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用中華傳統美德滋養社會主義道德

用中華傳統美德滋養社會主義道德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29 03:13:29

用中華傳統美德滋養社會主義道德?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離不開對傳統美德的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美德是當代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文化資源和基礎前提,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用中華傳統美德滋養社會主義道德?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用中華傳統美德滋養社會主義道德(公民道德與中華傳統美德)1

用中華傳統美德滋養社會主義道德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離不開對傳統美德的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美德是當代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文化資源和基礎前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着豐富的道德建設資源

公民道德是指公民的道德規定性,是對公民這一社會主體身份的道德要求。具體地說,公民道德既指公民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所應遵守的道德原則與規範的總和,也指公民對道德原則和規範的遵守及内化而具有的道德品質與德性。公民道德建設,是指培養道德健全的公民,建立起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一緻的倫理道德秩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着豐富的道德建設資源,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離不開對中華傳統美德的繼承和弘揚。

道德是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中華傳統美德對于中華民族集體主義價值觀、崇正義求大同的道德理想和重人倫尚和合的道德文化的形成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中華傳統美德既可以為解決全球道德問題提供中國智慧,也可以為新時代建設符合中華民族特點的公民道德提供資源。

道德是現實性與曆史性的統一。中華傳統美德既是中國公民道德建設的文化資源,也是公民道德建設的基礎和前提。公民道德建設必然是在中國曆史和現實的時空條件下進行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離不開中華傳統美德所提供的先在基礎。

道德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中華傳統美德是孕育于傳統社會的特殊的道德形态,但是它也包含着适合不同時代的普遍性的要素,經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必然可以成為今天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資源。

中華傳統美德對公民道德建設的價值

中華傳統美德就是指在中華民族曆史上存在過的、在今天仍有強大生命力的優秀道德規範、行為等的總和。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概括為“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六方面内容,這六個方面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集中體現,也是培養與新時代相适應的公民道德應當繼承發揚的傳統美德的核心内容。

“講仁愛”。仁的核心是“愛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兩個方面共同構成了仁愛美德的核心要求。孟子提出“四端說”,認為恻隐之心是仁的發端,從恻隐之心推而廣之,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剔除傳統仁愛美德中的曆史局限性,如差等之愛等,将之融入平等愛人等現代理念,必然能使之成為現代公民道德理論與實踐的重要文化資源。

“重民本。”民本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基本理念,包括“民惟邦本”“民貴君輕”“仁民愛民”等古訓。“民本”既是一種執政理念,也是一種道德要求。“重民本”作為傳統美德,主要是針對從政者而言的,但是,在現代社會,治理國家已經不單純是從政者之事,而是大衆及所有民衆之事。在這一意義上,傳統美德中“民本”的理念可以為現代社會公民道德中熱愛人民、服務人民等要求提供可借鑒的資源。

“守誠信”。“誠”是指真實、無妄、不自欺;“信”是誠的外顯,指守諾言,不騙人。“誠”和“信”二字在古代意思相近,《說文解字》以“誠”和“信”互釋。誠信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内容,受到曆代統治者和士人的推崇。《論語》中“信”字出現了38次,孔子從多個方面闡述“信”的豐富内涵和重要價值,并将“信”作為教育學生的四大科目之一。孟子将“信”用于規範“五倫”之一的朋友關系。漢代以後,董仲舒将“信”看作是規範一切道德關系的綱常之一。今天,繼承發揚傳統誠信美德,将之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相結合,對公民道德建設具有重要價值。

“崇正義”。“正”是“正當”“合适”之意,“義”是“應當”“适宜”之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正”與“義”聯用,表示人的德行。“義”還與“仁”“禮”等相結合,構成人們處理人倫關系的重要規範。“正其誼而不謀其利,明其道而不計其功”的義利觀成為中華民族處理義利關系的基本道德原則,滲透于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尚和合”。“和”的本義是聲音的和諧,引申為和睦等;“合”的本義是上下唇合攏,引申為合作等。尚和合,就是在正視事物之間差異和矛盾的基礎上,尊重差異、協調矛盾,倡導多元共存、和諧合作。《左傳·襄公十三年》說:“讓,禮之主也。”《孟子·離婁下》說:“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禮記·曲禮上》說:“夫禮者,自卑而尊人。”謙敬禮讓反映着古代中國人在對待利益、名譽等問題上的态度。在今天,加強公民道德建設,處理好鼓勵競争與崇尚和合的關系,在人格平等的基礎上弘揚謙敬禮讓的中華傳統美德,對于應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價值沖突具有重要意義。

“求大同”。《禮記·禮運》最早定義了“大同”的概念:“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作為一種政治理念,就是要行“天下為公”之大道,作為一種政治策略,就是要“選賢與能”以配享天命,如此,整個社會就會呈現出“講信修睦”的大同氣象。黨的十九大報告引用“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來表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追求。無私、友愛、平等與和諧,這些美德對于克服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沖突與隔閡依然具有重要價值。

如何在公民道德建設中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中華傳統美德,曆經數千年的社會發展、文化變遷,積澱在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傳統習慣和行為方式中。加強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必須挖掘傳統美德中的精華,對之進行轉化與诠釋,發揮其積極作用。

首先,堅持科學的态度,正确認識傳統美德與公民道德的關系。公民道德建設是目标,繼承傳統美德是途徑。繼承傳統美德,根本上是服務于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這一目标的。在對待傳統道德問題上,全盤否定的文化虛無主義和全盤肯定的複古主義都是不科學的。公民道德建設要以科學的态度對傳統美德進行現代诠釋,将傳統美德中積極有益的東西轉化為現代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使其成為現代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資源。

其次,确立科學的方法,尊重公民道德建設與傳統美德繼承的規律。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應立足新時代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科技發展的現實,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既繼往又開來。“繼往”意味着我們必須維護傳統美德中的精華要素;“開來”則要求我們實現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最後,探索科學的途徑,将弘揚傳統美德與法治建設、社會管理相結合。公民道德建設要注重從傳統美德中吸取養分,同時也要看到,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不僅依靠理論創新,廣泛的宣傳和教育,而且深度依賴于社會結構的轉型、法律政策的支持。因此,應探索将傳統美德、公民道德與法律政策的深度融合,寓公民道德建設于法治建設、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提供之中,從而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撐。

(作者系北京市委黨校領導科學教研部教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