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嶽陽市屈原管理區豐翼景源富硒優質稻種植協會,轄第五屆全國的文明村(鎮)——屈原管理區營田鎮義南村,成立于2010年3月,現擁有會員380戶,生産技術人員16人,其中,高級農藝師2人,富硒高檔天然香稻“玉針香優質稻”(米:形如針、色如玉、味清香,曰:玉針香)種植面積5800多畝,年産量達1750多噸,加工副産品富硒油糖170多噸、碎米70多噸、老糠殼380多噸,為富硒牛肉、豬肉、雞蛋、雞肉、鴨蛋、鴨肉等多項農副産品,開辟了一條綠色食品通道。優質稻加工為“翼宸”玉針香米、嬰幼兒糙米後銷售收入達2500多元,單項人均收入13000餘元。富硒優質稻的種植和推廣促進了玉針香米改進和系列農産品附加值的開發,使這一傳統美食更加營養保健,産品質量更上一層樓,産品品種由過去的單一型發展為即食方便型、原汁傳統型和玉針香紅米、黑米、嬰幼兒糙米等多種産品。2017年11月,玉針香富硒米榮獲中國中部(湖南)國際農博會“金獎”。屈原管理區營田古鎮系南宋嶽飛屯兵之地,八十年代,該區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産先進單位。在曆屆農博會上,農産品展示大米系首次獲此殊榮。協會根據曆史條件和現行實際,采取“協會 公司 合作社十基地 農戶”的“訂單農業”運行模式,由1個公司、3家合作社、6個基地、380戶種植戶組成,實現了種植加工銷售服務一條龍。
八年來,協會認真履行職責,創新驅動發展,科學消除愚昧。積極創造科普工作條件,着力加大科普工作培訓力度,提升會員的科學素質和生産技能,推廣新技術、新品種、壯大了協會的規模,完善了服務功能,增強了保護意識和宣傳示範輻射效能,撬動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健康發展,也達到新時代新型農民增産增收的經濟目的,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屈原區豐翼景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新型适度規模經營糧食企業,進一步完善天然優質稻綠色科技推廣和産業技術體系,支持農技推廣人員把優質稻綠色技術論文寫在屈原管理區廣袤的田野上,把綠色成果交給了千家萬戶,打通了水稻綠色生産技術與糧農緊密相連的“最後一公裡。”
一、強化服務,科普培訓有力度
協會成立後,先後聘請了湖南農大、湖南省農科院農産品加工研究所、市農業局3位專家教授為會員進行技術培訓。聘請有了高級農藝師譚革成、楊德明擔任常年技術顧問,為會員定期或不定期傳授生産技術。八年來,協會邀請優質水稻專業的專家教授開辦技術培訓班33期,培訓5700人次,開辦科普講座11堂,參加人數達4900人次,組織會員參加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活動日、科普之春、科普大集會等大型科普活動13次。協會組織編印了《優質富硒稻栽培技術》、《優質富硒稻病蟲害生物防治》等技術和宣傳資料3萬多份,無償地發放到協會會員手中,同時采用生物治蟲和物理治蟲相結合的方式,生産健康綠色純天然無污染的水稻,極大地提高了會員科學技術綜合素質和生産技能。
協會還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開展集中培訓26期,制定分片包幹負責向崗位責任制,在技術服務和生産服務等方面—抓到底,深入田間地頭,針對具體情況,分類指導,逐個解決會員在生産過程中遇到的難點疑點問題,他們在各自負責的區域,發送技術資料,編寫黑闆報和牆報,及時發布病蟲防治、生産資料,銷售等一系列相關信息。
二、示範帶動,科技推廣有成效。
1、開發新品種、推廣新技術。根據各生産基地和種植戶不同土質特點,推廣中高檔優質稻品種,協會在農技專家的指導下,通過優選本地傳統優質稻、引進優質高産優質稻進行富硒栽培開發了5個高産高檔優質稻新品種,推廣了優質水稻測土配方施肥和統防統治等新技術2項,新品種、實用新技術推廣面積達1800多畝。
2、培植示範戶,科技新引領。協會注重培養一批懂技術、會生産、善經營的能夠真正起到示範帶頭作用的骨幹會員,通過組織外出參觀學習和加強技術輔導等多種措施,重點培養他們成為中高檔優質富硒稻的種植大戶。目前,已有38戶相繼成為了省、地、市(縣)、區的科技示範戶,通過挂牌授匾,開階段季節性總結表彰會等多形式、多渠道地宣傳,提高了會員種植優質富硒稻的生産積極性,為豐翼景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正常生産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協會隊伍正在不斷發展壯大。
3、建科普基地,實行“六統一”。協會在屈原“兩鎮一鄉”建立11個200畝左右的優質富硒稻科普示範生産基地,同時在汨羅市三江鎮設立了優質富硒稻生産片區。基地管理嚴格實行“六個統一”,即:統一規劃優質稻品種;統一栽培技術及病蟲防治的指導;統一提供配方施肥的依據;統一生物農藥标準;統一産前、産中、産後生産資料供應;統一收購價格,糧農種上了“放心田”,着力解決了協會會員的後顧之憂,優質稻産業穩步發展。
三、完善體系,科普工作有後勁
1、完善服務體系。八年來,協會成立了6人組成的技術服務核心團隊後,組織對協會聘請的技術員,科技示範戶和會員開展技術培訓專業輔導,引導會員應用各類實用新技術,改良土壤環境,施有機肥。推廣應用生物農藥,杜絕了“禁用農藥”噴灑,提高了優質稻的品種質量,為富硒紅米、黑米、嬰幼兒糙米、玉針香富硒米産品質量提供了第一保證。加快了綠色稻米生産步伐,唱響了綠色稻料生産品牌。
2.強化硬件建設。加強科普硬件建設,方興未艾。協會建起了160平方米的科普培訓室,添置了課桌、坐凳、電視機等,建起了180平方米的科普服務站,聘請了專業技術人員常年接待會員咨詢。站内藏有各類科普書籍2800餘冊,為會員提供技術咨詢1200多人次,受益人數達8000多人次以上。建起了12個科普宣傳欄,共出刊科普宣傳資料42期,受益人數達12000多人次。建起了68平方米的農資服務站,有針對性地提供優質稻種子,高效、低毒、安全新農藥和依據測土配方所需化肥,服務會員達1.5萬人次。
資源千條線,協會一針穿。協會自成立以來,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的優勢,借助于科普惠農興村的強勁東風,創新驅動發展,強化科普功能,壯大自身實力,為屈原區這一國家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優質稻産業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劉洪傑、邵雄輝、鄧治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