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我走了,你不用找我了,以後我不認識你,你也不認識我!你不該有我這樣的兒子。再見了,爸爸。”南京市六合區一名小男孩天天(化名)給家人留下這樣的紙條後離家出走了,家人四處尋找無果後無奈報警。
這是我觀看安全教育平台時,無意點開的一則新聞的内容,寫的是13歲男孩不滿爸爸誇“别人家的孩子” ,憤而留書離家出走的事情。
這樣的事情,似乎很常見,我一直在想,孩子們知道離家出走的意義嗎?還有些以傷害自己想來傷害家人的孩子,他們又知道親人的真正含義嗎?
有一天,孩子跟我說:要是我受了傷,你會很心疼吧?
我詫異了,問:那是肯定的,不過,你為什麼這麼問呢?孩子說,她看了一本書,叫《天藍色的彼岸》,講一個小男孩去世後,以靈魂的身份又回到人間的故事,看得她哭了好幾回,而且,她已經看了好幾遍了。
故事開篇,小男孩騎自行車出去買筆,在路上被大卡車撞倒,離開了人世。而在出門之前,他跟姐姐大吵了一架,他說自己恨家裡所有人,永遠也不想回來了。而姐姐對他說:你出去了就别回來了。
于是,男孩出去,卻因車禍去世了。這樣的傷害無法挽回,仍在世間的親人會有怎樣的悲痛?
《天藍色的彼岸》這本書,就從離世的小男孩的視角,委婉生動地展開了親人、同學、老師們對他的懷念。
書中,家人的悲痛,看得讓人窒息。這也是我認為本書最有價值的地方,孩子們需要閱讀這些内容,家長也需要去讀這樣的内容。當孩子和家長因為這些内容的閱讀而達成心靈的共鳴時,親子閱讀對孩子的世界觀的影響,也就悄悄形成了。
不可多得的書,我看的是這個封面的版本
書中,最讓我感動的,是下面這一幕:
小男孩去世後,家人每天都會到墓地看他,對着他的墓碑說說話,家裡被悲傷籠罩。男孩去墓地時,剛好看到的就是他父親對着墓碑說話的場景。
我和爸爸在那裡站了一會兒,他一直盯着我的墓碑,我一直盯着他,我們都很悲傷。最後,他看了看手表,說:“再見,哈裡。”我說:“好的,爸爸。”雖然我明知他聽不見我的話。
接着他又說:“明天我會再來的,哈裡,就和平時一樣。”
我說:“好的,爸爸。不要覺得每天都必須來這兒,一周一次就行了,或者一個月一次也行,或者幹脆隻在我生日那天來看我就行。我不會介意的。如果你想要出去度假,會有一段時間不能來,我也會理解的。爸爸,我甯願你這麼做,也不想你時刻這麼悲傷。
看到這場景時,我也哭了。
我看完全書,似乎對生命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親人的愛、同學的愛、老師的愛,如果都要等到成為了飄忽的靈魂,才能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體驗,那是多麼讓人悲痛的事情啊。
著名作家周國平曾經這樣評價這本書:
用童話解說死,生動地描繪了死後靈魂從了斷塵緣到走向新的生命輪回的過程。它告訴我們:死不是絕對的終結和虛無。它教導我們:要珍惜生,但不必畏懼死。
孩子跟我說:她最大的體會也就在于此,當小男孩哈裡想跟同學說話,想回答老師的問題,想觸摸親人,卻什麼都做不到時,她的内心最是悲痛。
我們有句古話,叫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但這句古訓,現在有多少人能懂,又有多少人會往心裡去?
但,這本書,卻通過另一種途徑,通過一個我們都知道不是真的故事,讓我們近距離感受到生命的可貴。
作家安妮寶貝曾這樣評價《天藍色的彼岸》: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别,其實是他們對待死亡的态度。他們如何面對死亡的命題,決定了他們會如何選擇對待生命的方式。所以這本書的意義不僅僅是對孩子,它的純真簡樸的道理,一樣适用于成人。
本書作者:艾利克斯·希爾,英國作家,本書被稱作"21世紀最偉大的人性寓言"
孩子上學去後,這本書,我又看了很多遍,書中,有很多細節,孩子看時,并沒有體會到深意。比如,人在到了另一個世界後,先是在一個叫作“他鄉”的地方,但是,很多人因為心願未了,就一直在這個地方徘徊。當他們心願了卻,就會走向一個純美的世界,那裡,叫作“天藍色的彼岸”。這些人當中:
這些人,是書中的小細節,卻是社會的大現象。童書中,也有社會,所以我認為,童書其實是适合所有群體閱讀的書。
這本書被孩子帶到學校去了,我隻能憑記憶寫作了
閱讀讓人成長,共讀讓我們的溝通更順暢。我是喜歡閱讀兒童書籍的考拉,閱讀讓我們走得更近。歡迎關注留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