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政策落地,準備生兩個寶寶的家庭越來越多,而最近懷二胎的準媽媽也特多,對于懷一胎和懷二胎有哪些不同的感受,以及在二寶出生以後怎樣來平衡兩個寶寶的心理,聽聽二胎媽媽是怎麼說的吧!1 容易疲憊,力不從心
一胎時,雖然我也有出血現象,但是體力方面明顯好得多。當時隻是不敢出去玩,真正去玩的時候還是挺能走的。一胎時,雖然也是黃體酮偏低,但是,不會覺得全身不舒服。
但是懷了二寶之後,體力方面明顯不濟。做點事情,似乎就得休息一會,否則就會覺得特别吃力,腰酸背痛的。走路走得多,兩條腿就會酸得不行。因此,要保證午休時間來補充體力。
2 胃口大許多,餓得也很快
懷一胎的時候,當時前三個月沒什麼胃口,除了喝孕婦奶粉和吃水果,我感覺自己在正餐上沒有多少食欲。還一度認為,孕婦就應該如此。結果,半夜經常會餓醒找食,而能吃的還是孕婦奶粉,因此,三個月後,我的體重就猛增10斤多。
現在還沒真正得知自己懷上二寶時,就感覺胃口大了許多,早上明明吃得挺飽的,不到中午就餓得發暈。在某天早上,我曾經在8點左右吃了2碗粥,6個小籠包,2碗豆漿。10點左右,又開始到處覓食……
3 心理更成熟,心态更穩定
懷一胎的時候,因為出血,這不敢做,那不敢做,甚至放棄了工作,每天在床上躺着,一有點出血現象,心情就極度低落;還因為黃體酮偏低需要打保胎針,雖然每天去打針,但是心理卻總怕有副作用。直接的後果是,懷孕前三個月,心理抑郁嚴重,非常不利于胎教。
懷了二寶,雖然遇到的問題更多了,但是,心理更成熟了,心态更穩定了。該工作的繼續工作,該做的事情還是要完成。比如,對待出血,立刻主動要求醫生進行保胎;經常電動車來回上班,家裡住5樓,每天堅持爬樓梯。當然,原則是,坐電動車的時候,開慢點;爬樓梯的時候,走慢點。
4 一寶二寶,教育胎教一起抓
懷一胎的時候,雖然也經常對着肚子說話交流,但是,畢竟是缺乏氣氛。即使知道胎教的重要性,依然做不到每天對着肚子裡的寶寶講故事。
現在可不一樣了,每天都要給大寶講故事,自然而然的,二寶也跟着“胎教”了。當大寶寶趴在我的肚皮上傾聽肚中二寶的時候,我就感覺特别溫馨。大寶自己在玩玩具的時候,經常也會想到給二寶留一份,這種血脈的親情,真是溫馨又浪漫。
當然,除了媽媽們的變化,還有大寶們的變化需要應對,你真的準備好了嗎?
從某種意義來說,家庭是一個球隊,父母是教練,兄弟姐妹如同每天一起吃苦、一起流汗、一起比賽、一起面對失敗,也一起高舉獎杯的隊員。
數據顯示,在多子女美國家庭中,在孩子長到11歲前,他們與兄弟姐妹相處的時間占到了33%,遠遠高于同朋友、父母、老師相處的時間,甚至比自己獨處的時間都要多。
理論上認為,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壟斷了太多家庭成員的關愛和資源,缺乏必要的挫敗與競争,沒有全面而真實的多角色體驗,很容易形成不健全的人格。實際上,這确實也是現在很多獨生孩子抗壓能力低、易抑郁、多沖動等狀況的緣由。
當很多家庭終于有機會迎接二寶降臨,除了掩不住的喜悅,更多的還有必要的學習。
教子實錄:
敖小姐有一個姐姐,姐妹感情超好。她與先生都特别喜歡孩子,先後生下女兒嘉欣和兒子小寶。兩個孩子相差三歲,既是最好的朋友,也是最鬧的“吵友”。盡管他們不時爆發一些大小戰鬥,也各自去父母處尋覓支持。但因為夫妻倆都能保持公正溫和的态度,不斷給予正面積極的鼓勵和有效的分析,并讓孩子充分理解家庭中的“情”“理”“法”的特點,兩個孩子總是可以在最後恢複冷靜,重歸于好。
盧女士自己有一個妹妹,婚後生下大兒子天天和小他兩歲的女兒嘉嘉。在母親的熏染中,天天一開始就接受了如何當一個頂呱呱的好哥哥的引導。當嘉嘉還是襁褓中的嬰兒時,哥哥就顯示出令人感動的溫柔,甚至會時常提醒媽媽去察看妹妹需要什麼幫助。等到兩個孩子長大,分開不在一個城市,也會保持密切的視頻對話,分享當天的新鮮事。對于這一對兄妹來說,對方的笑聲彌足珍貴,溫馨的交流與溝通更是必不可少。
進入二胎時代,一旦二寶降生,随着專寵的消失,大寶内心的失落是不可避免的,随之而來的戰争,也因為大寶的個性而各呈風采。
有的大寶因為天性純良且父母撫慰得當而欣欣然接納新的家庭成員;有的大寶即便不甘心卻因為不善表達而刻意逃避成為家庭的惰性分子;有的大寶卻因為好強多妒而總是制造矛盾采取手段搶奪關注……
如果一個孩子屢次被父母的不合理要求、前後不一緻的規則打擊,就會覺得自己不是一個被喜愛的人,而一個被壓迫在不公平條件下的受害者,最容易感到沮喪和怨恨。
家庭是孩子接觸的第一個社會,父母則是孩子走向社會的啟蒙老師。父母和家人是最先與孩子建立人際關系的人群。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在家裡經常抱怨遭遇到的“不公平”,那麼,請不要對這個現象掉以輕心,它有可能真的成為阻礙孩子健康成長的不利因素。
如果一個孩子屢次被父母的不合理要求、前後不一緻的規則打擊,就會覺得自己不是一個被喜愛的人,而一個被壓迫在不公平條件下的受害者,從而感到特别的沮喪和怨恨。在孩子心裡積蓄起來的不解、疑惑、怨恨、沮喪,以及随之而來的挫折感,會混淆他對這個世界的正确認識。
我們把孩子的這種不滿情緒叫作“吃醋”,它屬于“嫉妒”的一種,是孩子在社會化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階段。
在這個時期,懵懂的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認識和判斷,體會到每個人、每樣事物的歸屬和自己的地位。如果說成人能明确接受“雖然大家是公平的,但有特殊情況的人可以得到特殊待遇”,但對于孩子來說,還是暫時不能接受這個觀點的。
其實,孩子對“公平”的要求,恰恰顯示了他們開始有能力去分析思考事情,也是道德發展進入完善期的開始,對孩子的這種能力和發展,非常值得父母給予肯定。
隻是,孩子“不公平”的抗議,常常着眼于“看得見”的部分,對于“别人有,自己沒有”的原因,則需要大人耐心解釋,這樣才能消除孩子心頭的不滿。
(部分内容來源于《二胎時代 敢生還要會養》)
二胎時代已經來臨
敢生的你一定要知道怎麼養
關注公衆号獲得更多資訊
↓↓↓↓
教新手爸媽破解二胎時代
家庭教養難題
2016最暖心
實用的父母讀本
給勇敢的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