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桃花亦美,人襯桃花,花映人面,是人是花,幾不可辨。才子佳人邂逅相逢,其情其景,可想而知。就是在一年之後,還沉浸在甜蜜的回憶中。
原文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賞析
關于本詩的作者崔護的生平,我們知道的不多,而這首詩卻有一段流傳很廣的動人的故事: “清明日,(崔護) 獨遊都城南,得居人莊,一畝之宮,而花木叢萃,寂若無人。扣門久之,有女子自門隙窺之,問曰:‘誰耶?’ 以姓字對,曰: ‘尋春獨行,酒渴求飲。’ 女子以杯水至,開門,設床命坐,獨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屬殊厚,妖姿媚态,綽有餘妍。崔以言挑之,不對,目注者久之。崔辭去,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崔亦睠盼而歸。嗣後絕不複至。及來歲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徑往尋之,門牆如故,而已鎖肩之,因題詩于左扉曰……” (唐孟棨 《本事詩·情感》)
宋代計有功的《唐詩紀事》也記載了這段故事,文字雖有出入,故事内容卻是相同的。這段故事,正史沒有記載,是否真有其事,不得而知。但這段佚事佳話,有助于我們理解這首詩。
這首詩的前二句,回憶了去年尋春時遇見美麗的姑娘,留下了難忘印象的情景。詩人采用的是追叙的寫法。在第一句詩中,詩人用 “去年”、“此門中” 點明了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而 “今日” 不僅說明詩人對去年的事記憶猶新,時間記得很準确,而且交待了詩人是在回憶往事,暗示還有今年“今日”。
在“去年今日此門中”,詩人遇到了什麼呢?接着第二句詩人寫道 “人面桃花相映紅”,這是流傳很廣、很有名的一句詩。用花來形容姑娘的美麗,已成為俗套,但這句詩為什麼百吟不厭、全無俗濫之感呢?其原因: 一是在藝術表現方法上,詩人将“人面” 與 “桃花”既并列排出,又交相輝映。人美、桃花亦美,人襯桃花,花映人面,是人是花,幾不可辨。
同時,詩人采用的是虛寫的方式,既不直寫姑娘多麼美,也不描寫桃花如何美,而是讓讀者自己去想象。二是在詩所表達的内容上,流露的是詩人的真情實感。這句詩寫出了詩人的當時所見,為我們勾畫出了一幅美麗的春景圖。圖中的主人公是美麗的姑娘,在鮮豔的桃花映襯下,楚楚動人。盡管詩人沒寫姑娘的言行,但才子佳人邂逅相逢,其情其景,可想而知。就是在一年之後,還沉浸在甜密的回憶中。
詩的後兩句,從回憶、追叙回到現實。對現實的所見,詩人采用了分寫的方法,先寫“人面”,後寫“桃花”。“人面不知何處去”這句詩,表明詩人在舊地重遊後,還非常渴望見到去年的那位姑娘。由此可以體會出,詩人舊地重遊,是有目的而來,結果卻十分失望。他所看到的,隻是在春風中怒放争妍的美麗桃花,而與桃花相映紅的人面卻不知到哪裡去了。“桃花依舊笑春風”與“人面桃花相映紅”形成對照,流露出了詩人心中的惆怅之情。
這首七言絕句,是一首情意纏綿的抒情小詩。詩人寫了兩個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從今追憶到昔,采用回憶的寫法; 第二個場景又從昔回到今,采用現實的寫法。同時用 “人面”與“桃花”将過去與現在聯系起來,形成對照和映襯,将詩人的深情,自然而又淋漓盡緻地抒發出來。全詩雖有時間的變換、詩人感情的變化,但又一氣貫注,自然流暢,意境醇美,詩人的功力,已臻佳境。
關于這首詩的第三句 “人面不知何處去”,有學者根據沈括《夢溪筆談》 中的說法,認為此是原作,後來崔護認為 “其意未工,語未全”,就改“不知” 為 “隻今”,變為 “人面隻今何處去”,所以有的本子第三句就作“隻今”。筆者認為,“隻今”同 “去年今日”相對照,把過去與現在的對比聯系得更緊,時間的概念更為突出。而“不知”似乎在表露詩人的情感上作用更大,詩人的失望與怅惘已隐含其中。目前流行的本子用 “不知”,是頗有道理的。但不管是“不知”還是“隻今”,都不會影響這首流傳至今的名詩的高度藝術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