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生存正從預言變成現實,面對數字化就業創業——
大學生要增強哪些本領
【思想彙】
作者:梅偉惠(浙江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
随着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鍊、物聯網、量子技術、虛拟現實、邊緣計算等數字化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數字化生存正在從預言變成現實,數字化就業創業也随之成為各國面臨的新挑戰,對我國教育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1.數智時代就業創業的機遇與挑戰
自動化和新冠肺炎疫情給勞動者帶來了“雙重幹擾”,也釋放出大量新的就業創業機會。世界經濟論壇《2020未來就業報告》(TheFutureofJobsReport2020)預計,到2025年,新技術的引進和人機之間勞動分工的變化将導緻8500萬個工作崗位消失,同時将創造9700萬個新的工作崗位。未來20年,人工智能、機器人、自動駕駛汽車等技術的進步,将使中國就業淨增長約12%。技術進步也顯著降低了創業門檻和創業成本,減少從發明到市場的障礙;不僅如此,數字技術有利于消除時空障礙,為創業者提供全球市場;數智時代各行各業都在發生重大突破,新的商業模式出現,現有商業模式被颠覆,生産、消費、運輸與交付體系被重塑。新一輪産業革命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服務化,催生就業創業的新業态和新模式。
安徽淮南市大學生通過網上組建模拟公司,培養創業意識和技能。陳彬攝/光明圖片
數智時代高技能人才緊缺和社會不平等現象加劇需要引起高度關注。未來就業市場兩極分化趨勢将更為嚴重,一方面認知性和創造性強的高收入工作機會将會增加,但在另一方面,常規性和重複性的中等收入工作機會将會大幅減少。由清華大學和複旦大學合作完成的《中國勞動力市場技能缺口研究》報告指出,我國勞動力市場面臨着技能型人才供求不平衡的問題,突出表現為高技能人才缺口較大,難以滿足企業轉型升級的需求。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年度報告,2019年全球每一萬名雇員的工業機器人數量最多的五個國家為新加坡(918)、韓國(855)、日本(364)、德國(346)和瑞典(277)。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增長最快的機器人市場,每一萬名雇員的工業機器人數量從2013年25個增加到2016年的68個和2019年的187個,但是勞動者的技能水平難以滿足這種快速增長的需求。與供需技能錯配緊密關聯的是社會不平等現象的加劇。跟之前的工業革命一樣,新一輪工業革命并不會造成大規模失業現象,真正的挑戰是不平等現象的加劇。在數字經濟時代,如何從“數字鴻溝”到“數字包容”,建設更加公平的、全納的、向上流動的社會,确保處境不利群體克服障礙,公共政策和教育系統大有可為。
數字技術促進工作方式的變化。技術的發展導緻正式工作與非正式工作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化。世界銀行2019年世界發展報告《工作性質的變革》預計,當前基于數字技術的自由職業者人數快速增加,全球自由職業者的總量約為8400萬,且仍然可能在傳統領域中就業。例如,美國5730萬自由職業者中,三分之二的人仍然從事傳統工作,僅僅将自由職業視為補充收入的來源。近年來,中國自由職業者的人數也呈現快速增長。據《全球自由職業者調研報告》,千禧一代已經成為目前中國自由職業者的主要構成人群,他們通過自身的專業特長為客戶提供差異化和創造性的産品與服務。在數字經濟時代,任何有真才實學的人不必拘泥于傳統的就業市場,而是可以依托數字平台平衡正式工作與非正式工作,從而創造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
2.推動數字化就業創業,能力提升是關鍵
曆史經驗表明,盡管技術進步是生産力提升的催化劑,但隻有勞動者思維與技能、商業組織與新技術要求匹配,新技術才能真正發揮效用。曆史上的三次工業革命分别以蒸汽機、電力、計算機和互聯網的發明與應用為标志,每一次技術進步能否真正驅動生産力提升,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勞動者思維與能力的發展。例如,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代,美國工廠首次使用電進行生産時,并沒有在其最初的30年裡促進生産力提升;在過去二三十年裡,盡管美國在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步,其實際生産力增長卻從1995年至2005年的平均每年超過2.4%,下降為此後每年不到1.3%。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培養的勞動者思維和技能與新技術的要求之間出現了不匹配,教育沒有很好地跟上技術進步的步伐。
2018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布《教育2030:教育與技能的未來》報告,指出“未來是不确定的,我們無法預測。但是我們需要持開放的态度并且最好準備。學生畢業後需要投入到現在還不存在的工作,使用現在還沒有發明出來的技術,來解決現在還根本不知道的問題。”歐盟在2016年提出《歐洲公民數字能力框架2.0》,提出要掌握五種關鍵的數字能力,即信息和數據素養、溝通和協作能力、數字内容創作能力、數字安全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從而能夠在學習、工作和交流中批判性地使用信息化工具。在數智時代,技術叠代和工作崗位更替的速度不斷加快,三類能力在勞動力市場上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即高級認知技能(如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社會行為技能(如團隊工作能力)以及能夠預測适應能力的技能組合(如推理能力、自我效能等)等。因此,各國應該重新投資教育,尤其是專注于那些能更好開展與機器合作以及機器無法匹敵的關鍵能力培養,如批判性思維能力、創造力、創新創業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如領導力、團隊合作)、主動學習能力、社會情感能力(如同理心)等。
3.推動數字化就業創業的教育變革路徑
轉變教學觀念,促進教學内容和教學方法的革新。首先,樹立新的教育理念。普林斯頓大學名譽校長威廉·G·鮑恩(WilliamBowen)認為,互聯網的普及、網速的提高、存儲成本的降低和移動設備的日漸高端與普及等各種技術的進步,促進人才培養從單一到多元,從封閉到開放,從批量生産到個性定制的轉型。《斯坦福大學2025計劃》提出面向未來的教育新理念,其中“軸翻轉”強調能力培養優先于傳統學科知識的傳授,并以此貫穿突出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的“自适應教育”,以及強調通過跨學科合作展開課題探究的“目的性學習”。其次,優化教育内容。根據中國信通院《G20國家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18)》,數字經濟包括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兩大部分,其中以數字技術賦能傳統産業轉型的産業數字化占G20國家數字經濟結構的比重為84.47%,是各國數字經濟的主體。因此,高校除了培育能夠創辦數字企業的創業者,應着力培養全體大學生的數字就業創業思維以及利用數字技術促進傳統産業轉型升級的能力。例如,可以設立全校性的“數字經濟倡議”,使其成為不同專業背景學生的跨學科學習體驗;也可以在原有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基礎上,增設數字創業課程群,培養學生數字創業能力。第三,加強體驗式教學,為學生營造現實情境,建設實踐共同體,從而使學生為應對VUCA(易變性、不确定性、複雜性和模糊性)的時代做好準備。
引導當代大學生立志挑戰科學高峰。當代大學生面臨的新時代,既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代,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最關鍵時代。他們的成長經曆了前所未有的技術進步,是第一代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原住民”,有機會接觸各種互聯網技術、社交媒體和移動設備。這一代在校大學生具有四種核心行為,即重視個人表達并避免使用标簽;具有高度的包容性;深信對話解決沖突和改善世界的作用;以高度分析和務實的方式制定決策等。他們被視為“尋求真理的一代”,是用創新方式解決社會大挑戰的重要力量。強調,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根據當代大學生的特征,高校不能被動地順應數字經濟的崗位要求開展就業創業教育,而是應該鼓勵當代大學生立志挑戰科學高峰,鑽研前沿技術,從而為數字經濟這一新引擎奠定科技基礎。
強調通識教育的重要性。數字技術與數字經濟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誠如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庫克在麻省理工學院畢業典禮上演講時指出,“我所擔心的并不是人工智能能夠像人一樣思考,我更擔心的是人們像計算機一樣思考,沒有價值觀,沒有同情心,沒有對結果的敬畏之心。”在數智時代提升就業創業能力的基礎是回歸人的價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在1996年《教育——财富蘊藏其中》裡就提出,“教育應當促進每個人的全面發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審美意識、個人責任感、精神價值等方面的發展。應該使每個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時代所受的教育,能夠形成一種獨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識,以及培養自己的判斷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種不同的情況下他認為應該做的事情”。這一願景在知識海量化、信息碎片化、人際交往虛拟化的數智時代尤為重要。高校尤其要強調通識教育的重要性,建構合理的通識教育體系,從而推動更加全納和公平的社會的發展。
作為當代大學生,要充分抓住數字經濟帶來的機遇,不斷成長。首先,大學生要盡早科學合理地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與特長,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努力實現所期望的“每天都有新收獲,每天都有新期待”。其次,要加強主動學習和科學學習。當前,高等教育正在進行深刻的學習革命,中國的慕課數量和應用規模均位居世界第一。大學生應該充分利用“愛課程”“學堂在線”等慕課平台的優質課程,主動學習跨學科領域的知識,為未來發展打下紮實的基礎。再次,通過知識共享、團隊合作、實踐參與,努力提升數字經濟時代所需的核心素養,以終身學習者的姿态和百折不撓的精神,迎接後疫情時代的各種挑戰,用青春書寫華彩篇章。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22日13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