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誰都不可能一直順風順水。
做到“三思”而後行,才能閑庭信步,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思退進退方自如生活,如果說進是一種勇氣,那麼退就是一種智慧。
當人生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上無可上時,就要懂得思退。
退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擔當。
懂得退一步的人,善于在矛盾面前克制自己,将大度與理智展示于人。
同時,能讓自己從紛繁複雜的事務中脫離出來,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
《菜根譚》中有言:
“處世不退一步處,如飛蛾投燭、羝羊觸藩,如何安樂?”
退,不是畏縮、認輸,而是韬光養晦、蓄勢待發,是另一種姿态的前進。
人生最好的狀态是“花未全開月未圓”。
在“将滿未滿”之際,選擇退讓,才能避免“水滿則溢”的情況發生。
言語上讓人一步,行動上留有餘地,不必在無需冒進的時候逞血氣之勇,換一種思維方式,退一步就海闊天空。
所以,優秀的人都能做到該進則進,該退則退,進退自如。在進不能達到目的時,以退為進不失為明智的選擇。
思變趨時可無畏
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東西,就是一切都在時刻改變。
孫子雲:“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用兵之法告訴我們:懂得變化是取勝的關鍵。
多一分主動變通的思慮,就少一分措手不及的窘迫。
時代抛棄你,從不會提前和你說再見,要想站穩腳跟,就得學會思變,主動走出舒适區、掌握主動權。
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有格局的人總是看時局如何變化,而後不斷調整自己的行動。
作家蕭伯納說:
“明智的人使自己适應世界,而不明智的人隻會堅持讓世界适應自己。”
變通趨時、不墨守成規的人,方能不負過往、無畏前行,人生也會别有一番天地。
思危有備才無患
安逸是我們所追求的生活,但安逸久了,人就會喪失前進的動力。
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防患于未然,并非小題大做,而是為了長治久安。
有這樣一個故事:
李達與張康各開了一間布行,他們會将染好的布匹放在各自布行的後院晾曬。
一日,李達看着滿院的布匹心想:“如果碰到雨天,這些布匹豈不都泡湯了?”
于是關閉店門,讓所有人開始編織雨棚,以防萬一。
張康見狀大笑,認為這是杞人憂天。他趁李達停業之時,讓夥計大力生産布匹賺錢。
數日之後,大雨傾盆。李達立刻命人撐開已織好的雨棚,所有布匹沒有絲毫損壞,而張康的布匹大多遭到了雨水的浸泡,損失慘重。
《左傳》中說:“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一個人,無論取得多大成就,都要時刻保持謙虛謹慎的心态,做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
唯有如此,人生之路才會行得穩、走得遠。
來源:國學生活、哲學、京博國學
編輯:鄧汝濛
【聲明:本号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号,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