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嘉興日報-嘉興在線】
關于紙張的全球文化史
從紙張的誕生
到它在全球的發展曆程
它不隻是曆史
更是人類文明的大未來
紙的文化史
[德] 羅塔爾·穆勒 著,何潇伊,宋瓊 譯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該書是一本全面介紹紙張從誕生到它在全球發展曆程的文化專著。
全書以紙張的原材料和技術演變為線索,細緻探究紙張所及的各個領域,從曆史、政治、經濟、文學到人們的日常生活。
紙千變萬化。人們不僅無法對它的用途一概而論,就連追蹤它的起源也十分困難。隻有一點可以确定,那就是紙起源于中國。但與歐洲的印刷機不一樣,我們無法追溯人們發明出紙的确切日期。
公元105年,當時的宮廷官員蔡倫在皇帝的資助下,以低廉的成本制造出了可供書寫的大幅面紙張。但這并不能算是從無到有的全新發明,它其實是在一種古老生産技術的基礎上通過改良形成的。
現代曆史學家試圖追蹤曆史悠久、循序發展而來的造紙術的起源。他們找到了一種“原生紙”:這種紙是人們通過模仿毛氈的制造方法,從植物纖維、絲綢或棉絮中提取出來的,但它和書寫紙還相差很遠。一種工藝技術一旦出現在世界上之後,人們再回過去看它,常常會覺得它的存在是理所當然。但其實它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步步發展而來的。
最初的中國造紙術可以這樣概述:中國造紙匠通常将構樹的韌皮作為造紙的原材料。他們将構樹的韌皮浸泡在木灰水中,經過一定時間的處理,直到其中的纖維相互分離。若要将這些分離的纖維做成紙張的話,需要用到濾網,這種濾網是将棉布或者麻布綁在一個木制邊框上制成,能夠漂浮在水上,也被稱為“抄紙簾”。工匠将纖維鋪在抄紙簾上,用手均勻攤開。随後将抄紙簾連同形成的紙層從水中取出,曬幹,接着便可以開始造下一張紙了。因此中國造紙匠每天隻能産出幾十張紙。
蔡倫對造紙技術的改善,主要在于他擴大了造紙的原材料基礎。根據約公元450 年間撰寫的一本史書記載,蔡倫将麻布、破布以及破漁網作為原材料用于造紙,但總體來說,造紙術是在民間長期發展而成的。
随着靈活便攜的竹篩的運用,生産力得到大幅提高。再加上紙的用途日益廣泛,造紙術開始在中國傳播開來。人們不僅僅将它當作書寫材料,還拿它來糊裱門窗,做成燈籠、紙花,或是扇子和雨傘。
有證據表明公元9世紀的時候,中國人就已經開始批量生産廁紙了。到了10世紀,紙币已經成為可被接受的支付工具。
(節選)
本文來自【嘉興日報-嘉興在線】,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