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好詞好句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好詞好句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2-22 18:07:32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好詞好句(我與地壇讀書筆記)1

最近讓學生在閱讀課讀了《我與地壇》,文章是好文章,學生讀了也很感動,但我似乎沒有給他們更多的東西。寫點什麼記錄自己的閱讀感受吧。

《我與地壇》寫了什麼?文章分為七節。

第一節寫了我與地壇的偶然相遇,這是曆經苦難的兩個個體的相遇,這荒蕪但不衰敗的園子和我殘疾的身體産生了共鳴,園子成了我逃避現實的精神避難所,園子給了這個經曆了人生的大不幸,脾氣壞到極點的年輕人一個“甯靜的去處”,不隻是環境的甯靜,更是心靈的甯靜,朱自清到“荷塘月色”中尋找甯靜,史鐵生到地壇尋找甯靜,隻是史鐵生的尋找顯得厚重、深刻,這是人生的苦難鍛造出的厚重。他在這裡同時也遇到了自己,在這甯靜的園子中,在滿園沉靜的光芒中,他“看見了自己的身影”。他在這裡發現了生死的真相,“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隻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但是如何活?卻是一個終其一生要思考的問題,于是地壇也從他逃避現實的避難所變成了反省自己、反省生命的地方。

第二節寫他對母親的懷念,這裡面蘊含着我的愧疚和自責。但就像他關于生死的思考那樣的甯靜,他對母親的懷念依舊是甯靜的,情感的抒發是克制的。“我”到園中給母親出了怎樣一個難題?一方面是母親内心的焦灼,不知道自己的兒子會在園子裡發生什麼;另一方面是母親尋找兒子的艱難,那麼大一個園子,想要找到她的兒子,“走過了多少焦灼的路”,就如“我”的車轍壓過了院子裡的每一寸草地,母親的腳步也走過的了園子裡的每一寸草地。那時的他倔強的不屑于母親對自己的尋找,又或者是羞澀的不願回應母親對自己的尋找,而母親的去世讓他已沒有機會去彌補自己的過錯。文中“我隻想着一件事:母親已經不在了”“我心裡隻默念着一句話:可是母親已經不在了”“心裡才有點兒明白:母親不能再到這園中找我了。”這樣平靜的叙述的三次重複,讓情感的抒發壓抑而克制。正是這樣克制的語言,讓人感到是一個咬着嘴唇,眼中閃着淚花的人忍住了眼淚,最後給你一個無奈的微笑那樣讓人心酸。很多人讀這篇文章落淚,多是因為讀到他對母親的懷念這一節。到此,地壇從避難所變成自我反省之所,最後變成了回憶過去之所。

第三節用了大量的比喻去寫園中的四季,這是哲理詩,是作者對園子的細膩觀察,是作者對時間的理解與體悟,也是作者對生命的體悟。我在裡面看到了生命的“孤獨”,比如夏天是“石階上有半張被坐皺的報紙”;“冬天伴着火爐和書,一遍遍堅定不死的決心,寫一些并不發出的信”;“冬天是幹淨的土地上一隻孤零的煙鬥”。這裡面有對生的渴望,也有命運的殘酷,更有生命的孤獨。而地壇成為了他最好的心靈歸宿。而這節最後那句“我甚至就能清楚地看見,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長久地離開它,我會怎樣想念它,我會怎樣想念它并且夢見它,我會怎樣因為不敢想念它而夢也夢不到它。”讓我想起了宋徽宗趙佶的那句“怎不思量,除夢裡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

第四節寫了作者在園子裡遇到的各類人:一對夫婦從中年到暮年;一個愛唱歌的小夥子;一個飲者;一個捕鳥的人;一個女工程師;一個長跑家朋友。作者寫了不同人的生活和命運,從他們身上理解着命運的偶然,史鐵生觀察着他們,也在經由他們觀察着自己的命運。這一節應該是為下一節作者探讨命運做的鋪墊。

第五節寫了一個漂亮而弱智的小女孩,進而引發了作者對命運的思考,對這個充滿差異的世界的思考。學生都喜歡摘抄“假如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麼?要是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麼光榮呢?要是沒了醜陋,漂亮又怎麼維系自己的幸運?要是沒有了惡劣和卑下,善良與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為美德呢?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會否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呢?”這一段。就像作者所說“一個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條死水,是一塊沒有感覺沒有肥力的沙漠。”這裡面包含着老子的辯證法的思想。既然差别是必要呢,那麼誰來體現苦難,誰來體現幸福?“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史鐵生發現了命運的真相,命運是偶然,無公平可言。

第六節作者在與自己的對話中思考了三個問題:要不要去死;為什麼活;幹嘛要寫作。這些問題實際上是對第一節關于生死問題的延續。這一節寫作上最大的特點就是人稱不斷在“我”和“你”之間跳躍,這種跳躍就是内心分裂的史鐵生在與自我内心的對話,經由這樣的對話,最後他實現了與自我的和解。這一節探讨了一個非常深刻的問題——欲望。欲望讓人生充滿活力,欲望也讓人生充滿惶恐。消滅惶恐最好的辦法是消滅欲望,但消滅欲望的同時也就消滅了人性。“食色,性也。”“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叔本華說“人是一團幽暗的欲望,欲望得不到滿足便是痛苦,欲望得到了滿足便是無聊,人總是在痛苦和無聊之間徘徊。”關于欲望,叔本華太過絕望,但史鐵生給出了他的答案,“每一個有激情的演員都難免是一個人質。每一個懂得欣賞的觀衆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場陰謀。每一個乏味的演員都是因為他老以為這戲劇與自己無關。每一個倒黴的觀衆都是因為他總是坐得離舞台太近了。”人生中,每個人都是人質,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角色,投入其中,演好自己的角色便能獲得幸福,生命的意義大概就在于用心的投入生活,參與其中。

第七節作者以從容的筆調在輪回中找到了解脫。死亡中蘊含着生機,綻放的生命也正在走向死亡。園子裡的樹死了,但它身上纏繞着碗口粗的藤蘿;牽牛花初開的時節,葬禮的号角已經吹響。生命就是一個從初來時的好奇,到對生命的執着熱戀,再到安靜的走向死亡的過程。太陽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是旭日,是終點也是起點。在“我”死去的那天,會有一個孩子從山窪裡抱着玩具跑來,這不過換了一個人間的姓名罷了,這就是生命的輪回。在這裡我看到了莊子的“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我也看到了蘇轼的“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此時作者的内心是通透的,是圓融的,他理解了自己的命運,他内心是甯靜。

一個經曆過巨大苦難的人,最大的難處其實是與自己的和解,就是接受自己的處境,接受現在的自己。這不是認命,這是心靈的成長和成熟。一個内心分裂的人,難以獲得心靈的甯靜。史鐵生不是遺忘了自己的痛苦,也不是内心不再痛,而是它能夠以平靜的心态去咀嚼自己的痛苦,然後化成這樣一篇甯靜、從容的文字。

司馬遷說“發憤著書”;韓愈說“歡愉之辭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杜甫說“文章憎命達”;歐陽修說“詩窮而後工”。古人誠不我欺。優秀的文學總是和苦難相伴,可能是因為苦難更容易讓人去内省,去反思人生。苦難讓人獨處,獨處讓人思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