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童年時光裡總有段記憶,每年夏天總會到外婆家過暑假,那個時候沒有紛紛擾擾的世界,隻有單純的美好。每當晚霞落下之時我便會和小夥伴一起去離家很近的溪水旁玩耍,因為有我很喜歡的螢火蟲。就如張元千所雲"霧柳暗時雲度月,露荷翻處水流螢,蕭蕭散發到天明。"在記憶裡,外婆會拿一根木棍将紙糊袋給我裝螢火蟲,如忽而遠逝的點點星光,陪伴了我整個童年。如今,這如詩般的境像,竟再難看到,實說極為惋惜。
螢火蟲在夜晚明暗閃爍,間與星光交相輝映的熒光,帶給人們的不僅是視覺的刺激,更有精神上的各種感受而産生的複雜情感。古時候給螢火蟲的取名很美,有耀夜、景天、熠耀等,極其富有詩情畫意。如此美好的意境,在起初卻有不少争議。關于螢火蟲在古代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認為這是吉祥的現象,也有認為這是詭異的異類。
1.古人對螢火蟲的"誤解"
最早,古人對螢火蟲并不認為其是一種美好的存在,螢火蟲活動最頻繁的時候在每天的農曆六七月左右,臨近為古代的中元節,也被叫做鬼節。在古文中有記載 "大暑之日,腐草化為螢,腐草不化為螢。"螢火蟲的習性十分獨特,對生活環境較為挑剔,它們隻生存在生态環境較好的地方,例如濕地,草地,樹林之中,生活的氣候需較為悶熱且潮濕,到了夜晚它們一般在枯草腐敗的叢林之中捕食行動。
由于古人在直覺上認為螢火蟲是由腐草而生,為鬼界的生物,且大部分的螢火蟲在"鬼節"活動尤為頻繁,發光時帶有淡淡的綠光,故在民間俗稱為"鬼火"。正是因為古人對生命的起源不太了解,樸素地認為生命可以從無生命的物質自然發生,靠主觀直覺來認識萬物。并且螢火蟲的形态很小,在濕地地區常是成群的螢火蟲四處飄落,若沒有靠近,很難看出是隻小蟲子。
2.螢火蟲的習性
實際上,螢火蟲是完全變态發育,一生需要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這4個階段。螢火蟲的交配方式主要是雌成蟲靠"散發性費落蒙",吸引雄成蟲前來交尾。每當盛夏時節,雌雄的螢火蟲便會開始交配,而這時雌性螢火蟲産卵的地方通常選在腐草或者朽木處,每次産出大緻有數百個"卵",約至三周左右在中午時段"脫卵"而出,并會立刻潛入泥沙處或水底,亦者藏身于大石塊的底部。白日中幼蟲一般躲藏于陰涼處,到了夜晚再外出覓食。
螢火幼蟲的成長周期較其他要來的更長,到成蟲階段大緻需要10個月份,在此期間需要進行6次蛻變成蛹,再經過兩周左右時間,才能破蛹而出化為成蟲,發出光亮。然而萬物都有其自身的定理,成蟲階段的螢火蟲卻隻有20天左右的生命期,如宋人所雲"渾忘生朽質,直拟慕光輝。"在僅限的時間裡,為自己的一生發光發亮。
随着時代的發展,螢火蟲逐漸出現在各處詩文之中,因其生命的短暫,杜甫曾雲"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陽飛"。許多文人墨客将螢火蟲作為載體來抒發其人生坎坷的悲境,如今再細品這些大家的詩詞歌賦,便能感受其中人生滄桑的獨特韻味。
由于螢火蟲具有發光器,自身可發光,其光芒雖極其的微弱,但在無限的暗夜中卻仍帶給人們些許的光明、溫暖和希望,在唐朝之後,詩人們便從此生态特征入手,以贊美這美麗的現象,不再局限在肉眼看到的生态意象中。
潘嶽于《螢賦》雲"熠熠熒熒,若丹英之照葩;飄飄頻頻,若流金之在沙。"描述的正是和螢火蟲有關的乞巧節。在唐朝以後,古人發現用手去觸碰螢火蟲的"火焰"并沒有燙傷的感覺;且在下雨天時,雨水落在螢火蟲的身上并沒有熄滅其"火焰",便逐漸減少了對螢火蟲的偏見。
螢火蟲之所以會發光,正是由于它身上的發光器含有熒光素,但這點在當時卻無法得出客觀的理論結果。但是随着時代的發展,在不少文人大家的筆下将螢火蟲描繪出極其美妙的景象,而衍生出許多與螢火蟲有關的故事。
1."七夕乞巧"
在七月,是螢火蟲活動的最活躍的時期,正值傳統節日"乞巧節",這是古代一年中十分重要的日子,也是我們俗稱的七夕節。在這天中情窦初開的男女青年便會相約于夜裡,伴随着漫天的星光和飛舞的螢火之光,訴說着海誓山盟,祈盼自己可以擁有一段如牛郎織女般的浪漫愛情。
如崔颢《七夕詞》雲"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 更看鬥牛"将七夕之節下的螢火蟲之景,刻畫得栩栩如生,繪聲繪色,乞巧節的誕生更是為古代的詩詞歌賦,提供了豐富的載體——螢火之光。
2."囊螢夜讀"
到了魏晉南北朝,螢火蟲有了新的定義,寓為勤奮學習之意。如今廣為流傳的典故"囊螢夜讀"便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世代相傳。正是因為這個典故,後人每逢在艱苦困境中勤奮學習之時,便會用"囊螢夜讀"來教育子女。在古代因為這個故事,也讓衆多想要追求功成名就的寒門子弟走上了成功的仕途之路。
清朝文人在《螢火》中曾說"解識幽人意,請今聊處囊。君看落空闊,何異大星芒"用螢火蟲在砥砺自己,邁上更高的仕途。文人的歌詠,使浪漫的螢火蟲多了一份厚重的文化底蘊,當然也為螢火蟲民俗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擴張的引力。
3. 秋風放螢苑
到了隋朝以後,關于螢火蟲的活動更是多姿多彩,最早與欣賞"放飛螢火蟲"有關的是隋炀帝,他常常命人去捕捉大量的螢火蟲,待晴天之夜便宴請皇宮貴族共同欣賞此景。刹那間,螢火蟲争相飛向夜空,螢火星星點點,絢爛多姿,正如璀璨星空中平添了萬盞燈火,又如禮花綻放,絢麗奪目,美不首勝。
在杜牧的詩中便有和放飛螢火蟲有關的詩句"秋風放螢苑,春草鬥雞台"。後來不僅是在皇宮有這種活動,民間也随之廣為流傳。清朝文獻有記載"北郊多螢,土人制料絲燈,以線系之,于線孔中納螢。"可以說是代代相傳,玩出了更多不一樣的花樣。隋炀帝創造的放螢苑可以說是當下螢火蟲旅遊景區的"鼻祖",為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也開辟了更多的活動。
老一輩的話題中偶爾回說起童年夏天的夜晚,與夥伴相邀去追逐漫天飛舞的螢火蟲,捉幾隻放在玻璃瓶中,任由它們發出晶瑩的光亮來,欣賞小小星光的魅力。然而這微弱的熒光,随着時代的變遷使得在人們心中的形象逐漸美好,然而再回望,已難以再尋這美景。
長大後,很少再能有機會回到鄉間的田野,過往不惜必然悔,螢火星光也已經被永不停息的霓虹燈所取代,雖華美卻少了那點樸實的韻味。偶然間,在網上看到販賣螢火蟲的信息,其實大部分都是野生的螢火蟲而并非飼養的。
人類的破壞讓螢火之景已淡出大衆的視野,詩情畫意已是過眼雲煙,及時停下破壞的腳步,或許"晝長吟罷樹,夜深燼落螢入帏。"的情景還能在出現。
文|崽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