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之所以想寫這樣一個話題,全是因為自己在育兒過程中因為不自知的認知局限而犯下的錯。環顧周圍,發現犯同樣的錯卻和我一樣不自知的人還不少,便有了動筆寫作分享的沖動。
周三 | 思維
全文共3247字,閱讀時間9分鐘
事情是這樣的……
我孩子剛上幼兒園大班的時候,我特别希望她能學好數學。于是,經常在生活中予以理論聯系實際的引導(是不是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比如:
出去買東西,我給娃10塊錢,讓她買兩個棒棒糖(1元一個),娃拿着錢就屁颠屁颠進超市買,再拿上阿姨找的錢給站在出口等待的我,然後自己美滋滋地開始吃棒棒糖。
我對娃說,你給了阿姨10塊錢,買了兩個棒棒糖,阿姨應該找你多少錢啊?
娃說:“阿姨找的錢已經給你了。”
我繼續引導:“你算算啊,一個棒棒糖一元,兩個棒棒糖幾元啊?你給阿姨10元,阿姨應該找你幾元?你自己不知道,萬一阿姨錢找少了怎麼辦?”
娃便掰着指頭算,給了正确答案。老母親心滿意足,繼續引導,“你看學數學是不是很有用?”
娃點頭。然後,繼續美滋滋地吃她的棒棒糖。
我曾經自以為是地覺得這個辦法棒極了!隻要讓孩子知道這個東西對他很有用,真的很有用,就能激發孩子想要探索的動機,引發他的好奇心。
但被現實無情地打臉了。
孩子的好奇心到底是被什麼激發的?果真是讓他們确信,這些知識對他們很有用,很有幫助,便會産生好奇心嗎?
或者,把這個問題再延展到教育領域,是否老師告訴學生,這門課程的知識很有用處,很有價值,學生就會在好奇心地激發下興緻勃勃地主動探索學習了?
什麼是好奇心?
做父母的都知道,要想孩子學習好,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少不了。确實,已經有大量的實證研究都證實了,好奇心在預測兒童的學習成果、學業成就、以及成就動機方面起着核心作用。
但對于到底什麼是好奇心,似乎大家又說不清楚了。
心理學家Grossnickle給了這麼一個定義:個體在經曆或尋找某個對照性變量時,對知識或信息的渴望,并伴随着積極的情緒,強烈的喚醒或探索性行為。
說的通俗一點就是,當人們發現事情跟自己想的不一樣時,就想尋找答案,這個找答案的過程就是探索行為,在找答案的過程中 ,人會很興奮。
大家看到沒有,我把上面一段話中的“當人們發現事情跟自己想的不一樣時”标粗了。為啥要标粗?先給點劇透,其實這個才是激發孩子好奇心的關鍵。為什麼這麼說了,後面我會給大家詳細介紹下。
然後,你會恍然大悟,原來自己是這麼走偏的……
這裡先說回好奇心。
通過好奇心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到幾個核心要點:
①個體在探索
②個體懷有對知識和信息的渴望
③這個過程讓個體産生積極情緒
而我們激發孩子好奇心的慣常做法是:不斷強調,這些知識對他們很有用。
我們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我們有一個潛藏的認知:當一個人知道,這個東西對他很有用,很有幫助的時候,他就會自發地産生好奇心,願意了解它,探索它了。
換句話說,我們潛意識認為,當一個東西未來可能給你帶來收益的時候,你就會産生好奇心。收益越多,好奇心會越強烈,越能引發探索行為。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到底是什麼激發了好奇心?
為了驗證這個問題。科學家做了三個實驗。
實驗1
參與者會看到一個屏幕,上面展示了一個裝有20個彈珠的花瓶,任何一個彈珠都可能是紅色或藍色,每一個彈珠都有自己代表的分數。參與者被告知,每次都會有一個彈珠被選中,參與者會被授予這個彈珠所代表的分數。接下來,參與者會對他們看到結果的好奇程度進行打分(1-4)。無論參與者的好奇心分數如何,都有50%的機會看到結果。就算參與者看不到結果,也會得到與這顆彈珠相關的分數。
實驗2
在實驗2中,科學家旨在通過測試參與者等待看結果的意願來更隐蔽地調查他們的好奇心。實驗2開始與實驗1是相同的,但當彈珠被選取後,參與者不是評價好奇心的程度,而是通過按 "是 "或 "否 "來表明他們是否想看該試驗的結果。如果他們按 "不",屏幕就會出現一個短暫的空白(500毫秒),然後是一個未顯示結果的屏幕(2000毫秒)。如果他們按 "是",在他們看到呈現結果的屏幕之前,空白屏幕又呈現了3000至6000毫秒的抖動時間(均勻分布)。同樣,參與者被告知,每次試驗都會有一顆彈珠被選中,他們将獲得與該彈珠相關的分數,當他們決定不等待看結果時也是如此。實驗結束後,他們獲得的總積分将被轉換為貨币獎金。
實驗3
首先,參與者看到一個屏幕,上面呈現了包含彈珠的花瓶和與彈珠相關的點(4000毫秒)。接下來,參與者看到一個屏幕,在這個屏幕上,他們可以用1到4的量表表示他們對結果的好奇心。然後顯示空白屏幕,在2500到4500毫秒之間。空白屏幕之後,參與者看到一個屏幕,在這個屏幕上試驗的結果要麼呈現,要麼不呈現(50%的機會),這個屏幕顯示2000毫秒。同樣,每次試驗都會選出一顆彈珠,所有被選取的彈珠的分數會加在一起,并在實驗結束時轉換為貨币獎金給予參與者。
中間詳細的數據統計分析就不呈現了,這裡直接說結果。
實驗1的目的是研究參與者的好奇心是否以及如何被結果的不确定性OU(outcome uncertainty)和信息的預期價值所影響EV(expected value)。實驗結果顯示,好奇心随着的OU的增加而強烈地增加。相反,EV對好奇心沒有明顯的調節作用。
實驗2中,科學家調查了參與者是否會更願意等待以看到結果。換句話說:人們是否願意犧牲時間來滿足他們的好奇心?結果顯示,人們更願意等待,而且等待的意願不受EV的影響。這些結果與實驗1一緻,表明結果越不确定,人們越好奇,而且他們也更願意等待看結果到底是什麼。而且,就算彈珠代表的分數更高,人們的等待意願也沒有變得更強。這支持了實驗1的發現。
實驗3與實驗1一樣,好奇心随着結果不确定的增加而增加。
因此,科學家做出結論,結果的不确定性可以強烈地引發個體的好奇心,而信息的預期價值對好奇心的引發沒什麼影響。
我們該如何激發孩子的好奇心?
看了上面的文章,你是否會對文章開頭提出的問題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覺。
為啥我們不斷給孩子強調,這東西對你很有用啊,很有價值啊,你好好學!卻不能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行為。
因為,信息的預期價值對好奇心的激發沒有影響,真正對能激發好奇心的是結果的不确定。
為什麼會這樣呢?科學家也做出了解釋。
人類能進化到今天是因為強大的适應性,凡是不能适應的生物都在演化的路上死絕了。而好奇心最大的作用是能改善一個人對當前對世界的認知圖式,幫助人更好地适應環境。所以人們會對與自己認知圖式不一緻的事物非常好奇,非常想要探索。這是刻在基因裡的一種本能,這種本能涉及生死存亡,可比信息帶來的一點獎賞重要多了。
還記得我在文章開始的時候,标粗的那句話嗎?
發現事情跟自己想得不一樣才是激發孩子好奇心的關鍵!
所以如果再回到當年,我可能會這麼引導娃:
還是給娃10塊錢,讓娃自己買棒棒糖。當娃把找回的零錢給我的時候,我會這麼說:“哎呀,寶寶,阿姨好像找錢找錯了,你算算阿姨到底應該找你多少錢啊?”
不好意思,為了激發娃的好奇心,讓阿姨背鍋了。
但是,聰明的你,應該已經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了吧!
好奇心是孩子自我驅動、自主學習的原動力。你了解孩子的小腦瓜在想什麼麼?你知道如何更好的引導他們“動起來”麼?
童行書院的課程,以PBL(項目制學習)為主要教學方式,涵蓋科學、人文、藝術、社會4大領域,旨在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與洞察力,進而培養孩子的自驅力,進而讓孩子讓孩子擁有批判性思維、成長性思維、社會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
作者 | 龍妮婷
應用心理碩士
正面管教踐行者,10歲果果的媽媽
畢生所願所有孩子都在愛中成長
互動話題
你的孩子平時會對什麼事物感興趣嗎?你又是如何激發他們的好奇心的呢?歡迎和我們留言分享你的經曆和想法!
拓展閱讀
怎樣陪孩子,才是高質量陪伴?這本書給出了答案
郝景芳:我們的孩子,會生活在更好的時代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