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開始,千古名相諸葛亮在網絡上招來了無數黑粉。
他們不斷攻擊諸葛亮的用人為,政甚至個人品行,意圖就是将千古一相拉下神壇。
(千古一相諸葛亮)
那麼這群人為何如此做?就我個人歸納而言,這群黑子無非如下幾種。
第一種,道聽途說之輩。
這樣的人,對于諸葛亮的了解僅限于網絡上看過的幾篇揭秘文章。
然後結合《三國演義》中的故事,就斷然否決了諸葛亮的事迹,為了反對而反對之後,緻力于表達的意思就是,諸葛亮并沒有那麼神。
第二種,理解錯誤之輩。
有這樣的人出現,皆因為讀書不多,他們大多聽過一句魯迅先生的“諸葛多智而近乎妖”。
因為魯迅先生的名人效應加持,這群人不明所以開始大肆攻擊諸葛亮。可他們從未想過,真去探究曆史的真相,或者說研讀研讀諸葛亮的事迹,甚至考證一下魯迅說這話的根源為何?
這句“諸葛多智而近乎妖”其實評價的是《三國演義》這本書,而不是評價的諸葛亮。
第三種:商業炒作之輩。
這樣的網紅商業炒作,因為自媒體的興起也有不少。
比如網紅大V高曉松就是這樣的人,為了提高知名度,整日裡以還原曆史為由頭,标新立異表達自己的曲解和歪論,帶壞了不少聽衆。
(這話很經典)
除了這三種之外,還有如為了标新立異而語出驚人的震驚黨,為了反對而反對,見不得人好的心裡扭曲黨。
這樣的人多了,難免形成團體,而他們為了黑諸葛亮最長論證的三件事也很有意思。
無非是街亭用馬谡,治蜀法制嚴,選姜維當繼承人,還有不懂放權提拔人才上。
這幾件事,一個個談談,看諸葛亮真有黑點嗎?首先:用馬谡失街亭,最後殺了馬谡!
因為這一點,諸葛亮被人诟病用人不當還有不珍惜人才。
至于原因嗎,也很簡單,讓适合做參謀的馬谡作為前敵統帥,當然是用人不當,最後再戰敗之後殺了才華卓越的馬谡,這不是不珍惜人才嗎?要知道蜀漢小國寡民,如果不是劉備時代積累的全國人才,哪有在三國鼎立時候争霸的人才資源啊?
(諸葛亮深知人才重要性)
那麼這兩個問題,是問題嗎?
在我看來,用人不當應算是小瑕疵,馬谡其人不可大用,這是劉備臨終時候特意叮囑過的。
可諸葛亮面對劉備的善于叮囑,依舊堅持用馬谡去街亭當前敵主将,無疑是有問題的。
但這個問題要結合時局來看。
什麼樣的時局,那就是當時北伐的陣容。
諸葛亮第一次初北伐是兩路分兵,一路老将趙雲帶着鄧芝作為疑兵牽制曹真主力,第二路是諸葛亮親自帶隊,用魏延為先鋒攻略雍涼。
戰略意圖可知,第一次北伐的重點是攻略雍涼,次一級的重點是趙雲的疑兵要起牽制作用。
進攻先鋒用魏延是必須的,在諸葛亮時代能沖鋒陷陣的猛将唯有魏延和趙雲。
魏延性格剛猛,适合打頭陣,趙雲性格持重适合做疑兵,這安排毫無問題。
但街亭也很重要啊,可諸葛亮手頭沒人可擔大任啊?總不能用剛剛投降的王平當主将吧?
于是,諸葛亮選擇了馬谡和王平配合,一個足智多謀,一個持重老成。
這兩個人隻要配合得當,還是可以完成任務的。
馬谡為何犯下嚴重錯誤?答案就在于它沒有想到魏軍張和部來得那麼快,打亂了部署節奏。
馬谡之敗除了用人有稍許問題之外,也和當時蜀漢高階帶兵人才少有關,諸葛亮雖然神但是也控制不了人才成長還有敵軍進軍速度啊。
(鑄下大錯的馬谡)
說完這個在看殺馬谡這件事。
殺馬谡的關鍵原因從不是馬谡戰敗了,而是馬谡在臨陣的時候,居然丢下了部隊私下逃亡了,他根本就沒戰敗,而是逃了,這才是殺馬谡的關鍵。
這點王平傳寫的清清楚楚:蜀軍戰敗,馬谡開溜丢下了大軍跑了,王平用參軍名義穩定軍心,安全帶回了殘軍。
按照這個邏輯看,馬谡被殺是一點也不冤枉。
這裡說點題外話,撰寫《三國志》的陳壽老爹,當你正好是馬谡的部下,還因為一起逃跑受到牽連被懲罰過,這讓陳壽寫《三國志》的時候用了春秋筆法,并沒有在馬谡記錄中說清楚這件事,反而在王平傳和向朗傳中将事件經過寫清楚了。
所以這個所謂的諸葛亮最大黑點,用人不當的責任确實有,但殺馬谡并沒有什麼好苛責的。
而且因為這錯誤,諸葛亮還向劉禅專門彙報自請處分,自己給自己降職。
這舉措,又有幾個人能做到?
(馬谡辜負了諸葛亮)
其次:窮兵黩武,法律嚴峻讓蜀漢最早滅亡。關于這點,要先弄明白蜀漢在諸葛亮主政之前是什麼情況。
劉備去世的時候,留下的是一個大大的爛攤子給諸葛亮,劉備還沒死内部就叛亂,漢嘉太守黃元謀反了,外部吳國和魏國都虎視眈眈,看着這個經曆大敗的國度。
漢嘉太守黃元謀反之後,南中諸郡也應聲而動謀反了。蜀漢原本就不多的地盤,危機四伏。
要不是諸葛亮主政之後,看清形勢不急于平定叛亂,而是緻力于修好東吳緩解外部壓力,蜀漢眼見就要在内憂外患下滅亡。
(劉備去世後蜀漢格局)
那一刻的諸葛亮,用内政上的隐忍,外交上的懷柔,換來蜀漢的暫時穩定。
随後再積蓄了數年實力之後,才開始征讨孟獲的軍事行動,開始了所謂的窮兵黩武。
那麼諸葛亮真就窮兵黩武嗎?看諸葛亮數次北伐,貌似可以這樣理解。
可,諸葛亮的北伐其實有個特點,出動大軍聲勢浩蕩的北伐,三年一次,按時間節點看并不頻繁。
第一次大規模北伐,是在公元228年。
第二次大規模北伐,公元231年春。
第三次大規模北伐,公元234年春。
其他數次戰争,有的是曹魏主動進攻,諸葛亮發起防守反擊(公元230年秋),有的是小規模配合作戰,并沒有動員全部大軍。
(諸葛亮北伐)
再說被廣為诟病的蜀漢面有菜色問題,是因為諸葛亮執法嚴峻。
這事情發生在諸葛亮去世近25年後,哪個時候的面有菜色(公元261年),真就是因為蜀漢不富裕,還窮兵黩武弄的。
可這跟諸葛亮有關系嗎?讓老人家都去世25年了。
真實的曆史是,諸葛亮治理下的蜀漢,沒有内耗不說内部因為複興漢室的口号,反而空前團結,政局也非常穩定。相較于曹魏和東吳的内亂不斷,諸葛亮之下的蜀漢以及後續蔣琬、費祎治下的蜀漢,都很穩定。
所以,窮兵黩武之說和刑法嚴峻之說都站不住腳,總不能說蜀漢滅亡是因為去世三十多年的諸葛亮的罪過吧。
(諸葛亮做了能做的一切)
最後:選擇姜維當繼承人是失敗的。這是一個有悖于史實的事情。
因為諸葛亮的繼承人是誰在諸葛亮給後主劉禅的信中說得明明白白。
密表後主曰:“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三國志-蔣琬傳》
蔣琬之後,是諸葛亮培養的費祎總攬國政,蔣琬、費祎在世的時候,姜維雖然是大将軍卻隻能管軍事上的事情,對于政治沒有影響力。
(蜀漢四相)
等蔣琬、費祎都去世了,姜維在慢慢崛起成了蜀漢帶頭人,這都過去二十多年了,跟他老人家有啥關系咧?
再說,姜維不是人才嗎?雖然他是真的在窮兵黩武,可不打仗别人就不打你嗎?
小國要求存,主動出擊或許自不量力,可消極等待那就是自取滅亡。
而且諸葛亮任用姜維其實暗藏深意,這深意是什麼?跟諸葛亮的戰略目标有關。
在諸葛亮的設想中,隻有拿下雍涼之地,才有進攻長安的可能,而姜維恰好就是涼州人。
馬超在世的時候,勾連雍涼之地的首選就是馬超,馬超去世之後,這個任務就交給了姜維,因此姜維從始至終的職位都有涼州刺史。
(姜維也是忠肝義膽)
曹魏防禦的重點也是姜維駐紮的區域。
諸葛亮安排的一切,其實都暗含深意,無論用人也好,打仗也好,還是繼承人的選擇也好,他其實都算了很多很多。
但諸葛亮終究不是神,算不到所有的一切,也會有失誤。
可是将這失誤無限制放大,無疑是不公平的!
作為少有的,幾乎找不到黑料的存在,對待諸葛亮最多的态度應該是欣賞崇敬,而不是批駁和抹黑。
《蜀相》唐代: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鹂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