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雩亭
嶽麓書院南門前有一泓稱作飲馬池的水塘,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時任山長的張栻請理學大師朱熹來院開講,消息不胫而走,三湘學子奔走而來,“一時輿馬之衆,飲池水立涸。”飲馬池見證了書院的高光時刻,後人對水池加以修葺,岸植垂柳,在池中央修了一座蘑菇狀草亭,取名風雩亭,用孔子“風乎舞雩詠而歸”的意境來提煉學習的意義。亭水的秋色依然美麗,一叢叢雞冠花火炬般綻放,似在接續火熱的能量。永恒的燃燒,永恒的熱烈,永恒的傳承。
書院大門
在“惟楚有材,于斯為盛”的院門前,一群小學生正認真地聽着老師的講解。書院納于大麓,藏之名山,一直秉承着實事求是的學風,因此人才輩出,這個湖湘文化的策源地,不僅是一所學習殿堂,更像是一個精神家園。
書院二門
書院發端于唐代中後期,是我國古代特有的文化機構,它不是官學,也不承擔蒙學義務,但有影響力的書院都會得到官方的支持。最早的書院主要用于藏書,宋代以後增加了講學和祭祀内容,書院成為培養人才、研究學術、藏刻圖書和祭奠先賢的文化載體。嶽麓書院胎自一個小小的禅林書屋,唐末五代,為避世亂,有二個僧人來到嶽麓山下,築屋以居,得書以讀。北宋立國後,潭州(長沙)太守助力其擴為書院,周式成為有記載的第一位山長。
北宋以文治國,企圖打造一個學習型社會,宋真宗更是提出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顔如玉”的價值觀,周式主掌嶽麓書院可謂恰逢其時。周山長名聲在外,皇帝親自召見,希望他在國子監任職,可周式志在叢林,宋真宗深受感動,特賜匾“嶽麓書院”。
講堂
靖康之變,宋室南渡,文化的重心開始向南方轉移,王朝需要總結經驗教訓,傳統的儒家核心價值觀亟需新的理論來維護,因此,在儒家學說中滲入了佛家思想的理學得以流行。理學思想家需要宣傳的舞台,而書院就是最好的場所。嶽麓書院迎來了載入史冊的朱張會講,乾道三年的那個秋天,應邀前來的朱熹和山長張栻嶽麓論劍,“三日夜而不能合”,慕名而來的學人士子齊集一堂,出現飲池立涸的場面。如今在橫匾“實事求是”的講堂内依然擺放着兩把交椅,仿佛是朱張二人剛剛離去。講台後的木質屏風上,嵌刻着張栻撰寫的《嶽麓書院記》,在這篇文章中,張栻提出了“欲成就人才,以傳道而濟斯民”的觀點,傳道濟民成了嶽麓書院的教育宗旨,正是受這種思想的熏陶,嶽麓學子在以後元軍兵臨城下的潭州保衛戰中,紛紛放下書本拿起刀槍,許多人為此獻出了生命。
張栻像
教學齋
講堂上方懸挂着清乾隆皇帝的禦匾“道南正脈”,表明了嶽麓書院在理學中的地位。講堂兩壁分别镌刻着朱熹和歐陽正煥(乾隆年間書院山長)的手書:“忠孝廉節”和“整齊嚴肅”,這八字是嶽麓書院的校訓,也一度是傳承書院衣缽的湖南大學的校訓。本世紀初,湖南大學本着與時俱進的精神,把校訓改為“實事求是,敢為人先”。
麓山寺碑
時務軒
百泉軒
林園
嶽麓書院傍山而建,主要建築有用于講學的講堂、齋舍,用于藏書的書樓,用于祭祀的文廟、祠堂,還有因地而置的山水園林,體現着天地人和的處世理念。漫步于林泉之間,感受千餘年唐碑的精絕,體會百餘年時務學堂的風變,百泉軒外,遊魚盈池;抄手廊内,碑貼滿目。看鸢飛時道招隐,極高明處話中庸。重新修複的屈子祠倚山而起,把湖湘文化的源頭人物納入書院,是擔當也是使命,是繼承也是發展。
林園
遊廊
屈子祠
屈子祠
晚清時,書院改學堂,以後又變成學校,傳統的嶽麓書院完成了曆史任務,它在一連串的演變中,最終成為湖南大學的一部分,千年書院走進了新的時代。
嶽麓書院郵票
“惟楚有材,于斯為盛”,千年書院,閃耀着一個個靓眼的姓名,他們立心、立命,他們繼絕學、開太平。書院的大門上有幅懸聯:“治無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觀四海潮流千秋講院;學有因革,通變為雄,試忖度朱張意氣毛蔡風神。”朱張治學,毛蔡經世,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嶽麓山
書院後面的愛晚亭,遊人如織,鮮紅亭匾上的愛晚亭三字,正是毛公親筆手書。亭上有聯:“山徑晚紅舒,五百夭桃新種得;峽雲深翠滴,一雙馴鶴待籠來。”未到深秋,還不是層林盡染的時節,但紅意已顯,終将萬山紅遍。
愛晚亭
愛晚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