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佛教哲學題

佛教哲學題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6 06:14:20

佛教哲學題(佛教哲學的核心是否定之再否定)1

佛教哲學的核心是否定之再否定。第一次否定的是世俗觀念和外道觀念,第二次否定的是佛教自家建立起來的非究竟世俗谛觀念。通過這雙重否定,達到佛家無識無境、無執無礙、無見無不見、智能與虛空界融為一體的究竟自在境界。

第一次被否定的世俗觀念主要觀念是:常、樂、我、淨。否定的觀念是無常、苦、無我、不淨觀。

常,是恒常不變的意思。世俗觀念是天上日月、大地山河恒常不變。人類和動物,一期生命中,從生到死,誰就是誰,維持不變。新生嬰兒時的我、青壯年時期的我、老年時期的我,都是一個我。

佛教的無常觀,是否定上述恒常觀念的。佛教哲學認為:凡是存在的事物都處于成、住、毀、空的時間流程中,時間在分秒不停地帶動萬物完成,從無生有滅空的過程。大至天體日月地球、有情生命,小至微生物、微粒子,無一例外地經曆着飛速的、即生即滅的變易無常規律。現代科學研究證明,大至宇宙天體,小至物質微粒子,都處于運動變化之中,從來沒有什麼永恒不變的存在。

佛教哲學分粗分無常和細分無常。粗分無常指從生到滅的一個過程。如一個世界的成、住、毀、空的一輪過程,一個人的從生到死的一期生命等。

細分無常指一切存在,從生到滅,處于刹那不停的流變狀态。大至宇宙天體,小至物質微粒子,都處于随時間分分秒秒的變化之中。從人類來說,不但童年的我不是壯年老年的我,去年的我也不是今年的我,甚至昨天的我,已不是今天的我,上午的我,已不是下午的我。因為人體器官恒處于變化之中,思想意識恒處于變化之中。世事分秒不停地變化,生命在不停地流失。所以,子在江上曰:逝者如斯夫!這是孔子借流水,抒發對世事和生命迅速流變的感慨。

這一萬物生滅無常規律,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改變。科學隻能認識它,佛學隻能揭示它,包括上帝、神仙、強權、金錢都無法改變這個自然規律。這個無常規律,可以使一切惡魔停止魔行,可以撲滅一切欲火和怒火的燃燒。

樂,是無苦、安逸、幸福快樂的意思。“

苦觀是對人生是樂的觀念的否定。佛教哲學認為人生本質是苦。生意味着死,生必然要死,這是本質的苦。即使人生偶爾享受到快樂,也是過眼雲煙,刹那消失的無常。如,為樂行苦,求樂得苦,求樂不得苦,樂變苦,樂含苦,失樂苦,樂極生悲苦,形樂實苦等等。

人生三苦:苦苦(身心遭受苦),樂變苦,遍行苦(生即是苦);

四苦:生、老、病、死;

六苦:不定苦,不滿足苦,循環死亡苦,循環投生苦,貧富貴賤變化不定苦,無援無助苦;

八苦:出生苦,衰老苦,得病苦,死亡苦,不離怨仇苦,親愛離别苦,欲得不得苦,遭遇不幸苦等等。

人生無樂可言,樂是錯覺,實是苦。故稱:苦海衆生。

我,自我觀念。“我”是名相性虛構,與“他”相對的概念。我”意味着與人類群體分離,與“他”(同類群體)形成對立,将同命運、共患難的同類群體分割為“我”“他”。我、他的分割,滋生出親仇、愛憎之見和情懷。這是人類産生一切麻煩的總根源。佛教哲學将我見、我執稱為煩惱無明——即産生煩惱的非理性邪見。

外道主張“常、一、自在的我”。“常”是永恒不變之意,“一””是平等、遍及、共有之意,“自在”是自主、自由之意。

佛教哲學“無我論”即否定“常、一、自在的我”見,也否定世俗意識中自然形成的“實有我見和我執”。因為我見我執産生自私自利,失去公正,失去理性良知,脫離群體等,無一利而有百害,故破我執我見,建立無我觀是三乘佛教的道德基石。

淨。是幹淨、純潔無染之意。包括身淨、心淨兩個部分。世俗見認為人體幹淨、美麗、可愛。隻是從活體表面看的。從組成人體的皮毛骨肉精血,腸胃中的儲存物、排洩物,哪一樣幹淨、美麗、可愛?拆開人體組合來看,從屍體來看,從白骨骷髅來看,不但會颠覆“淨””觀,反而會産生恐怖感。

人心都受各種世俗偏見、邪見、颠倒錯覺、非理性不正見,貪婪、自私、虛僞、狡詐、陰險,偏激、狠毒等種種人類劣性的習染,灌輸、熏陶、污染、日積月累,使心不潔淨,人心就像一個從來沒有清除過的陳舊的巨大的垃圾桶。人世的一切善行與惡行,秩序與動亂,明智與愚蠢,上進與堕落,光明與黑暗,快樂與痛苦等等都是人心的産物。故說治世治人,先治心。

佛教就是淨化心靈、重塑心靈的智慧,其教化旨在破除一系列世俗倒錯見。每一個佛教理念都有強烈的針對性。

如佛教的因果論是否定外道的無因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凡是存在,都是因果。每一件事物既是因,又是果。整個世界是各種事物交織在一起的一個無限因果網。

同因同果,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異因異果,如瓜豆二者,因相異,果也不同,種瓜不會結豆;無因無果,如不播種就不會有收獲。任何事物都無法逃脫因果鐵律。外道中有主張無因論的,有主張偶然論的。都于事實相違。

因果分物質因果和非物質因果;現世因果和隔世因果;同質因果和異質因果;直接因果間接因果等等。兩兩相對的因果中,認識前者較易,認識後者較難。

如植物種植,動物配種,氣候對農作物的影響等因果關系屬于物質因果,知識和信仰等引起思想意識的變化等屬于非物質精神因果。

如行善做好事,獲得美譽等相應的利益,做惡殺人越貨受到相應的懲罰等屬于現世因果,健康長壽,善良聰明,生活條件優越,家庭和睦,人和多助,聲譽良好,辦事順利等是前世積德,今世得報的隔世因果。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之類,因果同質;飲食本來是維持生命的,有時候飲食變成緻病的因素,飲食和疾病屬于異質,此類因果屬于異質因果。所謂異熟果就指此類因果。

農作物春種秋收,吃藥病愈,喝水解渴等屬于直接因果,洪澇災害使農作物欠收,引起饑荒,使大量人員外流,當地人口減少的因果鍊事件中,洪澇災害與當地人口減少之間是間接因果。

上述常、樂、我、淨和無因論是世俗和倒錯不正見。佛教所破的第一層面,就是世俗和外道的倒錯不正見,這是第一層否定。所立的第一層面是世俗正見,即世俗谛、名相谛。“谛是真實、正确之意。世俗谛包括世俗知識所能達到的認知範圍内的一切事物,以及以世俗認知标準建立的四聖谛、五蘊、無常、苦、空、無我、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五道、十地、佛果四身等佛教名相系列。這一切被稱為世俗谛。

世俗谛相對于真理谛。世俗谛也稱覆谛、假谛、名相谛等。覆”是掩蓋之意。掩蓋真相,故稱覆谛。假谛的意思是世俗智面前,事物所呈現的假相,錯覺而非真實。名相谛是以概念、名稱所建立的事物之稱。

與世俗谛相對而成立的是真理谛。真理谛也稱勝義谛、真谛、理谛、實谛。勝義是究竟真理之意,真谛是與假谛相對,理谛合理、經過分析推理可以認識到的真實,實谛是真實之意。

世俗谛範圍的事物都是因果緣起現象,是與思維名相相對的存在,認識過程中受主觀意識添加成分而失真的非純客觀存在。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物質、空間、時間都是我們的錯覺。

所以佛教哲學要再次否定世俗的谛真(真實性),建立終極真理——自性空。萬物的自性就是無自性、自性空、空性。因為萬物包括衆生緣起之物,相對存在,故無固有、獨立、永恒不變的自性。

真谛所破的是世俗谛的“谛真”(真實性),不破世俗谛的假相、幻有的現象、自體。也就是所謂:現象層面上毫發無損,實性層面上絲毫不留。否定現象層面意味着,否定因果律和一切善行。不否定實性層面,就無法從根本上消除我執、法執。空見和實有見,是兩個極端。非執空,也非執有,是為中觀。自性非有,現象非無,即性空幻有。這是我們和一切偏空、頑空、虛無主義者中間的分水嶺。

通過對世俗(外道)倒錯不正見及世俗谛諸法的實有見的雙重否定,即否定之否定,達到萬物的終極理性。這是佛教哲學的最高境界,也是佛陀降世的唯一目的。

多 識寫于2016,8,12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