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夕陽是晚開的花,夕陽是未了的情。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日益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很多老年人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可謂老骥伏枥、老當益壯,他們為社會帶去了養老正能量、銀齡新風尚。即日起,本報推出重陽節特别報道,聚焦那些“為在當下”的老年人,感受他們别樣的“晚霞”生活。
73歲,對于城市裡很多老人來說,這個年齡段或許過着邊曬太陽,邊唠嗑、帶帶孩子跳跳舞的晚年生活。而在陳玉英老人的生活中,私人定制式的“加工棉衣棉被”占據了她大部分時間,從早上起來打開門就開始接單,一天做四床被子不在話下。在陳玉英家中,布上的針線和她的身影,根本閑不下來。
拄着拐杖去進貨,為趕訂單還要加班
10月14日晚上9點多,濟南市中區建設路上行人漸少。在沿街的一處房間内,陳玉英還在縫紉機前咔嚓咔嚓地工作着。小小的日光燈下,陳玉英熟練地穿針引線,将被單對齊,沿着一條直線在縫紉機針下慢慢推過去,不一會兒一個被罩就完工了。今年73歲的她眼不花耳不聾,每次和别人閑聊,她都會笑着說,“老天給了我這麼好的一雙眼睛,不就是讓我幹這手工活的嗎?”
10月14日,陳玉英在家中趕制客戶的棉被訂單。因為縫制手藝好,做出的東西實在、精巧,陳玉英在旺季裡從不缺訂單。73歲的她眼睛不花,穿起針來毫不費力。
陳玉英走起路來一瘸一拐,老人說,38歲那年因為股骨頭壞死,導緻左腿比右腿短5厘米,但是她從來不認為自己是殘疾人,也阻擋不了她創業的心。從年輕時,陳玉英就沒閑着的時候。二十幾年前,她一瘸一拐地拿着自己縫制的小孩衣服去大集上賣,沒想到非常暢銷,這讓陳玉英看到了創業的商機。
客戶正在試穿陳玉英為她量身定做的棉馬甲。
在泺口附近的布料批發市場,陳玉英和老伴正在進貨,仔細挑選着中意的布料。
由于縫制的衣服很受歡迎,陳玉英幹脆開始在家裡接單,一來省去了腿腳不便的煩惱,二來正好住在沿街一樓,于是她在門口挂上“加工棉衣棉被”的小牌子,一直幹到現在,如今小小的木牌上都裂紋斑斑了。
由于客戶訂單多,棉花和布料用得也很快。因此陳玉英不定期地會和老伴一起去泺口進貨。從她家到泺口要換乘三趟公交車,她拄着拐杖從來不嫌遠,也從來沒讓子女幫過忙。進貨的那家店跟陳玉英合作已經二十年了,一看她來了,趕緊迎上去。“大娘,我說你就别幹了,那麼大歲數了還不趕緊歇歇!”每次布料老闆都這樣說。
陳玉英的老客戶很多,每次打電話陳玉英都是笑哈哈的。
對陳玉英夫婦來說,家既是居所,更是工作的地方。隻要有活,陳玉英就在案闆旁穿針引線鋪棉花,經常一站就是倆小時。由于腿有殘疾,她把重心放在一條腿上,一天下來腰酸背痛不說,腳都麻麻的了。訂單多的時候,她還要加班到晚上十點多。
客戶看重她的手藝,老人調侃“停不下來”
天氣轉涼,正是做棉衣棉被的旺季。不少附近的居民、原來的老客戶紛沓而來。這裡面有老人,也有年輕人,他們的要求多是“私人定制”。
家住卧龍花園的一位老主顧定做了件特制的超短型棉馬甲。陳玉英告訴記者,這個客戶天一冷肩膀就又酸又痛,沒辦法就定做了這件長度隻到胸部的棉馬甲護住後肩,既暖和又擋風。有位住在二七新村的年輕人來找她,說想出去旅遊但是嫌酒店的被褥不衛生,就想定做個睡袋,從網上看了很多但覺得不合适。
陳玉英根據客戶的要求,做了一床帶枕頭還可以伸出胳膊和腳的“睡袋”。年輕人看到後非常滿意,不但是心儀的樣式,而且價格還很便宜。“雖然現在市場上啥樣的棉被棉衣都有,但依然還有不少人喜歡棉花制作出來的東西。”陳玉英說,“像這種私人定制越來越多了,從小寶寶到老人,每個年齡段的都有。”
親朋好友勸她歇一歇,不過陳玉英總說“閑不下來啊”。現在他們老兩口的孩子也已經五十多歲了,孫子也都結婚了,陳玉英說,沒了心事,她就是想做點事情,要不感覺整個人都廢了。
“我和老伴還行,老伴有退休金,每天忙忙活活,生活有個奔頭兒,還有那麼多人需要我們的棉衣棉被呢。現在旺季時每個月都會有一兩千元收入,除了吃飯,還能存下不少呢。有時候累了不想幹了,但是家裡剩餘的布料和棉花總是用不完。”陳玉英笑着說,“你看,根本就停不下來啊!(齊魯晚報記者 王媛 通訊員 張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