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華農十大傑出校友

華農十大傑出校友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4 17:15:52

8月12日4時41分,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盧永根因病醫治無效,在廣州逝世,享年89歲。

根據盧永根本人生前遺願及家屬意願,喪事從簡,不舉行遺體告别儀式。今天,有華農學生自發到盧永根雕像前敬獻鮮花,寄托哀思。

南方 記者多方采訪了盧老的同事、學生,請他們回憶與盧老的初次相識,說出對盧老的送别寄語。

華農十大傑出校友(華農人追憶盧永根先生)1

華農十大傑出校友(華農人追憶盧永根先生)2

●盧永根的秘書趙杏娟:

盧院士連一個标點都不放過

“1997年,盧老到我所在的班上做輔導,勉勵學生畢業後要為國多作貢獻。後來,經學院推薦,盧老本人面試,我成為他的秘書,一晃就是20多年。”盧永根的秘書趙杏娟回憶,她對盧老的第一印象是,他是一位親切的長者。

跟随盧永根工作的日子逐漸增加,趙杏娟眼中的盧永根一步步豐滿起來。 “盧院士發表的文章、發言稿、學術報告等都是他自己去收集材料、起草的,文章的思路很嚴謹,層次分明、語言簡練。我根據他的要求去整理,草稿打印出來後,他會認真修改文章的排版布局,反複推敲用詞造句,連一個标點符号都不放過。”

趙杏娟回憶,過去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形:文章今天已經定稿打印了,到了第二天上班時,盧院士又提出修改意見。“他常說:文章寫好後,不要着急投稿,要先放一放,再思考一下。”

盧永根從不謀私利、嚴格要求自己,也嚴格要求身邊的工作人員。這一點在使用學校車輛方面尤為突出。

“學校提出派專車接送其上下班,盧院士不同意,堅持走路上下班。他認為,走路上下班,一則可以充分利用資源,二則可以鍛煉身體,路上碰見熟人還可以好好聊一聊,了解學校近況。”趙杏娟說,盧永根因公用車時,她可以一起乘坐,但她不能單獨使用公車。“為了節約,盧院士因私外出時基本上是坐公交車、地鐵出行。”

媒體說盧永根是“布衣院士”,趙杏娟認為是很貼切的。“夏天,他常常穿短袖、短褲、布鞋。冬天,他穿普通大衣、布鞋、再戴個帽子。可是,他出席一些重要場合時,會穿得很正式,西裝革履、頭發紋絲不亂,很有學者風範。”

盧永根還特别注意節約紙張。“在處理紙質材料時,他會把雙面空白的、或者單面空白的紙留下來,保存好,用來做草稿紙。多年來,他一直都是用這些‘廢紙’來起草材料。”

“7月份的時候,我跟盧老最後幾次交流,主要是安排他辦公室的材料移交。”趙杏娟說,她給盧永根辦公室的所有東西都列了清單,并給盧老一一确認過,“他在辦公室沒什麼個人物品,留下的檔案全部移交檔案館。他有一些珍貴的圖書,本想留一部分給自己的學生,但學生們認為移交給學校圖書館能更好地保存,也能輻射影響更多的學生。”

華農十大傑出校友(華農人追憶盧永根先生)3

盧永根的學生,華農農學院教授劉向東:

老師重病卧床後還挂念着水稻研究

“1991年,我寫信給盧老師,想報考他的博士生。他很快給我回信,我就到他的家中拜訪。盧老師本人就像在信中一樣親切和藹。”劉向東回憶,那是他第一次與盧永根面對面交流。“我在華農讀書時,盧老師是校長,隻遠遠看過,沒有交流。”

除去親切和藹,劉向東印象最深的還有老師的嚴謹。“老師的嚴謹不僅僅體現在學術研究中,還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他教導我,‘三分結果就下三分結論’,要實事求是,不能誇大。”劉向東說,盧永根還常常囑咐學生,要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研究導向,堅持一個方向,刨根問底地做下去,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地弄清楚,不能看哪個方向熱門就去哪裡。

被稱為“布衣院士”的盧永根一生淡泊名利,學生也受影響頗深。“老師做的是基礎性的研究,不容易出成果。他常教導我們,要重視基礎研究,要堅持,要傳承。”

盧永根在香港出生,少時逢戰亂,很多家人後來到了國外定居。改革開放後,盧永根到美國探望病重的母親,在美國的親人竭力地想說服他留下來,但被他堅定地拒絕。衆人百思不得其解,他為何放棄國外相對優越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盧永根答:“因為我是中國人,祖國需要我!”

他用盡一切機會,把自己對祖國的一腔熱血灑向身邊人。劉向東說:“盧老師會給我們推薦國外工作學習的機會,但一定會抽時間與我們面談:出國後一定要熱愛祖國,一定要好好工作,一定要學成歸國!”

盧永根卧床養病後,劉向東多次前往看望,而盧永根心心念念的還是水稻研究,聽完學生的工作彙報後他還不忘囑咐,一定要把前輩傳承下來的稻種保存好,讓更多學者可以開展研究。

在悼念老師的文字中,劉向東寫道:老師“愛國愛黨,嚴于律己”“嚴謹求實,獻身農業”“勤于耕讀,精益求精”“淡泊名利,甘為人梯”“生活簡樸,關心他人”。他畢生緻力稻種資源保護與創新等研究工作,并取得巨大成績。他不但是我們學生的驕傲,也是華農的驕傲,國家的驕傲,民族的脊梁!作為學生的我們,隻有更加勤奮地學習和工作,做好本職工作,為國家奉獻,才能不負盧老師的期望。

華農十大傑出校友(華農人追憶盧永根先生)4

他們如此回憶盧老

全國政協常委、華農副校長溫思美:

驚悉尊敬的老校長駕鶴西去,甚是悲恸!

35年前有緣在大洋彼岸的依色佳(Ithaca)結識,即被先生高尚的為學為人品格所折服,踐諾來到廣州并得到先生的傾力培養和信任,甚是感激!先生的一生诠釋了現代知識分子的内在精氣神,令人敬仰!祈先生一路走好,在天國無憂無病,福佑後生!

他一生儉樸,近于殘酷,卻為人慷慨;他嚴于律己,近于苛刻,卻為人寬容;他為人處事中規中矩,近于保守,卻鼓勵他人大膽嘗試,創新開拓……他是人中君子,師者典範,學界泰鬥……

盧先生一生踐行了以下信條:學識的淵博不是為了征服别人,而是為了看清自己的渺小;财富的豐厚不是為了炫耀奢華,而是增加揚善的擔當;地位的顯赫不是為了孤芳自賞,而是為了率衆前行;力量的強悍不是為了欺壓弱小,而是為了承擔更多的使命!

盧永根的學生,華農農學院教授張桂權:

1976年讀大學時就認識盧老師,那時他教我們班的遺傳學,是他把我引進科學的殿門。後來,我成為他的第一個碩士生,也是第一個博士生。

跟随盧老師40餘年,印象最深的是他做到了初心不忘,矢志不渝,信念不變。他對黨的忠誠,對國家的熱愛,從來沒有因為環境的變化而改變,是一個忠誠的共産黨人。他對學生的培養,不單是專業上的指導,還非常重視政治思想教育和學術道德的教育,是一個有思想的教育家。他為人低調,淡泊名利,胸懷坦蕩,甘于奉獻,是一個誠實的人。

老師是這樣教育我們的,自己更是這樣做的。在他身上,我理解了什麼叫身教重于言教。

珠江學者、華農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陳樂天:

2000年攻讀博士學位期間,選修盧院士博士課程《水稻種質資源》,70歲的老院士帶着我們學生到增城野生稻保護基地現場參觀教學。而且在批改作業的時候,發現我把diary (日記本),寫成了dairy (奶制品),從此這兩個字便印在了我腦海中。

2003年我博士畢業與盧院士同框;回國工作後,2015年卻意外收到盧院士惠贈的特刊材料和留言條,鼓勵我關注國内細胞學研究動态……點點滴滴,如沐春風。如今斯人已逝,精神永存,高山仰止。盧院士走好……

【記者】吳少敏 鐘哲

【通訊員】方玮

【圖片】由華南農業大學提供

【校對】黃買冰

【作者】 吳少敏;鐘哲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南方号~自營号~日報時政部自營号~廣東教育頭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