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圖為蘭坪縣兔峨鄉村民李春保(左)和村民們在瀾滄江畔坡地上種植果樹。本報記者 曹 松攝
鳥瞰蘭坪大地,高山褶皺起伏連綿,道路曲折蜿蜒。放眼瀾滄江幹熱河谷兩岸,紅土裸露,植被稀疏……
在雲南省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95%的國土面積是山地,絕大多數地區屬高寒山區和幹熱河谷地帶。生态脆弱、自然條件差,讓世居在這片土地上的少數民族群衆久困于窮。截至2019年底,蘭坪19個貧困村未出列,2585戶8613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未脫貧,貧困發生率4.8%,縣域性的整體貧困問題突出。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之際,蘭坪縣聚焦“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問題,朝着易地扶貧搬遷剩餘任務、産業扶貧、就業扶貧等短闆弱項發起總攻,确保貧困群衆搬得出、穩得住、能緻富,誓要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
早搬遷早得利
“早知道就應該早點搬下來住,現在想想還真有點後悔。”
“隻要你肯努力,下來肯定比你在山上強,對孩子以後讀書更好。”
不久前,蘭坪縣兔峨鄉背包工作隊隊員李田飛又來到熊花四爺家走訪,兩人一見面就打開了話匣子。
雖然從山上剛易地搬遷到金江小區3個月,但熊花四爺一家的生活卻大變樣。熊花四爺一家6口人,原來住在山上的傈僳村,那裡土地貧瘠、廣種薄收,勉強能維持生活。可李田飛第一次上門動員他搬遷時,卻吃了閉門羹。“熊花四爺認為山上好歹能種點糧食吃,到了城裡要花錢的地方多,擔心生計問題,所以不敢搬。”李田飛介紹說。
李田飛前前後後跑了熊花四爺家20多次,給他講政策,算明白經濟、生活、教育等幾本賬,一步步打消他的顧慮,最終說服了熊花四爺搬出大山。如今,熊花四爺一家人住進100平方米的新房,他在建築工地上找到了工作,每個月能掙3000多塊錢。“搬下來能找到工作有錢賺,就有活路了。國家政策這麼好,我們不再擔心生活問題。”熊花四爺說。
想脫貧先得挪窮窩,易地扶貧搬遷是蘭坪縣打赢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一環。2019年10月,正當全縣搬遷安置點抽簽分房工作如火如荼開展時,兔峨鄉卻推進緩慢。“全鄉14個村都有一定數量的未抽房戶,大華村參與抽簽分房的村民更是屈指可數,抽房率僅為11.15%,遠低于全縣全州平均水平。”兔峨鄉背包隊隊長李培淵告訴記者。
時間不等人。為了破解搬遷“協議簽訂難、抽簽分房難、搬遷入住難”問題,今年春節過後,兔峨鄉打響易地扶貧搬遷剩餘任務殲滅戰,創新成立了由縣、鄉、村三級60餘人組成的工作隊。這些隊員群衆工作經驗豐富,懂民族語言、懂搬遷政策、懂法律法規,他們背上行囊直接入住貧困村組,争分奪秒在村小組、農戶家中細緻宣傳動員,引導群衆盡快抽簽分房并搬遷入住。
時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關鍵時期,考慮到群衆出行面臨諸多不便,且很多貧困戶沒有出過大山,識字不多,不會說漢語方言,兔峨鄉還組成“背包車隊”,将群衆送往怒江州内、蘭坪縣内和兔峨鄉的安置點。“根據工作需要,我們的隊員在安置點靈活分組,有的幫助群衆辦理入住手續、搬家具、擡米油被子等生活物品,有的帶領群衆認家門、為群衆解釋政策,讓搬遷群衆搬得順心、住得暖心。”李培淵說。
截至2月底,兔峨鄉已搬遷入住1587戶5694人,全鄉搬遷對象100%簽訂三項協議,100%抽簽分房,100%搬遷入住,在蘭坪縣率先攻克了“易地扶貧搬遷新增對象全部入住”這一堡壘。
開展生态修複防返貧
撿出土裡的石塊,栽下芒果小樹苗,拱平土面,蓋上塑料薄膜……搬到山下的幾個月,蘭坪縣兔峨鄉村民李春保俨然已經是果樹種植的熟練工。今年4月以來,他和幾十位村民每天都在瀾滄江畔的坡地上種植果樹。“去年12月我從石坪村搬遷到了兔峨鄉壩區的安置點,現在我和妻子都在這裡工作,每人每天掙100元。”李春保一邊幹活一邊告訴記者。
受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影響,蘭坪縣瀾滄江兩岸的幹熱河谷氣候炎熱、降雨稀少,裸露的山體上偶有幾片植被。為了治療傷疤、修複生态,今年2月,怒江“治傷疤、保生态、防返貧”生态建設鞏固脫貧成果行動全面啟動,全州幹部職工和搬遷群衆聞令即行、上山造林,在怒江和瀾滄江峽谷兩岸種下孕育着希望的“綠色銀行”。
通過蘭坪縣招商引資而來的怒江蘭坪金芒果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孫立坪介紹,他們在瀾滄江兩岸流轉了5000畝土地種植石榴和芒果,通過規模化種植在蘭坪打造水果産業。“我們之前考察試驗過,這裡氣候适宜,土壤沒被破壞,種植的芒果比我們主産區晚熟1個月左右,糖度也高。”孫立坪說。
綠了荒山,富了口袋。據統計,蘭坪縣目前已累計完成退耕還林14.65萬畝、造林綠化17.7萬畝、義務植樹215萬株、天然林管護231.97萬畝、封山育林4萬畝、人工造林9萬畝、森林撫育3.2萬畝,選聘生态護林員10753名,森林覆蓋率達到68.43%。
看着不遠處種下的芒果和石榴,兔峨鄉副鄉長和嘉宏十分期待,4年左右這些果樹就能挂果,這片光秃秃的山坡将變得郁郁蔥蔥,“群衆務工有收入,土地流轉也有收入,果子成熟以後,有利潤了,還可以分紅。通過生态修複與産業發展相結合,能解決易地扶貧搬遷群衆後續産業發展難題”。
保障穩定就業促增收
就業是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4月17日,來自蘭坪縣的35名勞動力搭乘中交四航局二公司前來接應的客車,踏上了去往廣東的務工之路。石登鄉回龍村村民楊繁榮告訴記者,他去年就通過勞務輸出去廣東務工,現在已經是工地上的小組長了。“外面工作福利待遇好,增收也快,同村村民看我掙了錢,今年都願意跟着出來。”
為了減輕疫情對貧困勞動力就業增收的影響,春節過後,蘭坪縣成立了就業扶貧總攻突擊隊。通過與中交集團、珠海等地用工企業對接聯系,蘭坪縣積極收集儲備用工崗位,收集整理用工信息,同時摸清全縣農民工返鄉情況和就業需求,制定勞務輸出工作方案,對用工集中地區、集中企業特别是赴粵農民工群體通過專車、專列等方式開展“點對點”輸送服務,實現務工人員出家門,進車門,下車門,進廠門,全過程無縫對接。
與此同時,蘭坪縣根據用工市場需求和勞動力就業意向,緊緊圍繞技能培訓促脫貧的目标,對貧困勞動力進行技術技能、能力素質提升和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開展實效性較強、吸納就業能力強、市場容量大的建築業、制造業、服務業等行業的技能培訓,确保貧困勞動力至少掌握1門實用技術,保障他們穩定就業。
4月底,三江職業培訓學校在蘭坪縣城安置點永興社區舉辦的易地扶貧搬遷群衆縫紉技能培訓班順利結業。一個月的培訓時間,不僅讓搬遷群衆熟練掌握縫紉加工技術,提升就業能力,也進一步激發貧困群衆内生動力,增強增收緻富本領。“培訓很實用,我熟悉了縫紉機,學習了開袋、上拉鍊、合大身、整衣制作等技能。下一步,我打算留在永興社區扶貧車間務工,既可以掙錢又能照顧家庭。”搬遷群衆李松茂信心滿滿。
通過及時組織轉移就業、扶貧車間就近就業、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等多種渠道,截至3月底,蘭坪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共實現就業15802人,就業率66.13%。其中,建檔立卡戶共實現就業14443人,就業率為68.97%,建檔立卡戶就業覆蓋率為100%。(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曹 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