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民意識
前文紅樓解詩已詳:钗黛合一後,林黛玉在蘆雪庵、凹晶館的兩次聯句,思想境界已經達到一個全新的視生命與愛情平等、崇尚人性自由之高度。以詩意的内涵觀照,讀者曆來對她有所誤解:黛玉的性格底蘊其實并不孤傲,而是從骨子裡體現出來的一種平民意識。應該這樣說:林黛玉骨子裡崇尚自由平等的個性底蘊與等級社會的世俗倫理秩序經常産生沖突,才是她表面看起來孤傲冷峻的根本之因。
林黛玉性格底蘊的這一特征,暗隐在她的三首詠菊花詩中。三十八回紅樓衆美和寶玉詠菊花詩,林黛玉最終奪魁。之所以奪魁,就是菊花最能體現她的個性風格。與春花相較,菊花其實很普通;我花開後百花殺,因菊花開于臨冬的衆花凋零之際,又見得品質之奇偉。林黛玉正是從這一角度發掘為人應有的高潔品質。閑言少叙,且看她的三首詠菊七律。
之一:詠菊
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
毫端蘊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
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
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
之二:問菊
欲訊秋情衆莫知,喃喃負手叩東籬。
孤标傲世偕誰隐?一樣花開為底遲?
圃露庭霜何寂寞?鴻歸蛩病可相思?
休言舉世無談者,解語何妨片語時。
之三:菊夢
籬畔秋酣一覺清,和雲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莊生蝶,憶舊還尋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斷,驚回故故惱蛩鳴。
醒時幽怨同誰訴,衰草寒煙無限情。
詩會結束,李纨評定黛玉的三首菊花詩有三新:題目新,詩句新,立意更新。史湘雲接着還說:偕誰隐?為底遲?這兩句問得最為奇妙,把個菊花問得無言以對。要搞清楚林黛玉三首菊花詩的立意究竟新在何處,就得先說一個魏晉名士陶淵明。
二、獨立意識
東晉隐士陶淵明,是中國曆史變遷時代典型的文化代表之一。陶淵明名潛,世稱五柳先生;江西九江人,東晉末期劉宋朝小官,出身于破落仕宦之家。他辭官歸隐專心著述,開創一代田園詩文的嶄新風格。自古以來,世人多仰慕陶淵明寄情田園、超凡脫俗的處世哲學以及他甯靜淡泊、自然飄逸的藝術風格。陶淵明外柔内剛,不為五鬥米而折腰。黛玉在第一首《詠菊》詩中的千古高風說到今,是對他高風亮節品質的肯定。
陶淵明隐居,一是出于他崇尚自然、灑脫悠閑的詩人本性和藝術天賦。二是因他生逢亂世、仕途坎坷,不屑于當局的門閥制度和官場污濁而最終做出辭官歸隐、寄情山水之間的人生抉擇。
大凡思想者都是孤獨的。若想與衆不同,就要忍受孤獨。曆來情緻高雅的詩評家多認為,陶淵明不是在逃避,而是在享受孤獨。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可謂天籁之音、自然天成的佳句。其中表達的自然、平柔、超逸之意境,幾乎同時達到儒釋道三家無欲、無我、無為之境界。這就是在第二首《問菊》詩中林黛玉連發四問的根本緣故。但曹雪芹借林黛玉之筆,同時又發出人生的感歎與疑問:你五柳先生的孤标傲世和無與倫比的千古高風,于一個人的生命和人生究竟有何種意義何種價值?這是中國文化人的千古難題。
皇帝治下的文化人,總是在出世與入世之間艱難抉擇;尤其在曆史變遷、王朝更替、社會變革之際,他們甚至要用自己的鮮血或生命做出決斷。出世,代表你将要放棄生活、放棄情感;入世,代表你必須與魔共舞、同流合污。這種兩難之境,對于天賦純真、秉性善良的中國文化人來說,簡直就是折磨與罪孽。于社會文明的進步而論,犧牲個人的生命并算不什麼;但可悲的是,性情勇敢高尚的中國文化精英在曆史的關鍵時刻卻都白白地付出犧牲;因為中國曆史一直在專制的泥潭中循環輪回。
陶淵明本是一位具有極深儒釋道文化修養的高雅名士,少年時即胸懷大志,頗具濟世之理想與抱負。其代表作品《桃花源記》就是他美政思想的表達。而處于亂世污濁之中的他和許多魏晉名士一樣,崇高的志向和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從另個角度講,陶淵明的歸隐是對極權治下社會現實的一種屈服,同時也是一種反抗。但他不愧富有真才實學,最終又一反曠達之風而發出刑天舞幹戚、猛志固常在的怒吼。
陶淵明貌似出世,但頭腦十分清醒。《桃花源記》和《讀山海經》兩篇詩文寓旨,是他熱愛生活、心底并不想脫離現實的鐵證。醒時幽怨同誰訴,衰草寒煙無限情。而可憐可歎的是:回顧現實,陶淵明的崇高理想和抱負在舉世混濁之際根本無人理會;自己的幽怨又能同誰訴說?他菊花般高潔的品格,隻有把心系天下、濟懷蒼生的大愛寄托身邊的蓑草和煙霧;而後來的中國文化精英依然如同陶淵明,一代代地做着菊花般潔身自好的美夢。這就是《菊夢》的立意。
林黛玉超越了陶淵明的風格,把自己自然真誠的愛情,與陶淵明的自然天賦和心系天下濟懷蒼生的大愛情懷歸于同類。如此嶄新立意誰能與之相比;對照《菊夢》的主題,林黛玉的愛情命運又是怎樣情景?
如果把林黛玉自然高潔的愛情一并歸于人類情感的總綱,那麼可以這樣說:林黛玉發自人性本真的自然真誠愛情,與陶淵明以自然自由為主要特征的藝術天賦兼大愛情愫一樣,同是文明進步的必備條件。林黛玉追求自由愛情表現出來的不屈不撓的抗争精神,亦如陶令骨血中從未消磨的猛志一樣,正是推動文明進化的前提。
3、殘缺之美
曹雪芹刻畫林黛玉形象的高明之處,在于他重新解釋了“三生”的概念。首先,他對三生概念中的來世提出質疑。或者說,他把三生的次序重新排列組合;反而把來世置于三世的最前方。其意義是:他打破前人所有關于愛情傳說的固定思維模式,而把那株與生命等同、芬芳美麗的绛珠仙草置放于前世的绛珠仙子之前。就是說,曹雪芹更看重人類生命之今生。
在曹雪芹看來,所謂來世無非是文化騙子想讓人們安于現狀而布下的謊言。如果人類的生命隻有今生而沒有來世,那麼對于今生的愛情究竟應該如何把握裁決?如上所問,應該是曹雪芹刻畫林黛玉形象的終極之味。顯然,對待隻有今生而并無來世的愛情;以林黛玉的态度觀照,愛情與生命不僅等價,并且應該不惜以犧牲生命來追求、争取。這是曹雪芹筆下林黛玉具有平等自由特質的愛情價值觀與生命理念。
但很可惜,皇帝治下的世俗社會,愛情的真谛究竟是什麼?根本無人講得清楚;究竟應該怎樣對待愛情?更無人去關心。曹雪芹并非神仙,他近百萬之言字字帶血、句句含淚的叙說追求也隻留下紅樓半壁。他無力對抗世俗更無法喚醒世人,他用畢生心血描繪一個活生生的林妹妹,同時又把所有問題踢給讀者;無論男女都懷着如同林妹妹般無限的愁與恨,隻好在現實生活中不斷對月吟訴,仰天長歌。雖不清楚,但可以肯定:不懈地追求愛情真谛才能使生命更為多彩,才能使人生更有意義。
林黛玉并無明确結局的佳人形象,正是人間之美的缺憾;她與寶姐一樣,同樣是曹雪芹對完美的描繪和追求之喜悅與苦痛的同時釋放。僅以林黛玉形象而論,其它猜測和設想的人生結局,多是流言家無法面對現實的無耐慰籍。張愛玲歎息紅樓半部,其實是出于對自己曾經輝煌家世與飄零遭遇的感慨;是她做為一個靈氣女作家因紅樓故事和林黛玉形象特征而産生的共鳴。
無獨有偶;人類文明進化的同一時代,西方的斷臂愛神聖女維納斯,令這些心懷迷茫求索愛情真谛的東方癡兒望洋興歎。曹雪芹半部紅樓沒有明确結論,依舊把問題留給讀者和紅迷:究竟建立怎樣一個公平、平等、自由的社會,才無愧于東方愛神林黛玉的聖女形象;難道還非要逼着林黛玉在一個明月當空的夜晚帶着自己破碎的愛情之夢走進冰冷的湖水中,去實現那個空洞虛無的質本潔來還潔去的所謂高潔理想麼。
唐都浪子《浪說紅樓》之:論林黛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