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别體”是以國(諸侯國)為主體來記載史事,即是以國家為單位,分别記叙各國曆史事件的一種史書編著體制。國别體史書的代表作主要有三部:最早的一部是戰國初期晉國史宜編篆的《國語》:較好的一部是漢代就向編定的《戰國策》:有“前四史”稱号的一部是晉陳壽編撰的《三國志》。
戰國初期的《國語》是中國第一部國别體史書。因内容可與《左傳》相參證,有《春秋外傳》之稱,(國語》全書21卷,因是以記言為主,所以名為(國語》,分《周語)(魯語)《齊語》《晉語》《鄭語》《楚語》《吳語)《越語》八個部分,是一部分國記事的曆史散文,全書記載時期自西周穆王時開始。到戰國初年的魯悼公時截止,通過分國編次,再在一國之内按年代叙述的方式來記載各國曆史。
關于《國語》的作者.有學者認為是春秋戰國之際晉國的史官。這是因為《國語》所記的内容大多與出自左丘明之手的《左傳》重複或抵觸,詳略也互不相同,體例和文筆的差異也很大,所記的事他遠比《左傳)《春秋》的還更界。另外,全書有重點地記述了從周穆王(約公元前967年)到周魯悼公(公元前年440年)止共500多年内8國的重要史事,其中晉國最詳細。《晉語》總共9卷,占了全書近半的篇幅。《周語》記載西周穆王到東周敬王的史實也較為完整。《周語》和《楚語》次之,最簡略的是《鄭語》,隻寫到西周末。《齊語》僅僅隻記載管仲相桓公的政績,《吳語》和《越語》也隻記了兩國争霸的經過。《國語》全書結構不夠完整嚴密,但仍不影響其較高的史料價值。
《國語》重在紀實,表現出來的思想也會随着所記的人及所記的言語的不同而存在差異,因此全文思想顯得比較駁雜。比如《魯語》記孔子語,就含有儒家思想:《齊語》記管仲語。就談霸術;《越語》寫範蠡陰柔、持盈定傾,功成身退。帶有道家色彩。與《左傳》,《史記》不同的是,《國語》作者不加“君子曰”或”太史公曰”一類的評語,純粹是記述西周末年到春秋時期各國貴族言論,所以作者的主張并不明顯。顯得比較客觀。雖然書中的進步思想和文學成就均不如《左傳),但不少地方批判了統治者的殘暴,透露了一些下層社會的呼聲和民間的疾苦,仍然帶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國别體史書中比較有名的代表作還有《戰國策》,西漢後期的劉向校理群書,加以整理,去其重複,編寫而成。《戰國策》按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約12-34萬字。《戰國策》主要記載了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滅範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的曆史,是先秦曆史散文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在《戰國策》中,戰國時期的大放奇彩的縱橫家(即策士)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得到了詳盡的描述,展示了戰國時代的社會風貌和曆史特點,是研究戰國曆史的重要典籍,具有高度的史料價值。除了縱橫家,《戰國策》還記了一些其他人物,如魯仲連、唐雎、顔之推之類的義士:如荊轲、聶政等不怕死的勇士等。這些人物都寫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戰國策》還是我國一部優秀的散文集,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于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還善于運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來闡述抽象的道理,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濃厚的文學趣味,對我國兩漢以來史傳文,政論文的發展都産生過積極影響。其中著名的寓言有“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轅北撒”等。
《三國志》也是我國古代國别體史書代表作,由西晉的陳壽根據史料彙編而成,記載的是魏、蜀、吳三國的曆史,屬于斷代史。
《三國志)全書一共65卷,其中《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三國志》雖然名為志其實無志。魏志有本紀、列傳,蜀、吳二志隻有列傳。這是因為陳壽是晉朝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同志》尊魏為正統。(三國志》為曹操、曹丕、曹叔分别寫了武帝紀、文帝紀、明帝紀:而(蜀書》則記劉備、劉禅為先主傳、後主傳;記孫權稱吳主傳,記孫亮、孫休、孫皓為三嗣主傳。均隻有傳,沒有紀。
《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國志》主要善于叙事,作者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用簡潔的文筆,優美的語言,将史料剪裁得當,繪制了一幅幅三國人物肖像圖,達到了内容與文字表述的統一,可讀性極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