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風筝是我國人民廣泛喜愛的一項民俗活動,每逢清明節氣,草長莺飛,在城郊的空場上總有不少人在放飛風筝。放風筝是一種康複養生之道,古已有之。史書《續博物志》上有“放風筝,張口仰視,可以洩熱”之說。人們在踏青放風筝之時,盡可沐浴明媚的春光,舒展筋骨。放風筝時,要動手、腕、肘、臂、腰、腿、足等人體各關節部位,使全身都能夠得到鍛煉。
57歲的楊利平自幼喜歡風筝,小時候在廟會上買來“屁簾兒”、“黑鍋底”後,就舉着風筝在天壇裡敞開了跑。到了1996年拜了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費保齡為師,走上了系統學習傳統的風筝制作技藝之路。24年的學習、曆練使楊利平技藝飛躍,現在已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風筝制作工藝(北京風筝制作)東城區代表性傳承人。
筆者與楊利平先生邂逅于去年的一個社區活動上,豐台區雲崗中學操場上,雲崗街道辦事處正在舉行“社區迎春便民廟會”。現場風車、吹糖人、春聯、糖葫蘆、風筝、舞獅、高跷各種攤位前人頭攢動。其中,楊利平的北京紮燕風筝(北京人俗稱的“沙燕”)勾描得靈活靈活現,引得人們駐足細看,老楊向大家娓娓道來其中的寓意和講究。
楊利平介紹了北京紮燕風筝的文化内涵,他說,風筝是遍布世界各地的玩具,随着地域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的形式。世界各國都有自己的代表性風筝,燕子就是北京的代表。燕子的自然屬性是美的,它是益鳥,也是侯鳥,每年春天就會飛回北方,象征着春回大地。小小的雨燕飛翔能力極強,時速超過100公裡,善于長途遷徙,我在葡萄牙峽谷見到了從北京飛來等待飛往非洲的雨燕,看到它們盤旋飛翔喳喳鳴叫,就像在正陽門城樓見到這些小生靈,分外親切。
中國匠人抓住了燕子給人們帶來了吉祥,燕子來了意味着春天到了。于是,就有了曹雪芹等人運用中國傳統美學觀點,創造性地把拟人的方法運用到風筝上,在保留燕子形體特征的同時,賦予它人格。将人的精氣神注入于風筝之中,創造出了紮燕風筝。楊利平說,紮燕風筝家族成員衆多,既有比喻健壯男子的肥燕,也有窈窕淑女的瘦燕,有代表恩愛夫妻的比翼燕,更有他們的後代,在嬰兒,小孩和青年這三個成長節點,分别以雛燕、小燕、半瘦燕來定格。紮燕風筝展翅可盈丈,小巧伶珑的可裝進火柴盒中。而且,無論它大如松小如掌,均能飛翔上藍天,這就在于它的骨架中運用巧妙地運用了結構力學和空氣力學,而且力道之平衡掌握拿捏地恰到好處。
楊利平介紹,北京風筝的色彩和圖形,主要來自傳統的象征圖像,因此紮燕風筝圖案上,燕子都有紅色的眉梢,寓意“洪福齊天”。在幾隻北京紮燕風筝圖譜中,用了一隻大金魚滿鋪在荷塘裡的肥燕格外顯眼,其中就運用了中國文化中常見的“諧音寓意”法,借金魚的外形和荷葉如玉的顔色,相互搭配,寓意“金玉滿堂”。熱衷于非遺進校園的楊利平,在教孩子做風筝的同時,也能收獲很多滿足感和自豪感。他說,風筝飛起來時主要看的是顔色了,在入門階段,為了不禁锢住孩子的想象力,給孩子們更多的自由發揮空間。他會常常給出半成品紮燕,也就是隻有線稿的紮燕風筝,他會點明其中的寓意和圖案的位置,顔色則完全留給孩子們去發揮,獨立設計、自己調配、從淺到深,讓孩子用工筆畫的方法,去體會層層暈染之美,也是感受匠心之美,孩子們自然獲得了與衆不同的體驗。孩子們不僅學會了制作風筝,更深谙小小的風筝中也能蘊含着連綿豐富的中中國傳統文化。待春天到來時,孩子們就可以放飛自己喜愛的風筝,放飛新一年的美好祝願。
經楊利平之手制作的主要有兩種風筝,一種是軟翅膀風筝,即常見的禽鳥風筝,它的升力翅是一根主翅條,構成的膀子下邊是軟性的。造型多為老鷹、蝴蝶、燕子、蜻蜓等都屬于此類。另一個為硬翅風筝,常見的元寶翅北京紮燕風筝,它的特點是升力翅用上了上下兩根竹條做成一個完整翅膀的輪廓。說到紮燕風筝,它除了硬翅膀外,還具有燕尾一樣叉形的尾部,因為形似小燕故得名紮燕風筝。紮燕的曆史悠久、造型古樸、形象活潑、頗具靈氣,兼有吉祥祝福的寓意,受到人民群衆的喜愛。
當前的疫情阻止了楊利平放飛風筝,到學校教授風筝課,他宅在家裡這些日子,雖然“閉關”但手裡也沒閑着,描繪了好幾張新款式的紮燕風筝畫片。心裡企盼着“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鸢”,盼着戰勝疫情放飛心愛的紮燕風筝。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 作者 劉連良
編輯:張鵬
流程編輯:吳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