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高考古詩知識點大全

高考古詩知識點大全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8-22 04:22:31

高考古詩知識點大全(高考古詩結構技巧解讀與專訓)1

【考點研究】

一、鋪墊

鋪墊是為主要人物的出場或主要事件的發生創造條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鋪墊是重要情節的基石,能增加情節張力,制造懸念,使情節具有合理性。

示例

“中庭地白樹栖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詩的開篇描繪出十五的夜晚一派明朗素潔的景象,為下文寫秋思作鋪墊。

二、照應

詩人在描寫、叙述過程中,對後面要表現的内容,在前面适當的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而後面應與前面呼應。這種結構特點可以使作品結構嚴謹,脈絡分明。

示例

“當年萬裡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鬓先秋,淚空流。此身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陸遊《訴衷情》)此詞共分兩阕,下阕照應上阕。“心在天山”與“當年”相應,“身老滄州”與“關河夢”相應,目的在于構成對照,抒發詩人心酸遺恨的蒼涼心情。 

三、以小見大

以小見大指以局部見全體,以有限見無限,以小景物傳達大境界,以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題。

示例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将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赤壁》)此詩運用了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句子裡“二喬命運”乃一小事;以“二喬”立意,反映三國之争、東吳霸業,此乃大事。    

四、卒章顯志

詩人在詩歌的結尾表達自己的心志或情懷。

示例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别》)詩句處于詩歌結尾,表明作者自己的心志,亮出全詩的主旨,唱出了和權貴抗争的心聲。   

五、以景結情

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結束詩句,可以使讀者從景物描寫中,馳騁想象,體味詩歌的意境,産生韻味無窮的藝術效果。

示例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别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二)》]此詩前三句均就樂聲抒情,最後一句以景結情。仿佛在軍中置酒飲樂的場面之後,忽然出現一個月照長城的莽莽蒼蒼的景象:古老雄偉的長城綿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壯闊而悲涼。讓人對詩中主人公的心境産生無限想象,是無限的鄉愁,是立功邊塞的雄心,還是對于現實的憂怨?  

【考題對接】

一、溫庭筠《夢江南》

夢江南

溫庭筠

千萬恨,恨極在天涯。山月不知心裡事,水風空落眼前花。搖曳碧雲斜。

1.請簡要賞析這首詞的結句。(4分)

2.詞中三、四兩句刻畫了一位什麼樣的主人公形象?請簡要分析。(4分)

3.詞中“恨極在天涯”的“恨”是指什麼?(2分)

一、溫庭筠《夢江南》【答案】

1.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無邊天際,以碧雲搖曳表現心緒的不甯,以碧雲斜落表現心情的低沉。

2.主人公滿腹哀怨,對月懷遠,月卻不解;臨水看花,花自飄零,無人憐惜。刻畫了一位孤獨寂寞又自哀自憐的主人公形象。

3.思念遠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解析】 “在天涯”表示遠行,“恨極在天涯”,恨遠在天涯之人。“山月”這三句寫景,旨在以無情的山月、水風、落花和碧雲,與“千萬恨”“心裡事”的有情相比,突出主人公内心的悲戚和哀傷。由此可知,這首詞塑造了一個思婦形象。這樣第(1)題中的“恨”自然就是一種思念至極卻又不能相見的怨恨之情了。回答第(2)題,首先要判斷出這句是寫景句,是承上兩句寫景而來。其次要注意分析作者寫景時選用的意象的特征,作者正是通過這些意象的特點來表達思婦的感情的。

【注釋】①夢江南:本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名。原名“望江南”,又名“憶江南”等。②恨:離恨。③天涯: 天邊。指思念的人在遙遠的地方。④搖曳:猶言搖蕩、動蕩。

【譯文】

雖有千頭萬緒之恨,但恨到極點的是那遠在天涯的人兒久不歸來。蒼山上空懸挂的明月不知我心中愁事。水面上低吟的風吹落水旁花瓣飄落眼前,遠空搖曳的碧雲在晚風的吹拂下微微斜行。

【賞析】

  這首詞以意境取勝,通過描寫思婦在孤單的月光下獨自思念的情景,表現了其内心的悲戚和哀傷。

“千萬恨,恨極在天涯。”首句直出“恨”字,“千萬”直貫下句“極”字,并點出原因在于所恨之人遠“在天涯”,滿腔怨恨噴薄而出。說“恨”而有“千萬”,足見恨之多與無窮,而且顯得反複、零亂,大有不勝枚舉之概。雖有千頭萬緒之恨,但恨到極點的事隻有一樁,即遠在天涯的那個人久不歸來。這是對全詞的主旨作正面描寫。

“山月不知心裡事,水風空落眼前花”二句,初讀感受亦自泛泛;幾經推敲玩味,才覺得文章本天成,而妙手得之卻并非偶然。上文正面意思既已說盡,故這兩句隻能側寫。詞中抒情主人公既有“千萬恨”,說她“心裡”有“事”當然不成問題;但更使她難過的,卻在于“有恨無人省”。她一天到晚,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卻無人能理解她的心事,隻有山月不時臨照閨中而已。不說“人不知”,而說“山月不知”,則孤寂無聊之情可以想見.這是一層。夫山月既頻來相照,似乎有情矣;其實卻是根本無情的。心裡有恨事,當然想對人傾訴一下才好,但平時并可以傾訴的對象亦無之。好容易盼到月亮來了,似乎可以向它傾訴一下,而向月亮傾訴實等于不傾訴,甚至比根本不傾訴時心情還更壞些!于是“山月不知心裡事”也成為這個主人公“恨”的内容之一了。這是又一層。至于說“不知心裡事”的是“山月”而不是其他,這也是經過作者精心選擇的。李白《靜夜思》:“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令本通作“望明月”)望山月能使客子思鄉.當然也能使閨人懷遠。況且山高則月小,當月逾山尖而照入人家時必在夜深。這就點明詞中女主人公經常是難以入眠的。這是第三層。《詩·邶風·柏舟》:“日居月諸,胡疊而微。”以日月喻丈天,原是傳統比興手法。然則這一句蓋謂水闊山長,遠在天涯的丈夫并不能體諒自己這做妻子的一片苦心也。這是第四層。

“水風”句與上聯角度雖異,意匠買同。夜裡看月有限,晝間看花也還是有恨。看花原為了遣悶,及至看了,反倒給自己添了煩惱。況上句以月喻天,則此句顯然以花自喻。借花落,正是惜自己年華之易謝:花開花落正如人之有青年老年,本是自然現象;但眼前的花卻是被風吹落的。“空落”者、白白地吹落,無緣無故地吹落之謂;這正是《詩·小雅·小弁》中所謂的“維憂用老” 一語(《古詩十九首》則雲“思君令人老”)的形象化,而不僅是“恐年歲之不吾與”這一層意思了。

  至于所謂“水風”,指水上之風。這也不僅為了求與“山月”工整相對而已。水面風來,風吹花落,落到哪裡?自然落在水中,這不正是稍後于溫庭筠的李煜的名句“流水落花春去也”的另一種寫法嗎?溫的這句寫得比較蘊藉,但并不顯得吞吐扭捏,依然是清新駿快的風格,可是造意卻深曲多了。

“搖曳碧雲斜。”夜對山月,晝惜落花,在晝夜交替的黃昏,搖曳是程度不怎麼明顯的動蕩,是輕輕移斜了角度的晃動。此句看似單純寫景,卻狀出了凝望暮色與碧雲的女主人的百無聊賴之态,說明一天的光陰又在不知不覺中消逝了,不着“恨”字而“恨極”之意已和盤托出。

二、歐陽修《浪淘沙》

浪淘沙 歐陽修

五嶺麥秋殘,荔子初丹,绛紗囊裡水晶丸。可惜天教生處遠,不近長安。 往事憶開元,妃子偏憐。一從魂散馬嵬關,隻有紅塵無驿使,滿眼骊山。

1.上片前三句描寫荔枝有何作用?請結合全詞作簡要分析。(4分)

2.請從虛實角度分析下片最後三句。(4分)

二、歐陽修《浪淘沙》【答案】1.點明楊貴妃“偏憐”荔枝的原因(2分),交代荔枝産地“五嶺”遠離長安,為下片寫唐玄宗專寵楊貴妃派驿使從嶺南馳送荔枝一事作鋪墊(2分)。

2.虛寫當年楊貴妃缢死馬嵬的悲劇,交待馳驿傳送荔枝的勞民之舉(1分)。實寫眼前所見的遊人過往車馬揚起的紅塵,滿眼佳木蔥茏的骊山(1分)。虛實對比(1分),含蓄點出統治者淫侈享樂、亂政誤國的曆史教訓(1分)。

【注釋】①五嶺句:五嶺,位于湖南與廣州交界處的大餘嶺、越城嶺、騎田嶺、萌渚嶺、都龐嶺。②麥秋,指麥子收獲的季節,農曆四月。秋,此處指谷物成熟。③丹:變紅。④绛紗二句:绛(jiàng)紗,紅紗,此指荔枝紅色外殼。水晶丸,指荔枝果肉瑩白如水晶。⑤開元:唐明皇李隆基所用年号。⑥妃子:唐明皇的愛妃楊玉環。⑦魂散馬嵬關:唐明皇天寶十四年(755),安祿山造反,第二年六月,潼關失守,唐明皇奔蜀,行至馬嵬(wéi),軍隊不行,逼唐明皇刺死楊貴妃。馬嵬關:即馬嵬坡,在今陝西興平西。⑧骊山:在陝西臨潼,唐時為避暑勝地,唐明皇于此地造華清池,常與楊貴妃休憩于此。

【譯文】

五嶺地區麥收盡,荔枝初熟穿丹衣。绛紫紗皺裡,裝一水晶丸。可惜,老天讓它生的遠,不靠近長安。回憶天寶時往事,貴妃特别愛荔枝。一旦香消馬嵬驿,依舊紅塵新豐道,不見驿使送荔枝,滿眼所見,郁郁蔥蔥一骊山。

【賞析】

這是一首詠史詞,作者詞中從楊貴妃喜食鮮荔枝,玄宗命人從嶺南、西蜀馳驿進獻一事發抒感慨,歌詠唐天寶年間玄宗荒淫、楊妃專寵的史事,給世人以深刻的借鑒和啟迪。

  本篇集中筆墨,單就楊妃喜食鮮荔枝,玄宗命人從嶺南、西蜀馳驿進獻一事發抒感慨。開頭三句從五嶺荔枝成熟寫起。首句點明産地産時,次句點明荔枝成熟,第三句描繪荔枝的外形内質,次第井然。荔枝成熟時,果皮呈紫绛色,多皺,果肉呈半透明凝脂狀,這裡用“绛紗囊裡水晶丸”來比況,不但形象逼真,而且能引發人們對它的色、形、味的聯想而有滿口生津之感。

  接下來兩句,承首句“五嶺”,專從産地之遙遠托諷緻慨。“可惜天教生處遠,不近長安。”似故意模拟玄宗惋惜遺憾的心理與口吻,又似作者意味深長的諷刺,筆意非常靈動巧妙。從玄宗方面說,是惋惜荔枝生長遠離長安的嶺南,不能頃刻間得到,以供楊妃之需;從作者方面說,則又隐然含有天不從人願,偏與玄宗、楊妃作對的揶揄嘲諷,而言外又自含對玄宗專寵楊妃、為她羅緻一切珍奇的行為的批判。

  過片“往事憶開元”句一筆兜轉,點醒上片。說“開元”而不說“天寶”,純粹出于音律上的考慮。“妃子偏憐”及以下“驿使”本《新唐書·楊貴妃傳》:“妃嗜荔枝,必欲生緻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裡,味未變,已至京師。”這裡的“偏”與上片的“天教”正形成意味深長的對照。

  結尾三句“一從魂散馬嵬關,隻有紅塵無驿使,滿眼骊山”。“魂散馬嵬關”,指玄宗奔蜀途中,随行護衛将士要求殺死楊妃,玄宗不得已命高力士将其缢死于馬嵬驿事。“紅塵”用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意。驿使,指馳送荔枝的驿站官差。這三句既巧妙地補叙了當年馳驿傳送荔枝的勞民之舉,交待了楊妃缢死馬嵬的悲劇結局,而且收歸現境,抒發了當前所見所感:熱鬧的新豐道上,被過往行人車馬揚起的紅塵依然如故,但馳送荔枝的驿使卻再也見不到了。詞人對淫侈享樂、亂政誤國的曆史教訓并不直接說出,隻用“有”、“無”的開合相應與“滿眼骊山”的景象隐隐透露,顯得特别隽永耐味。

三、周邦彥《關河令》

關河令

周邦彥①

秋陰時晴漸向暝,變一庭凄冷。伫聽寒聲②,雲深無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靜,但照壁孤燈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釋】①周邦彥(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聲:指秋聲,如風聲、落葉聲、蟲鳴聲等。③雁:古人認為雁能傳書。

1.從上、下兩阕的首句看,這首詞是以什麼為線索來寫的?請簡要說明。

2.簡要分析作者在這首詞中所表現的心情。

3.上阙是如何表現“凄冷”的?(4分)

4.全詞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4分)

三、周邦彥《關河令》【答案】

1.是以時間推移為線索來寫的,表現了深秋蕭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獨感。上阕寫的情景發生在日間“漸向暝”時;下阕寫作者難以入眠的情景已經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靜時。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構思技巧的能力。題幹已經明确提示從兩阕的首句看,而上阕的“漸向暝”和下阕的“更深人去寂靜”,是比較明顯的一個時間過渡,據此可以看出是時間線索。

2.作者意在寫心境、寫情,但主要筆墨卻是寫環境,而白日蕭瑟清寒的環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環境更浸潤了主人公的孤獨感。

3.陰雨連綿,偶爾放晴,卻已薄霧昏暝,難得片刻的晴朗心情,這是凄冷之一;聞雁叫,卻難見被雲霧遮擋的鴻雁,更浸染思念親朋情懷,景中寓情,這是凄冷之二。

4.全詩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上阙寓情于景,寫秋雨秋雲無雁影,渲染凄寒的氛圍;下阙以照壁孤燈、夜永之景襯情,把旅居之人酒後的孤獨、冷清刻畫清晰。全詩表達了羁旅孤栖、難熬寒夜、思念親朋的思想感情。

【譯文】

時陰時晴的秋日又近黃昏,庭院突然變得清冷。伫立在庭中靜聽秋聲,茫茫雲深不見鴻雁蹤影。夜深人散客舍靜,隻有牆上孤燈和我人影相映。濃濃的酒意已全消,長夜漫漫如何熬到天明?

【賞析】

此詞為寒秋羁旅傷懷之作,以時光的轉換為線索,表現了深秋蕭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獨感。作者意在寫心境、寫情,但主要筆墨卻是寫環境,而白日蕭瑟清寒的環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環境更浸潤了主人公的孤獨感。

上片寫寒秋黃昏景象。詞一開篇就推出了一個陰雨連綿,偶爾放晴,卻已薄暮昏暝的凄清的秋景,這實在很象是物化了的旅人的心境,難得有片刻的晴朗。在這樣的環境中,孤獨的旅客,默立在客舍庭中,承受着一庭凄冷的浸潤,思念着親朋。“秋陰”二字,點明節令和天氣。“時晴向暝”的構詞方法,同于“乍暖還寒”。“時”,是片時、偶爾的意思。“向”,突出的是轉變過程。忽然,一聲長鳴隐約地從雲際傳來,似乎是鴻雁聲聲;然而,四望蒼穹,暮雲璧合,并無大雁的蹤影。“伫”,是長時間的站立。大雁是标志性的物候。連大雁都蹤迹全無,節令該是深秋了。古人又有鴻雁傳書的傳說。水闊雲深,雁影都無,自然也不無從收到遠方的安慰了。

下片寫深夜孤燈獨映。“更深人去寂靜”把上下片很自然的銜接起來,而且将詞境更推進了一步。“人去”二字突兀而出,正寫出身在旅途的旅伴聚散無常,也就愈能襯托出遠離親人的凄苦。同時“人去”二字也呼應了下文孤燈、酒醒。臨時的聚會酒闌人散了,隻有一盞孤燈搖曳的微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粉壁上。孤燈”的“孤”字,所突出的乃是個中人的孤單寂寞心理。此時此刻,人多麼希望自己尚在酣醉之中呵。可悲的是,偏偏酒已都醒,清醒的人是最難熬過漫漫長夜的,旅思鄉愁一并襲來,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詞人将羁旅悲愁、凄苦推至無可解脫的境地結束全詞,極緻地顯示詞人羁宦如棄谪的無助與郁悶。這首詞全無作者貫有的豔麗之彩,所有的隻是一抹凄冷之色。

四、周密《野步》

野步

周密

麥隴風來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羨他無事雙蝴蝶,爛醉東風野草花。

1.這首詩描寫的是什麼季節?請你簡析依據。(3分)

2.曆來詩評家認為第三句中“羨”字用得好,請作分析。(4分)

3.詩的三、四句運用了一種什麼修辭手法來表達作者的内心情感?請作簡要賞析。

4.這首詩描繪了一幅什麼樣的畫面?請做簡要的分析。(5分)

5.請從景與情的角度,賞析本詩結尾兩句。(6分)

四、周密《野步》【答案】

1.①春季。(1分)②“東風”習慣上指春風;(1分)③麥隴翠綠、青蛙鳴叫、蝴蝶飛舞、花草繁茂,這些都是春季的典型特征。(1分)

2.“羨”字領起了後兩句,對(“無事”“爛醉”)的蝴蝶的羨慕(1分)表現了詩人向往悠閑自在(1分)、被大自然美景陶醉的心情(1分),移情于物,景中含情(1分)。

3.詩的三、四句運用了拟人的手法,賦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風讓紛飛的蝴蝶陶醉了,“爛醉”二字形象地摹寫出蝴蝶似乎沉醉花叢、留戀不去的翻飛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時的陶然之情和盤托出。

4.這首詩描摹了一幅春日郊外麥浪蔥蔥、花草盎然、生機勃勃的動人畫面。(2分)詩人在詩中寫了和煦的春風,麥隴的新稻,草叢中不停的小青蛙,無憂無慮飛舞的蝴蝶,遍地的花田草甸,(2分)借以表達出詩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悅的心境。(1分)

5.詩的結尾兩句運用了觸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手法。(2分)詩人賦予筆下的蝴蝶以人的感情,彩蝶翩跹,為和煦的春風所陶醉,為野草花的芬芳所吸引,以至沉醉花叢,流連不去。(2分)“爛醉”二字,語新意豐,既傳達出春天的芳馨氛圍與醉人魅力,描繪出蝴蝶追逐春色的如醉情态,也将詩人目睹此景時的陶然之情和盤托出。(2分)

【注釋】

麥隴:麥田。

【譯文】

和煦的風吹斜了麥隴的新稻,小青蛙在水窪草根處不停的叫着。多麼羨慕那無憂無慮的蝴蝶啊,暫且沉醉在這春風過處的花田草甸吧。

【賞析】

相信許多人都有過春日野步的經曆。漫步于郊原田野,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視野曠極,心神俱爽。我們不妨來看看詩人是怎樣表達他此時的感受的。

  春天的麥田是如草地般的綠色,東風吹過,麥田裡一陣翠浪軟軟向遠方飄去。稻田裡的肥水滋養着新生的青蛙,讓它們盡情歡叫。告别稻田,詩人又來到了一片野地,看到一對蝴蝶飛舞,它們忽高忽低,好像喝醉了酒一樣,在醇美的東風中,留戀于野草香花,安逸自然。

  此詩的妙處在最後兩句。本來蝴蝶舞姿蹁跹,應十分清醒才是,可詩人偏偏認定它們的舞蹈是喝醉酒導緻的。推其情理,詩人漫步田野,目遇翠麥,耳聽新蛙,時感東風拂體,早就恨不得醉倒在這暖暖的春風裡了。詩人将這種情感外施于物,一口斷定蝴蝶是喝醉了,并因此而“羨”,更顯得詩人對春日野景陶醉無窮。“爛醉”二字形象地表現出蝴蝶沉醉花叢,留戀不去的如醉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時的陶然之情和盤托出。

  所以說,詩的前兩句是情感的緣起,後兩句是情感的抒發,詩人在這首詩中,以清新悠雅的語言風格,描繪了春日野步所得之景,抒發了自己淡然閑适、鐘情田園的感情。

五、杜甫《禹廟》

禹廟①

杜甫

禹廟空山裡,秋風落日斜。

荒庭垂橘柚,古屋畫龍蛇②。

雲氣噓青壁,江聲走白沙。

早知乘四載③,疏鑿控三巴。

【注釋】①禹廟:指建在忠州臨江縣(今重慶市忠縣)臨江山崖上的大禹廟。②橘柚、龍蛇:禹驅逐龍蛇治水後,人民安居樂業,人民将豐收的橘柚包好進貢。③四載:傳說中大禹治水時用的四種交通工具:水行乘舟,陸行乘車,山行乘棵,泥行乘橇。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

A.首聯點明禹廟所處的位置和周邊景觀,襯托出禹廟古老蒼勁、莊嚴肅穆的特點。

B.颔聯中的橘柚和龍蛇,既為荒庭和古屋增添了生機活力,也暗含對大禹的贊歎。

C.頸聯用字精準,“噓”字寫出雲氣之輕柔舒卷,“走”字寫出江濤之轟鳴遠播。

D.尾聯贊美大禹能未蔔先知,且不辭辛苦,四處奔波,疏通長江,開鑿三巴地區。

2.元代方回評本詩說:“凡唐人祠廟詩,皆不能出老杜此等局段之外。二詩(指《禹廟》《重過昭陵》)蓋絕唱也。”請你從内容和謀篇布局上,談談對上述評論的理解,結合具體詩句簡要闡釋。

五、杜甫《禹廟》【答案】

1.D【解析】D.“尾聯贊美大禹能未蔔先知”錯誤,“早知”二字,并不是指大禹,而是指作者。這句詩的意思是:我早就聽說大禹乘四載到處奔波,疏通長江,鑿通三巴的英雄事迹,今日眼觀他的成就,享受着他創造的三峽美景,越發佩服他的偉大。

2.①内容上,本詩既有對祠廟周圍的描寫,也有對祠廟形貌描繪,還有對大禹功德的歌頌,涵蓋了祠廟詩應有的主要内容;②結構上,本詩符合律詩起承轉合的結構。首聯以禹廟周圍景色起,颔聯以廟内景色承,頸聯轉向禹廟之外的江山壯美,尾聯以大禹功績收束全詩。章法嚴謹,與祠廟詩常有的莊嚴氣象相契合。

【解析】

首先理解評價語。“凡唐人祠廟詩,皆不能出老杜此等局段之外”是說杜甫的這首詩歌涵蓋了唐人祠廟詩的内容;“蓋絕唱也”是說這首詩歌達到的高度。

然後結合詩歌内容和謀篇布局來分析。

從内容來看,詩人主要是寫了廟外廟内的所見,然後由内及外寫到大江,這一切又都涉及到大禹的曆史偉績,所以這首詩歌在内容上涵蓋了祠廟詩歌應該有的内容。

從結構來看,這首詩歌是律詩,律詩八句四聯,講究起承轉合。這首詩歌由禹苗周圍景色起,首聯點明禹廟的位置與周邊的景觀,禹廟坐落在寂寞的山中,蕭瑟的秋風、落日的餘晖使禹廟在寂寞外更添荒涼;颔聯寫廟内之景,這是承,廟内是“荒庭”和“古屋”。頸聯則是轉,由廟内轉向廟外長江,尾聯則是合,詩人走出禹廟,伫立崖頭,遙望三峽,詩人因大禹的偉大和景觀的壯麗所引發的豪邁之情已到極緻,于是逼出尾聯的一聲贊歎:早就聽說大禹乘四載到處奔波,疏通長江,鑿通三巴的英雄事迹,今日眼觀他的成就,享受着他創造的三峽美景,越發佩服他的偉大。結構上章法嚴謹。

【注釋】

禹廟:指建在忠州臨江縣(今四川省忠縣)臨江山崖上的大禹廟。落日斜:形容落日斜照的樣子。桔柚:典出《尚書·禹貢》,禹治洪水後,人民安居樂業,東南島夷之民也将豐收的桔柚包好進貢。龍蛇:指壁上所畫大禹驅趕龍蛇治水的故事。青壁:空曠的牆壁。噓青壁一作生虛壁。江:指禹廟所在山崖下的長江。四載:傳說中大禹治水時用的四種交通工具:水行乘舟,陸行乘車,山行乘棵(登山的用具),泥行乘橇(形如船而短小,兩頭微翹,人可踏其上而行泥上)。三巴:東漢末年劉璋分蜀地為巴東郡、巴郡、巴西郡。傳說此地原為大澤,禹疏鑿三峽,排盡大水,始成陸地。

【譯文】大禹廟坐落于空寂的山谷中,秋風蕭瑟冷清,殘陽斜照在大殿上。荒蕪的庭院裡樹上挂滿了橘子和柚子,古屋的牆壁上還殘留着龍與蛇的畫像。大禹當年開鑿的石壁上雲霧缭繞,波濤聲陣陣傳來,江水沿着白沙之道向東奔流。早就聽說大禹乘着四種交通工具治理水患,開鑿石壁,疏通水道,使長江之水順河流入大海。

【賞析】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杜甫出蜀東下,途經忠州,特地前去觀覽大禹古廟。首聯巧妙地點出了遊覽的地點和時令。秋風蕭瑟之時,詩人前去遊覽大禹廟,他舉目遠眺,隻見四周群山環抱,草木幽深,而大禹廟就坐落在這空曠寂靜的山谷中,殘陽正好斜照在大殿之上。颔聯移步換景,由遠及近地描寫了廟宇内部的景色。大禹廟因位于深山之中,常年

  無人照管,故而房舍殘破,雜草叢生,顯得荒涼而又冷清。庭院的橘子樹和柚子樹上挂滿了果實,緻使樹枝低垂,好像要被壓垮似的。古廟的牆壁上殘留着龍和蛇的圖像,依稀可辨。頸聯描寫大禹廟周圍的環境和氛圍。天空的浮雲在夕陽的映照下變幻着身姿,大禹當年開鑿的石壁上雲霧缭繞,波濤之聲從遠處陣陣傳來,江水沿着白沙道向東奔流。此聯采用拟人的手法,用“噓”、“走”二字賦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活力,形象逼真,氣勢不凡,增強了全詩的藝術感染力。尾聯借景抒情,點破本詩的題旨。

  本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邃。詩人通過遠望近觀的視角轉換,采用虛實結合、拟人傳神等手法,收到了情景交融、韻味悠長的藝術效果,讴歌了大禹治水澤被萬代的豐功偉績,同時也将緬懷英雄、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抒發了出來。

  杜甫寫的禹廟,建在忠州(治所在今四川忠縣)臨江的山崖上。杜甫在代宗永泰元年(765)出蜀東下,途經忠州時,參谒了這座古廟。

“禹廟空山裡,秋風落日斜。”開門見山,起筆便令人森然、肅然。山是“空”的,可見荒涼;加以秋風瑟瑟,氣氛更覺蕭森。但山空,那古廟就更顯得巍然獨峙;加以晚霞的塗染,格外鮮明莊嚴,令人肅然而生敬意。詩人正是懷着這種心情登山入廟的。

“荒庭垂桔柚,古屋畫龍蛇。”廟内,庭院荒蕪,房屋古舊,一“荒”二“古”,不免使人感到凄涼、冷落。但詩人卻觀察到另一番景象:庭中桔柚碩果垂枝,壁上古畫神龍舞爪。桔柚和龍蛇,給荒庭古屋帶來一片生氣和動感。“垂桔柚”、“畫龍蛇”,既是眼前實景,又暗含着歌頌大禹的典故。據《尚書。禹貢》載,禹治洪水後,九州人民得以安居生産,遠居東南的“島夷”之民也“厥包桔柚”——把豐收的桔柚包裹好進貢給禹。又傳說,禹“驅龍蛇而放菹(澤中有水草處)”,使龍蛇也有所歸宿,不再興風作浪(見《孟子。滕文公》)。這兩個典故正好配合着眼前景物,由景物顯示出來;景與典,化為一體,使人不覺詩人是在用典。前人稱贊這兩句“用事入化”,是“老杜千古絕技”(《詩薮。内篇》卷四)。這樣用典的好處是,對于看出它是用典的,固然更覺意味深濃,為古代英雄的業績所鼓舞;即使看不出它是用典,也同樣可以欣賞這古色古香、富有生氣的古廟景物,從中領會詩人豪邁的感情。

  五、六兩句寫廟外之景:“雲氣噓青壁,江聲走白沙。”雲霧團團,在長滿青苔的古老的山崖峭壁間緩緩卷動;江濤澎湃,白浪淘沙,向三峽滾滾奔流。這裡“噓”、“走”二字特别傳神。古謂:“雲從龍”。從迷離的雲霧,奔騰的江流,恍惚間,我們仿佛看到廟内壁畫中的神龍,飛到峭壁間盤旋嬉遊,口中噓出團團雲氣;又仿佛看到有個巨人,牽着長江的鼻子,讓它沿着沙道馴服地向東方迅奔。……在這裡,神話和現實,廟内和廟外之景,大自然的磅礴氣勢和大禹治理山河的偉大氣魄,疊合到一起了。這壯觀的畫面,令人感到無限的力與美。

  詩人伫立崖頭,觀此一番情景,怎能不對英雄大禹發出衷心的贊美,故結句雲:“早知乘四載,疏鑿控三巴。”傳說禹治水到處奔波,水乘舟,陸乘車,泥乘輴,山乘樏,是為“四載”。三巴指巴郡、巴東、巴西(今四川忠縣、雲陽、阆中等地)。傳說這一帶原為澤國,大禹鑿通三峽後始控為陸地。這兩句詩很含蓄,意思是說:禹啊,禹啊,我早就耳聞你乘四載、鑿三峽、疏長江、控三巴的英雄事迹;今天親臨現場,目睹遺迹,越發敬佩你的偉大了!

  這首詩重點在于歌頌大禹不懼艱險、征服自然、為民造福的創業精神。唐王朝自安史之亂後,長期戰亂,象洪水橫流,給人民帶來了無邊的災難;山“空”庭“荒”,正是當時整個社會面貌的真實寫照。詩人用“春秋筆法”暗暗諷刺當時禍國殃民的昏庸統治者,而寄希望于新當政的代宗李豫,希望他能發揚大禹“乘四載”、“控三巴”的艱苦創業精神,重振山河,把國家治理好。

  在抒情詩中,情與景本應協調、統一。而這首詩,詩人歌頌英雄,感情基調昂揚、豪邁,但禹廟之景卻十分荒涼:山空,風寒,庭荒,屋舊。這些景物與感情基調不協調。詩人為解決這個矛盾,巧妙地運用了抑揚相襯的手法:山雖空,但有禹廟之峥嵘;秋風雖蕭瑟,但有落日之光彩;庭雖荒,但有桔柚垂枝;屋雖古舊,但有龍蛇在畫壁間飛動……。這樣一抑一揚,既真實地再現了客觀景物,又不使人産生冷落、低沉之感;加以後四句聲弘氣壯,調子愈來愈昂揚,令人愈讀愈振奮。由此可見詩人的藝術匠心。

六、[元]周德清《中呂•朝天子•秋夜客懷》

【中呂】朝天子·清夜客懷(元)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風飄蕩。砧聲催動一天霜,過雁聲嘹亮。叫起離情,敲殘愁況,夢家山身異鄉。夜涼,枕涼,不許愁人強。

1.“月光,桂香,趁着風飄蕩”描繪了怎樣的一幅畫面?有什麼作用?

2.“叫起離情,敲殘愁況”一句中“敲殘”二字有何妙處?

3.本曲描寫了哪些意象?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4.試分析“過雁聲嘹亮。叫起離情,敲殘愁況”的妙處。

一、[元]周德清《中呂•朝天子•秋夜客懷》【答案】

1.描繪了秋夜月色朦胧、桂花随風飄香的清幽靜寂又帶着溫情的一幅畫面;營造了秋夜懷鄉的氛圍,為抒發思鄉之情做鋪墊。

2.“敲殘”二字極為凝練,化無形為有形,把看不見、摸不着的離愁寫得可聞可感,生動形象地表達了遊子内心的愁苦。

3.本詩借秋夜的月光、桂香、砧聲、雁聲等意象表達了遊子思鄉的離愁别恨。月光桂香在随風飄蕩,砧聲雁聲打破了秋夜的沉寂,構築了令人思鄉斷腸的秋夜氛圍,從視覺、聽覺、嗅覺上勾起了遊子的離愁别緒。

4.示例一:雁叫聲嘹亮,一聲聲牽動詞人的“離情”,敲打詞人的“愁況”。雁鳴可以敲打愁緒,“敲殘”把看不見、摸不着的離愁寫得可聞可感,生動形象地表達了遊子心中漂泊思家的愁苦情懷。 示例二:在詩人筆下,雁鳴可以喚起離情,敲打愁緒。“叫起”“敲殘”兩個詞語把看不見、摸不着的離愁寫得可聞可感,生動形象地表達出遊子内心的極度愁苦。

【解析】本題是對詩歌煉句的考查。抒發主人公客中思鄉,夜不能寐,耳聞“雁聲”,心系“離情”,内心的愁苦可想而知。

【賞析一】 這是一首“抒發思鄉之情”的小令,借秋夜的月光、桂香、砧聲、雁聲等意象體現了遊子思鄉的離愁别恨。 寫景主要寫動景,月光桂香在随風飄蕩,砧聲雁聲打破了秋夜的沉寂。它們從視覺、聽覺、嗅覺上勾起了遊子的離愁别緒。描繪了秋月夜色朦胧、桂花飄香的寂靜而溫情的畫面;營造了懷鄉的氛圍,為抒發思鄉情做鋪墊。雁鳴可以敲打愁緒,“叫起”“敲殘”把看不見、摸不着的離愁寫得可聞可感,生動形象地表達了遊子内心的愁苦。此曲特點是用凝練的語言,濃縮的典型意象,構築了令人思鄉斷腸的秋夜氛圍。全曲情景一體,清麗秀美,口語自然而又有韻律感。 作者先精心營造了清幽、寂靜、凄涼的氛圍。所見到的清冷月光、所聽到的鴻雁悲嗚,所嗅到的桂花芳香,莫不帶有秋夜的氣息,莫不觸動遊子的思鄉情懷。曲中的景物描寫富于動感,“月光、桂香、趁着風飄蕩”,描寫金風吹拂,樹影婆娑,月光中的一切顯得搖曳飄忽,若即若離,若有若無,襯托出思鄉愁緒的綿長,難以排遣。“桂花”在古代多容易引起人的思鄉之情,因為“桂”音同“歸”近,在這裡作用是巧妙的襯托出詩人思鄉的情緒,于自然中入景入情,就好像把那愁緒寫活了,自己飄到了詩人的眼前。“砧聲催動一天霜”一句中,單調而有節奏的搗衣聲,對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具有特殊的沖擊力。因為越是普通的生活場景,越能勾起對往事、對家鄉的懷念,因此秋夜裡的搗衣聲,聲聲撞擊着遠行人的心扉。“過雁聲嘹亮。叫起離情,敲殘愁況。”在古代大雁是用來傳書的,采用了“大雁”這個意象,用在這裡是寫歸感。大雁的鳴叫本身是不帶任何感情的,但是落在詩人耳裡就帶了離愁别緒,叫得人心震蕩,一聲聲敲打着詩人脆弱的心,引動帶着離愁況味的情,作者對情的打磨可謂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這首小令的高妙之處還在于他的結尾。“夜涼,枕涼,不許愁人強。”遊子有心要外出開創一番事業,又時時被鄉情所纏繞,内心深處時常激起感情和理性的矛盾。這樣,曲中所抒發的情感更顯得波瀾起伏,所創造的意境有更豐富的内涵。

【賞析二】 “月光,桂香”,是秋夜最典型的性征,所謂“何夜無月”(蘇轼《記承天寺夜遊》)、“香滿自然秋”(李峤《詠桂》),作者也先從這最常見的秋景入手擒題。妙在緊接而至的“趁着風飄蕩”,化靜為動,不僅将秋意向空間彌散,也見出了秋夜之中作者心旌的動蕩,為過渡到“客懷”創造了條件。以下作品就由秋夜的色、香,轉入更為觸目驚心的“聲”上。着重寫了兩種秋聲,一是砧聲,二是雁聲。秋日搗衣通常是婦女為外出的遊子準備冬衣,對于離家的旅人來說自然是不堪卒聽;而秋雁本身屬“過雁”,夜空的雁鳴最易引起遊子天涯漂泊的羁旅感與歲聿雲暮的悲秋感。前者“催動一天霜”,見其聲繁;後者僅用“嘹亮”二字形容,又使人感覺刺耳。“叫起離情”應雁聲,“敲殘愁況”應砧聲,“起”字見離情之不可已,“殘”字見愁況之不可耐,各為句眼。這“離情”與“愁況”就構成了“客懷”的内容,具體說來,就是使作者意識到願望(“夢家山”)與現實(“身異鄉”)的巨大反差。這種心态,便自然而然地帶出了結尾三句的主觀感受。“夜涼,枕涼”,兩個“涼”字,與其說是生理感覺,毋甯說是心理感受;與其說是記錄秋夜涼意的表象,毋甯說是寓示環境氛圍與人生遭際的慘淡凄涼。而“不許愁人強”的“不許”二字,同李清照《念奴嬌》“被冷香消新夢覺,不許愁人不起”、朱淑真《閨恨》“梨花細雨黃昏後,不許愁人不斷腸”的用法一樣,表現了秋夜客懷的沉重與無奈。 這首小令寓情于景,通過色、香、聲、感,将“秋夜”與“客懷”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而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