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國中考語文模拟專項訓練
古詩閱讀
(一)
竹裡館
王維
獨坐幽篁裡,彈琴複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1.這首詩通過描寫 、 、 等景物,渲染 的環境氛圍。
2.蘇東坡評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請用生動的語言描繪詩中所展現的畫面。
(二)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莺争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1.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詩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見的明媚風光,是一首唱給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贊歌。
B.詩人緊扣環境和季節的特征,全詩以“行”字為線索,從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終,以“春”字為着眼點,把早春的西湖描繪得生機盎然,表達了詩人的喜愛之情。
C.颔聯從植物的變化寫早春氣象,充滿活力。頸聯從動物的變化寫早春景象,寫出了詩人是騎在馬上邊走邊看漸入佳境。
D.這首詩語言平易淺近,清新自然,用白描手法把精心選擇的鏡頭寫入詩中,形象活潑,即景寓情。
2.詩歌講究煉字,試分析若将“幾處早莺争暖樹”中的“争”改為“栖”,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三)
十五從軍征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裡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窦入,雉從梁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饴阿誰。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1.根據這首叙事詩的内容,梳理主人公的返鄉經曆和情感變化。
返鄉經曆:八十始歸— —返回家中—
情感變化: —渴望團聚— —悲哀流淚
2.開篇“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兩句,看似平淡無奇,實則耐人尋味,頗見功力,請簡要賞析。
(四)
山坡羊·骊山①懷古
張養浩
骊山四顧,阿房②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隻見草蕭疏,水萦纡③,至今遺恨迷煙樹。列國周齊秦漢楚,赢,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
【注釋】①骊山:在今陝西臨潼東南。 ②阿房:即阿房宮,秦朝宮殿群,故址在今陝西西安西南阿房村,規模宏大,建築華麗。 ③萦纡:回旋彎曲。
1.用形象的語言描繪“隻見草蕭疏,水萦纡,至今遺恨迷煙樹”的景象。
2.作者在《山坡羊·潼關懷古》的結尾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試分析其與本曲分别從什麼角度表達主旨。
(五)
鹦鹉
羅隐①
莫恨雕籠翠羽殘,江南地暖隴西②寒。
勸君不用分明語,語得分明出轉難。
【注釋】①羅隐:唐末詩人,雖有匡時救世的抱負,但屢試不第,流浪半生,無所遇合,晚年投奔割據江浙一帶的錢镠,才得安身之地。 ② 隴西:指隴山(六盤山南段别稱)以西,舊傳說為鹦鹉産地。
1.詩人筆下的鹦鹉具有怎樣的特點?
2.這首詠物詩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六)
淮上與友人别
鄭谷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仿照示例,根據最後兩句詩意續寫兩個電影鏡頭。要求:①按照詩意來設計場景和人物的神态動作;②想象合理。
【場景】揚子江頭,離亭。
【人物】詩人,友人。
鏡頭一:美好的揚子江頭,春光宜人,楊柳青青,晚風中,柳絲輕拂,楊花飄蕩。
鏡頭二:依依袅袅的柳絲,牽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蒙蒙飄蕩的楊花,惹動着雙方缭亂不甯的離緒。
鏡頭三:
鏡頭四:
(七)
淮村①兵後
戴複古
小桃無主自開花,煙草茫茫帶曉鴉。
幾處敗垣②圍故井,向來一一是人家。
【注釋】①淮村:淮河邊的村莊。 ②敗垣(yuán):倒塌毀壞了的矮牆。
1.詩中一、二兩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景象?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概括。
(八)
春夜
王安石
金爐香盡漏聲殘,剪剪輕風陣陣寒。
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杆。
1.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詩歌第一句寫春夜,采用了視聽結合的手法,通過“金爐香盡”和“漏聲殘”表明夜已很深。
B.第二句寫詩人由室内來到戶外的感受,描寫風輕微而帶有陣陣的寒意,烘托了詩人内心的孤寂凄苦之情。
C.第三句寫詩人在戶外面對美好的春色,激動不已,“惱人”中的“惱”并非“煩惱”的惱,是貶詞褒用,反義正用,其含義類同于“撩”字。
D.第四句“移”“上”兩字在動态中有姗姗曼妙之感;“花影”既可見月之皎潔,又可見花影姿态之淡雅。
2.有人認為這首描寫春夜清幽美景的詩實質上是一首春夜懷人之作,你同意嗎?請說明理由。
(九)
揚子江
文天祥
幾日随風北海遊,回從揚子大江頭。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注釋】此詩是文天祥從元軍中逃脫出來,奔向福州(當時宋端宗趙罡在福州即位)時在途中所作。
1.你從哪些詞句中讀出了文天祥此時的艱難處境?請簡要分析。
2.這首詩最後兩句曆來為人所稱道,請任選角度加以賞析。
(十)
武陵春
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拟泛輕舟。隻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1.上片中“ ”點明了季節特征,“ ”通過描繪日常生活起居來表達内心的哀傷。
2.李煜《相見歡》有“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句,請比較兩首詞中的愁情在内容和寫法上的不同之處。
(十一)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辛棄疾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鹧鸪天
辛棄疾
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憶少年時事,戲作。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①渡江初。燕兵夜娖②銀胡③,漢箭朝飛金仆姑④。
追往事,歎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卻将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注釋】①錦襜(chān)突騎:穿着錦繡短衣的快速騎兵。襜:衣蔽前為襜,形如圍裙。 ②娖(chuò):整理。 ③(lù):箭袋。 ④金仆姑:箭名。
1.《破陣子》中“天下事”指 ,《鹧鸪天》中“追往事”指 。
2.這兩首詞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麼相同之處?
3.這兩首詞都運用了對比,請選擇其中一首簡要進行分析。
(十二)
論詩
趙翼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論詩
元好問
池塘春草謝家春,萬古千秋五字新。
傳語閉門陳正字,可憐無補費精神。
1.詩中“風騷”原指《詩經》中的《 》和屈原的《 》,後來泛稱文學。“謝家”指 ,陳正字指宋代詩人陳師道。 2.有人說,詩人狂妄地認為,李杜的詩篇流傳的時間很長,已經“不新鮮”了。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3.同為論詩,趙翼與元好問的文學主張有何不同?
模拟專項訓練參考答案:
(一)1.幽篁 深林 明月 清幽澄靜 2.示例:月夜,詩人獨自坐在幽深靜谧的竹林裡,又是彈琴,又是高聲長嘯。竹林深深,沒有人知道詩人在這裡,隻有皎潔的明月透過茂密的竹林照射過來,灑在詩人的身上,也灑在詩人的琴上。
(二)1.C 2.“争”字寫出早莺飛向枝頭向陽歡歌的景象,突出了初春的蓬勃生氣。“栖”字不能突出乍暖還寒時早莺争相取暖的景象。因此,表達效果上“栖”字不如“争”字好。
(三)1.途中詢問 出門東看 思念親人 希望落空 2.這裡直言老兵“十五”歲從軍,“八十”歲方回,突出從軍時間之長,兵役之繁重。
(四)1.示例:再不見昔日豪華的宮殿,隻有野草稀疏地鋪在地上,河水在那裡迂回地流淌,樹林茂密,煙霧彌漫,淹沒了所有的遺恨。 2.《山坡羊·潼關懷古》從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換,帶給人民的全是苦難。《山坡羊·骊山懷古》是從王朝的統治者的角度來談的,封建王朝無論輸赢成敗最終都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
(五)1.①被鎖籠中;②羽毛殘缺;③能學人言。 2.托物言志。詩人以鹦鹉自比,借勸說鹦鹉來吐露自己的心曲。勸鹦鹉實是在勸自己,表達了詩人寄人籬下,無法暢言的無奈(悲慨)。
(六)鏡頭三:驿亭宴别,酒酣情濃,晚風習習,耳邊傳來了象征着别離的《折楊柳》的笛聲,這笛聲正傾訴着彼此的離愁,凄清幽怨。 鏡頭四:天色不知不覺間暗了下來,離别的時間到了。兩位即将分手的友人,默默相對,思緒萦繞,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
(七)1.描寫了江淮一帶戰亂後農村殘破的景象。 2.表達了詩人對戰亂給農村和百姓帶來破壞的深切同情,對入侵敵人的仇恨和對戰争的厭惡。
(八)1.B 2.示例:同意。詩人沒有正面寫對人的懷念,而是通過香盡漏殘,月移風寒,寫出時光的推移,從而表明詩人徘徊之久和懷想之深。感情表達含蓄、曲折而深沉。
(九)1.從“北海遊”“回從”等詞語中,可以看出詩人繞道北行,在海上漂流數日後,又回到長江口的艱險經曆。 2.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自己對南宋的忠心比作磁針石永遠指着南方一樣,抒寫自己心系南宋、忠貞報國的思想感情和不恢複南宋王朝不罷休的堅定信念。
(十)1.花已盡 日晚倦梳頭 2.“隻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用誇張表現凄苦憂愁重得連船都載不動,形象可感地寫出了“愁”之重。“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頭”用比喻,将無形的“愁”比作絲縷,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愁”之滋味不可斷絕。
(十一)1.收複中原,統一國家 錦襜突騎渡江初 2.都抒發了一位抗金名将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憤與無奈。 3.《破陣子》:全詞壯與悲、理想與現實形成強烈的對比,從對照中可以想到當時南宋朝廷的腐朽無能,人民遭受的苦難境遇以及愛國志士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鹧鸪天》:上片追憶往昔,激越昂揚,下片歎今閑居,悲涼如冰,心傷透骨,前後對比,突出詞人理想與現實的尖銳矛盾。詞人關注民族命運,不因衰老之年而有所減損,可見詩人壯志難酬的悲憤。
(十二)1.國風 離騷 謝靈運 2.不同意。①“萬口傳”表明詩人并沒有真的否定李杜的成就和地位。②雖然李杜成就大地位高,但曆史在發展,文學也在發展,否則它就會老化僵死。每個時代的文學都應該有自己的成就,有自己的“李杜”,才能保持它的青春和生命。 3.趙翼主張詩歌創作貴在創新。元好問反對閉門造車,認為詩歌要清新自然。
備考錦囊
品讀滋味長
古詩閱讀,門道很多,學者著作林林總總,閱讀技巧千千萬萬,但說一千道一萬,關鍵在讀得懂讀不懂。讀得懂,那些方法技巧,都是末技。讀不懂,盲人摸象,連蒙帶猜,總是不濟。
對于初中生,懂有兩個層次。
一是懂字面意思。因為詩歌語言的簡潔性和思維的跳躍性,就字面意思理解的難度看,古代詩歌還稍難于古代散文。因此哪怕古人所言“老妪能解”的白居易的詩,我們同學今天讀來,還是有些障礙和難度。你可能讀得懂“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讀得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但你未必弄得懂“久寄形于朱紫内,漸抽身入蕙荷中”“今日維摩兼飲酒,當時绮季不請錢”等句的意思。若意思不通,那麼題目所問,無論是形象感知、意境營造,還是情感體味,或是主旨領悟,你隻能連蒙帶猜了。因此,字面意思上,須下類似古文翻譯的笨功夫,不一定字字落實,句句清通,但也要一字字讀,一句句讀,一首首讀,讀不懂處不能含混帶過,翻詞典,問老師,求甚解。每篇至少讀個八九分明白。上百首這麼啃下來,讀詩功力自然精進。這個要求看似最淺,但對一般初中生,也最重要。此關一過,大多數中考古詩閱讀題,便不再是難題。
二是懂深層意蘊。古詩最能表現東方美學的含蓄之美,力主“詞簡味長,不可明白說盡”,追求“不着一字,盡得風流”。往往運用渲染、起興、雙關、象征、襯托、用典、反複、移情等方法,在字面意思後面再藏一層乃至幾層意思。譬如劉禹錫的“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借向秀和王質的故事,着“空”“翻”兩個虛詞,既抒發了對舊友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懷念,也抒發了天人兩隔的沉痛和怅然,既表達了對幾十年時光倏忽流逝的感慨,又表達了恍若隔世的辛酸。再如柳宗元的“獨釣寒江雪”,似不合常理,但如果按常理改成“獨釣寒江魚”,那麼詩句描寫的隻是一個“釣魚達人”,而其深層意蘊,作者生活之落寞、性格之孤傲也将消失殆盡。深層意蘊的理解,也沒有捷徑可走,唯有反複讀,出聲讀,想象着讀,聯系着讀,才能逐漸讀出滋味來。
(以上内容選自《語文報·中考版》第849-856期,更多精彩内容見2020年總複習專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