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拖車
拖車,《漢語詞典》解釋是“拼音tuō chē,本身無動力裝置、被牽引車拖着走的車輛”的意思。它可當名詞,如清障車,也有人稱其為“拖車”;也可作動詞,“拖車”走之類的。這個詞也讓我想起我小時候在魯西南的農村,那時候生産隊裡的一種農具--拖車或者叫木拖車,是專門運載犁、耙等農具的運輸工具,木制無輪。
犁
耙
當時,生産隊裡“拖車”是木頭做成的。大緻是用兩塊厚木闆,應該是材質較密、較硬的木頭(洋槐或棗木)制成的兩塊長度約一米二至一米五、約仨指厚、約一拃高。這兩塊木闆與地面接觸的那一面的兩頭,刨去棱角,便于這兩塊木闆拖着地往前滑行。兩個木闆豎着放好,之間靠兩端各有一根長一米多點的木橕chēng子,與木闆組成“口”字形。每個橕chēng子中間,分别穿過一個鐵鈎子,牲口可以前後都能拖着走,這基本上就是“拖車”的無輪底盤。在“口”字型四個靠近角的地方,分别揳入一根粗木條(或扁木闆),豎起來當腿,然後再用四個橕子連起來在組成“口”字型。這四根橕子一般不在一個平面上,是前後兩個橫橕高于兩邊的橕子,這樣做的目的是,擱犁時,不用很擡高犁铧子就能擔好整張犁,這基本上就是“拖車”的車廂了。過去牛馬耕地耙地,木拖車是必不可少的農具。它主要任務是拖運犁、耙、榔頭和坷垃筐等犁具以及種子、化肥等。有時人也坐在上頭,套上牲口拉着在路上滑行(一般大人是不坐的,牲口主貴)。晴天走起來比較費力,若是雨後路上有泥有水,拖車滑行就很輕松了。下地犁地前必須準備好犁具,這些犁具相當笨重,人不能扛到地頭再扛回來。木拖車就派上了用場。
說木拖車笨,它的确笨。木拖車的笨,是由它本身制造結構和用材決定的。木拖車的整體結構,就像一個四腿朝上的木床,隻不過床幫朝下而已。四腿朝上,四邊安四根牚子,接觸地面的是兩塊厚重的底幫。拖運犁具時,耙棚在前後兩根橫牚上,犁腳卡在後橫牚,犁頭挂在前橫牚,榔頭和坷垃筐則放在耙上面。木拖車的用材,特别是底幫的用材都比較堅硬耐磨。因為木拖車的行走,主要靠底幫與地面的摩擦,即使是比較堅厚的木質三兩年也會磨薄、磨壞。木拖車的慢和笨也就不奇怪了。
木拖車雖然笨慢,但它畢竟也是車,童年的我對它鐘愛有加。爺爺是種地好裡手。我纏着和爺爺一起下地犁地,圖的就是能在木拖車上坐個來回。木拖車雖然走得慢,但它走得穩當,站在上面的感覺特别好。夕陽西下,爺爺把牛套從犁鈎摘到拖車鈎上,開始收工。收工前,爺爺總是把犁耙出的柴草裝滿一拖車,拉回家曬曬當柴燒。我站在拖車後牚上,迎着袅袅炊煙,聽着爺爺嘹亮的鞭哨,感到非常幸福。
當時,在村莊外的田間土路上,一般都有兩道長長的、锃亮的轍印,那就是“拖車”那兩塊厚木闆磨地磨出來的印痕。
随着時代發展,農業以牛耕作的傳統生産模式,早以被現代機械化所替代。不由而言,木拖車也随着消逝。
如今,事隔近五十個年頭,每當我出門,不論是坐在公交車上,或者乘坐在動車上,童年時代搭乘木拖車的滋味,總讓我咂嘴感歎,有種忘不了的記憶。
作者 孫智敏 曹縣第三中學高級教師,曹縣鄉土曆史愛好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