而悲慘的故事,但其中貫穿着與每個人有關的兩個重要人生主題,就是珍惜親情和承擔苦難。

原文摘錄:

在未曾有你時,我曾經問自己:有孩子和沒有孩子,孰利孰弊?每一回我都答道:各有利弊。這答案總是抽象的,因為那個尚不存在的孩子是抽象的。而自從有了你,事情變得具體而明确:有你是多麼好,沒有你簡直不可思議。你的活生生的存在已經和我的生命融為一體,成為我不可或缺的呼吸和脈搏。現在,我又沒有了你。人們勸我:再生一個吧。我無動于衷,仿佛又重新面臨從前那個抽象的選擇。對于我來說,有沒有孩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須有你,不能沒有你,而你卻永遠不會死而複生了。

《父與子全集》

作者:[德] 埃·奧·蔔勞恩 繪

愛人與孩子之間的感人故事(主題薦書父親與孩子的平凡小事)8

1934年12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夜的德國,到處充滿了火藥味,正是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一套取材于日常生活反映父子間感情的漫畫作品開始在《柏林畫報》上連載,它的幽默溫情猶如一片人性的綠洲,拂過萬千民衆的心,這便是德國漫畫大師埃·奧·蔔勞恩的傳世名作《父與子》。

作品中一個個生動幽默的小故事都是來自漫畫家在生活中的真實感受,《父與子》實際上是蔔勞恩與兒子克裡斯蒂安的真實寫照,一幅幅小巧精湛的畫面閃爍着智慧之光,無言地流瀉出純真的赤子之情與融融的天倫之樂,永遠地震撼着人們的心靈。

原文摘錄:

愛人與孩子之間的感人故事(主題薦書父親與孩子的平凡小事)9

愛人與孩子之間的感人故事(主題薦書父親與孩子的平凡小事)10

我們總在時間中慢慢成長

才會懂得如何體會到愛

我們是如此,父親也是如此

在父親節這一日

與他唠唠以往的家常

勇敢地向父親訴說愛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