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新加坡的人,不知是天氣炎熱關系,抑或是因各種菜式選擇多、且豐儉由人,出門用餐的比例相當高,但是總歸有那麼一部分人喜歡在家自己烹煮,而各種超市、巴刹(菜場)遍布,購買食物很方便。
芽籠士乃曾是新加坡的商貿中心,也是年代最為久遠的馬來人聚居區之一;這裡曾經在 19 世紀後半廣泛種植 serai(香茅),這個街區也因此得名,流傳至今。芽籠士乃巴刹堪稱新加坡其中一座最大最繁忙的濕巴刹(菜市場),是感受本地生活,與本地人交流,盡情探索的一個理想地點。我們有一段時間沒去那兒了,那天,兒子建議帶着寶寶一起去。
芽籠士乃巴刹,一樓蔬菜、水果、海鮮、肉類(除豬肉)……應有盡有,一如既往地繁忙。尤其是水産區,攤主大聲地吆喝着,濕漉的地面,拖着小推車的人們摩肩接踵。我們買了肉螺、蝦和馬鲛魚。又買了牛鍵肉、牛雜、羊排,價格較别處美麗。
地鐵去,打車回。讓人稱道的是,有序排隊外,管理人員還會在每輛車後備箱給墊上舊的硬紙箱片,放置購買的菜,衛生也環保。
買回的馬鲛魚,幾天裡分别做了三個菜式,油煎、紅燒和酸菜魚。油煎,魚新鮮又是趁熱吃,尤對寶寶的胃口,而主廚得意之下,又竊喜。因為之前在餐館吃過,價格讓人難忘,貴!自己動手做,自然省錢點。而酸菜魚的湯汁很下飯。
廚房的事,大多與我無關。閑着無事,有時候也摻和一下。新學做了南瓜小面包。新鮮出箱,趁熱吃,一口一個,皮脆香酥,好吃。
年輕人在飲食上比較開放,我們隔三差五會去餐館、小販中心換口味。
在新加坡,各國美食有很多。一轉身可能就有米其林等級的餐館,有些價格也不貴,當然大中國的地域特色菜式也不少。我們吃了延邊朝鮮族風味的烤串、冷面等,味道不錯啊。
芽籠那邊的田雞粥很有吸引力,招牌豆腐、肉松油條、菜脯煎蛋、炒青龍菜,還有薏米水。
在海邊玩完沙子,就近的餐館吃海鮮,喝啤酒,窗外是海景,好時光。
老夫老妻閑逛後用午餐,一個越南牛肉面,一個泰國綠咖喱飯。
在一個永遠是夏天的國家,生活中怎麼能少了冰淇淋的加持,老夫老妻第一次吃這個品牌的冰淇淋。很多人遠離榴蓮,緣自特殊的氣味,而我們卻甚是喜歡。下午小眯一會兒,夫妻倆出門閑逛,要了一份榴蓮雪花冰。簡單的下午茶,一段美好的時光。
五月已别,回味于一粥一飯間,無非是在咂摸時間的滋味,懷念和迷戀那些溫情的片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