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高2米的龍型“如意”木雕,讓曲阜市北關大街上的德聖楷木雕刻坊顯得文雅而端莊。除了大小和形态各異的如意,還有各種孔子像、花鳥走獸、壽杖擺件等擠滿了這間古樸的楷木雕刻工作室。
褚德勝雕刻的楷木如意作品
德聖楷木雕刻坊的主人叫褚德勝,一頭垂肩長發并不是刻意追求文化味,而是真的沒太多時間打理。畢竟,在刻了20多年的木桌旁,他常常一坐就是十幾個小時。今年49歲的褚德勝做楷木雕刻已有32年,如今已是濟甯市級楷木雕刻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從17歲學藝至今,他從未改過行當。
“楷(jie)木雕刻也稱‘楷(jie)雕’,以曲阜獨有的珍稀植物楷樹為原材料進行雕刻,刀法古樸簡約,工藝精緻細膩,造型端莊厚重、形神兼備,是流行于曲阜的一種傳統雕刻藝術,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是曲阜‘三寶’(楷雕、碑帖、尼山硯)之一。”褚德勝說。楷木雕刻有圓雕、浮雕、透雕、镂空雕等多種形式,全部工藝過程由十幾個制作環節構成。楷雕作品以壽杖、如意、孔子像為主,其中如意圖案有龍、鳳、蝠、鹿、鶴、八仙、三星等題材,寓意好運當頭、幸福吉祥,現今楷雕作品已發展到人物、花鳥、走獸等近百個形象。
褚德勝介紹自己創作的榫卯結構筆筒
1989年,17歲的褚德勝高中畢業後,進入“曲阜孔子故裡書畫院”學習楷木雕刻,師從著名楷雕大師顔景新;随後,能坐得住且刀法日趨精煉的褚德勝被推薦進入當時赫赫有名的曲阜縣工藝美術廠木雕車間工作,期間跟随工藝美術大師沙景蓮學習。“兩位老先生對我的影響極大,尤其是在雕刻技藝和文化内涵方面。”如今,褚德勝逐漸形成自己的雕刻風格,尤其擅長雕刻如意和孔子像等作品。
1996年,昔日輝煌的曲阜縣工藝美術廠逐漸沒落,褚德勝辭去工作,在曲阜老城北城門腳下,開了這家德聖楷木雕刻坊。“當時我帶着兩張桌子、一條凳子和一個徒弟就開張了,沒想到成了這條街上第一家手工藝門面。如今,這條街上全是楷雕、石雕等門頭,成了曲阜的傳統文化一條街。”褚德勝說。現在,楷雕手藝人相比前幾年還是有所減少,“整個曲阜也就30多家。”
褚德勝在雕刻孔子像,來送貨的工人被吸引坐下觀摩良久
“這個手藝需要兩樣東西,一是心靜坐得住,一天能蹲十幾個小時;第二是能知足,别求富貴,這東西能糊口但發不了财。”褚德勝說。知足常樂,心裡就不會有雜念,才能一心想着把手裡的作品表達完美,一刀一刀地刻出自己的思想。
要說坐得住,褚德勝當仁不讓。當年進曲阜縣工藝美術廠就因為他能沉下心、坐得住,而自從開了楷木雕刻坊後,他更是極少出去閑玩。實木的闆凳都被他坐壞了好幾個,最新的一個也磨得铮亮;陪伴他二十多年的雕刻木桌更是“慘不忍睹”:桌外沿硬生生被刻刀刻得凹進去五六厘米,木抽屜也被刻刀蹭出了幾個大窟窿。
褚德勝用了二十多年的木桌
也正是在這一張破爛不堪的木桌上,在幾十載交替變換的春秋冬夏裡,在數千個蛙叫蟬鳴、秋風落葉的夜晚中,一件件聞名業界的楷木雕刻作品悄悄問世。其中,褚德勝創作的《天下第一福》獲得全國旅遊商品創新設計大賽金獎,《斯文在茲》筆筒擺件入選山東省最具代表性非遺文化産品。褚德勝的工作室先後被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曲阜楷木雕刻》傳承示範點”、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習基地等;褚德勝個人也先後被評為“山東省手工藝制作大師”、“曲阜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先進個人”。
《斯文在茲》筆筒擺件入選山東省最具代表性非遺文化産品
在褚德勝的工作室還有一把薄如蟬翼、細若發絲的楷木“百福如意”,這件高40多厘米的作品居然不到2兩重。“原木料是兩斤多,采用镂空雕等技法,字字相連。”褚德勝說。他曾為了刻好一把如意,連續兩個多月沒出門。“創作這些作品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不僅講究展現技法和工藝,還重在表達傳統文化内含和人的思想。”
褚德勝參加山東省非遺精品展
比起刻出好作品,現在褚德勝更想把手藝傳下去。“侄子褚濤跟着我學會了,也幹這行,兒子不太喜歡這個,他更喜歡音樂。”就在幾天前,褚德勝得知兒子考上了南京藝術學院流行音樂專業,索性就不再“逼”他接班。
除了做楷木雕刻,現在褚德勝還是大學老師。“我在濟甯職業技術學院做了6年的客座教授,每學期都有15節課。”褚德勝特别喜歡去給高校的學生們上課,這也是他為數不多願意出門的時候,“學生對這種傳統的手工藝技法很感興趣,這也是激勵我堅持下去的理由。”
褚德勝在為學校的學生現場授課
褚德勝講話慢條斯理,溫文爾雅,好像生怕刻錯了哪一筆。心無旁骛雕刻楷木三十二年,褚德勝無形中也雕刻着自己的匠心。
大衆報業·農村大衆記者 祝超群 通訊員 陳曙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