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說,做人要放大自己的格局,還要提升自己的境界。關于“格局”,你可能聽說過一個比喻,就是說再大的餅也大不過烙它的鍋,這口鍋的大小,就是一個人格局的大小,所以“格局”其實就是基于一個人的認知範圍而确立的志向和眼界的大小。
那麼“境界”又是什麼呢?境界就是一個人的覺悟和修養,他思想的高度以及精神的高度,都會影響他對事物的理解和看法。境界越高,活得就越淡定越從容,境界越低,就會越糾纏于雞毛蒜皮的小事。
莊子
比如我們之前有聊過莊子關于人生的三重境界,那今天咱們不談莊子,我們一起來分享三首詩詞,領悟三種人生境界,品出人生百味,通過這三首古代的詩詞,透過詩詞藝術來聊一聊人生“境界”的問題。
首先和大家分享的,是蘇轼蘇東坡的《滿庭芳蝸角虛名》,在這首詞一開頭,蘇轼就說: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幹忙。大緻的意思是蘇轼感慨世人都在為了一些微小的虛名薄利而奔波忙碌,他為這樣的人生感到非常不值。
蘇轼
寫這首詞的時候,蘇轼已經曆過數次人生的起落,可以看出,他已經看淡功名利祿,對于名利得失也早已放下,蘇轼的人生,進入到了“看淡名利”的境界,他不再執着于功名和仕途,轉而向内尋求甯靜和自由,有種超脫出世的意願。
值得一提的是,“蝸角虛名”的說法,是源自莊子的一則故事,這也說明了在這一時期的蘇轼,受到了莊子思想的極大影響。
蘇轼
接下來分享的第二首,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句詞:人生隻似風前絮,歡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連江點點萍。這句詞我想很多人都熟悉,它就是出自王國維先生的《采桑子》。
王國維是中國近代很有影響力的大學者,這句詞的意思是感慨人生命運,就像是柳絮般随風飄搖,不管是喜是悲,都像那江中的點點浮萍。這句詞看似傷感,其實是教我們不必執着于眼前的悲歡,把悲歡看淡,才是真正的快樂。看淡人生的悲與歡,代表的就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
李白
最後分享的第三首,是唐代李白的一首詩,是《拟古十二首》中的第九首,也是李白晚年的一首佳作,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這句: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
我們知道李白曾非常熱衷于功名,也曾享受過榮華富貴、經曆過挫折打擊,到晚年的時候,他對生命有了更高層次的理解,在這首詩當中,他說這世上活着的人就像是匆匆過客,而逝去的人就像是一去不返的歸客,天地隻不過是一座迎來送往的旅舍,古往今來,無數人都曾發出過一緻的感歎:“人生苦短”!
李白
經曆過世間種種的李白,活出了人生最高的境界,那就是:生死看淡。人生最大的事莫過于生與死,當一個人能看淡生死的時候,才算真正的灑脫。
今天分享的三首詩詞,讓我們領悟百味人生,了解人生的三種境界——看淡名利、看淡悲歡、看淡生死。你活到了哪個境界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