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國際天文學會的一條公告,徹底将冥王星踢出了太陽系,教科書教了幾十年的事說變就變了,究竟是什麼原因呢?這個事還要從100多年前說起。
19世紀,美國有一位超級富翁叫羅威爾,他不但會賺錢,更是十足的天文愛好者,他還是美國藝術與科學院的院士,是當時紅極一時的跨界奇才。這一天風和日麗鳥語花香,羅威爾在自己的院子裡正在讀一本叫《火星》的書,這本書的作者是個法國人,也是個天文學家,他在書中提到火星上其實是有運河的,運河還四通八達的連接着灌溉網絡,這一觀點迅速引起了羅威爾的興趣,于是馬上火力全開的開始對火星研究了起來。
這個勁頭有沒有讓你想到現在商業巨子跨界奇才馬斯特?你說有沒有可能,其實羅威爾就是馬斯特的前生呢?馬斯特這輩子玩命的往天上送東西,其實是想繼承前生未完成的事業呢?無論是不是,但有一點二人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都是行動派,說幹就幹,轉天羅威爾就在亞利桑那州的旗杆鎮山頂修了一座天文台,從此告别外界幹擾一心隻要看星星,羅威爾一連觀察了好幾年之後,也出了一本叫《火星》的書,在書中還有他親自繪制的火星運河網。
觀察完火星之後,一個天文謎題再次引起了羅威爾的注意,全球的天文學家那個時候都在關注一個詭異的現象,他們發現天王星的軌道看起來極為異常,所以大家都懷疑一定有着一顆行星影響着天王星的軌迹,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天文學家們發現了海王星的存在,可但是兩年之後,天文學家又發現不對了,他們覺得一定還有行星幹擾着太陽系的老8海王星,于是給這顆還未找到的行星命名為X行星,羅威爾一看,這個可以研究一下,于是也加入的尋找大軍當中。
羅威爾先是在空中畫定出一個區域,根據他的想法,第九大行星一定就在這個區域之内,而後羅威爾開啟了他的觀察之旅,這一觀察就是8年之久,可遺憾的是,到最後他也沒能解開這個謎題,但羅威爾不死心呀,在他去世之後,他将自己的部分财富贈送給了天文台,并将自己埋在了天文台附近,大家都認為,其實他隻是想看到這個謎題被解開的那一天而已。
時間飛逝,轉眼來到了1930年,羅威爾天文台的一位天文學家,終于在羅威爾劃定的區域内找到了這顆行星,為了紀念羅威爾,人們将這顆星命名為了冥王星(羅威爾全名的首字母縮寫),太陽系九大行星在20世紀慢慢變成了一種基本常識。可就在不久之後,兩個天文學家卻有了新的發現,也是這個發現讓冥王星成功的被降級為了矮行星,這倆人一個叫巴蒂金,另一個叫布朗,他們都就職于加州理工學院。
矮行星從個頭上看比小行星大一些,其形狀近似于球形,可是它卻少了一樣重要東西,衆所周知,行星都有自己的專用運行軌道,可矮行星卻沒有,它的運轉軌道是“借”來的,也就是說,他需要與别人共享運行軌道,根據巴蒂金和布朗的說法就是,冥王星實際上是與太陽系柯伊伯帶的其它天體有着共用軌道,因此,冥王星在2006年被宣布從太陽系行星隊列剔除了。
于是各路天文學家重新開啟了第九大行星的尋找之旅,可問題來了,去哪找呢,這次誰再來給畫個圈呀?這個時候NASA的科學家們跳出來表示,既然行星都是錯的,是不是意味着最初的X行星的假說也是假的呀?搞不好壓根就不存在什麼X行星呢?
可巴蒂金和布朗并不這麼認為,他們給出了一個新的研究對象,這個新對象被命名為塞德娜矮行星,大家一聽不對呀,不是說好的找行星麼?你倆搞來一顆矮行星算怎麼回事兒啊?
其實這要從下面這張太陽系平面圖開始聊起,估計大家都看到過太陽系的大概樣子,中間是太陽,從内到外依序排列着太陽系的八大行星,再向外像甜甜圈一樣的環叫柯伊伯帶,這裡面有着成千上萬數不清的小行星、矮行星和其它天體,再向外一層球狀的叫奧爾特雲,至于這個奧爾特雲裡究竟有啥,以現在的情況也隻能靠猜,人類迄今為止于1977年最早發射到太陽系進行探測的旅行者1号,目前還要300年才能抵達那裡,更誇張的是,想要穿過奧爾特雲預計還要3萬年時間,反正我們是等不到了。
我們暫時先将目光投注在柯伊伯帶上,前面說到的塞德娜矮行星就處于這一位置,它雖然也是矮行星,可它的軌道卻特别的長,它的公轉周期大約是11390年才能繞日一圈,因此在計算機上模拟出來的軌道看起來會特别的扁平,他的近日點大概是海王星近日點的兩倍,而遠日點卻能直接殺到奧爾特雲的位置,對于這種奇怪的自轉,至今沒有人能解釋得通。
對此巴蒂金和布朗抛出了一個假說,他們認為,一定有一個巨大的天體,它就躲在柯伊伯帶的外圍,我們無法觀察到它,但它卻能夠拉着塞德娜矮行星,影響它的公轉軌道,事實上有着這種詭異公轉的天體并不止塞德娜矮行星一個,巴蒂金和布朗在太陽系還找到了5個這樣公轉的天體。
在天文界,6個天體有着類似行動軌迹的概率約為十萬分之一,也就是說,這種概率太小了,但若是有一個巨大的天體對這些小天體進行影響,就另當别論了,對于這個巨大的天體,目前有着兩種主流假說,一部分天文學家認為,這隻是一顆太陽系外圍的中矮星,也就是說,這些人認為它是恒星的一種(太陽叫黃矮星),在太陽系成立之初,這位太陽的兄弟由于發育不良而變得不太健康,所以它看上去非常的暗,再加之距離我們過遠,所以我們根本觀察不到,關于這顆太陽的兄弟,如果大家感興趣可以找一下我之前的文章;而另一部分天文學家則認為,那一定是一顆大号的行星,是之前一直苦尋未果的第九大行星。
2018年12月,巴蒂金和布朗決定聯手解決這個大難題,于是他們來到了位于夏威夷毛納基山的鬼冢國際天文台,因為這裡擁有的斯巴魯望遠鏡号稱世界最好之一,這台望遠鏡有着最大的視場(可觀測天空的範圍)和放大率,機器上還配了一台特殊的照相機,它大概有3米左右高,分辨率可達9億像素,這是個什麼概念呢?比如你把頭發絲扔到太空中,它也能捕捉得到,可好東西一定很貴,用它每一秒鐘就要花費一美元,根據巴蒂金和布朗的初步計算,他們大概需要用上十年時間。
雖然這二位沒那麼多錢,可理論總要聯系到實際才能夠得到認可,倆人一咬牙一跺腳,整吧!巴蒂金和布朗初步将目标設定到太陽與地球距離的400到800倍之間,之前他們通過計算預估這顆衛星的質量可能在地球的6至10倍之間,其大氣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氫和氦,内核則是岩石和冰,位置最終鎖定在獵戶座與金牛座之間。
可理論是理論,實際卻很難達成,要找的這顆星的亮度從地球上看,大約隻能相當于21等星,它甚至有可能比天狼星還要弱上20幾倍,巴蒂金和布朗一連找了幾周還是一無所獲,就在他們準備放棄的時候,智力薇拉魯賓天文台籌建的延時望遠鏡完工了,這個望遠鏡最牛的地方是他可以抓拍宇宙中任何昙花一現的景象,每晚它能夠捕捉天空中1000萬個天體,最牛的是這台望遠鏡配備的電腦系統具備深度學習的AI算法。
具體來說,1970年的英國施密特望遠鏡,13年才将将勘測完一次南方的天空,1990年由英美德聯合開發的倫琴衛星,6個月才對所有發射x射線的天體做一次普查,到了這部延時望遠鏡,隻用3天就可以對整個南方天空所有天體做一次普查,這個速度要比倫琴衛星快上60倍,比施密特望遠鏡更是要快上1583倍。
可一些天文學家對巴蒂金和布朗卻一直持懷疑态度,他們堅持認為這哥倆提出的塞德娜矮行星和其它5個天體軌道異常其原因并非受第九大行星的引力,也并不是哪個棕矮星,而極有可能是暗物質或是其它未明原因造成的,但是也許是因為暗物質更難研究和解釋,所以大多數天文學家還是傾向于第九大行星的成因。
你猜那個傳說中的第九大行星,會不會就是一個虛拟星(暗物質)所組成的呢?歡迎關注評價留言,下期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