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起因是這樣的:某個天高氣爽的早晨,被這樣一條微博吸引住了目光:
What? 這是兩個字?emmmm......
在盯了屏幕一分鐘之後,終于發現了差别,原來是下面的兩橫不一樣。
“胄”的讀音為 zhòu,是一個“由”字下加一個“月”字組合而成,指的是帝王或者貴族的後裔。
“冑”的讀音也是 zhòu,它是一個“由”字下面加一個“冃”字組合而成,指的是古代兵士作戰時所戴的帽子,即頭盔。
青銅冑
世界上居然有如此相似的兩個字,漲姿勢了。好奇的小編又去查找了一下,原來還有那麼多長得很像的漢字。
來來來,跟小編一起玩一次“漢字來找茬”。
多一筆都不一樣
漢字的創造過程一定很好玩,多一筆少一筆就是一個新的字。
左邊是“毫”(háo),細長而尖的毛;
右邊是“亳”(bó),〔~州〕地名,在安徽省。
左邊是“姬”(jī),女子的美稱;
右邊是“姫”(zhěn),謹慎。
左邊是“有”(yǒu);
右邊是冇(mǎo),意思是沒有。
左邊是“壺”,裝水的容器;
右邊是“壸”,宮中道路上有拱形的門。
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就是一道壸門
左邊是“丐”(ɡài),讨飯的人;
右邊是“丏”(miǎn),避箭的短牆。
左邊是“苟”(ɡǒu),如果、假使、馬虎、随便;
右邊是“茍”(jì),自我告誡、自我反省。
覺得這些辨認都是小 case?那下面我們開始增加難度。
和“冑”與“胄”一樣,還有一些相似漢字的差别隻在毫厘之間。
搶答:左邊的“口”(kǒu),
右邊的“囗”(guó),古義同“國”。
還有一個讀音念 wéi,古同“圍”。
這是兩種烹調方法,左邊的“汆”(cuān),上面是“入”,意思是把食物放在開水裡稍微煮一下;
右邊的“氽”(tǔn),上面是“人”,意思是油炸。
蘇系名菜爆氽(tǔn)
不用懷疑,這還是兩個字。
左邊的“墫”(zūn/dūn)部首是“土”,讀 zūn時,古義同“樽”,酒杯;讀 dūn 時,古義同“蹲”。
右邊的“壿”部首是“士”,同蹲。(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還有這些字,你都能分清嗎?
左邊的字念“huí”,同“回”的意思。
右邊的字念“jiǒng”,遠或者差得遠的意思。
左邊的字念“xǐ”,用水去掉污垢。
右邊的字念“xiǎn”,姓氏。
左邊的字念“qí”,古時候對地神的稱呼。
右邊的字念“zhǐ”,“隻(zhǐ)”的繁體字。
左邊的字念“zhī”,敬,恭敬的意思;也是中國台灣的罕見姓氏之一。
右邊的字念“dī”,意思是短衣汗衫。
左邊的字念“bó”,古稱銅钹、銅盤,民間稱镲,打擊樂器。
右邊的字念“pō”,一種金屬;一種鐮刀。
左邊的字念“shē”,火耕地,指粗放耕種的田地;中國少數民族。
右邊的字念“shē”或“yú”,讀“shē”時意為刀耕火種的田地;古也同“畲”。讀“yú”時意為開墾過兩年的田地。
左邊的字念“bì”,古書上指當歸。
右邊的字念“xuē”,姓氏。
左邊的字念“léi”,瘦弱。
右邊的字念“yíng”,有餘利,獲利;賭博或比賽獲勝。
左邊的字念“suì”,原指鬼怪或指鬼怪害人;借指不正當的行動。
右邊的字念“chóng”,常用以表示高、終了等含義;也是我國姓氏之一。
左邊的字念“yín”,一種金屬元素;舊時用銀鑄成塊的一種貨币。
右邊的字念“láng”,笨重的意思。
左邊的字念“chén”,“塵”的繁體字。
右邊的字念“zhǔ”,古書上指鹿一類的動物,其尾可做拂塵,如麈尾(即“拂塵”)。
左邊的字念“gǔ”,右半邊為“曰(yuē)”,形容水流的樣子。
右邊的字念“mì”,右半邊為“日(rì)”,水名:汨羅江。
小編決定臨時再送你們倆字兒~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來源:詩詞世界(ID:shicishijie)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