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唐詩遠上寒山石徑斜全文

唐詩遠上寒山石徑斜全文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0-05 19:34:48

如果讓你在腦海裡想一首你最熟悉的唐詩,你會選哪一首?

唐詩遠上寒山石徑斜全文(唐詩閑讀欲窮千裡目)1

(王之渙詩意圖)

在我腦海裡第一個蹦出的就是這首王之渙的《登鹳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當然,我把它排在我能想起來的原因或者是因為它簡單易記,或者是因為我小時候就被強迫背誦過,但歸根結底恐怕還是因為這是一首好詩。2011年9月由中華書局出版的《唐詩排行榜》中,這首詩排在崔灏的《黃鶴樓》和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以及王之渙本人的另一首詩《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後面名列第四(前面講的《春江花月夜》排在第38名),足見對于這首詩的記憶,大家是公認的靠前(王之渙留詩不多,又都是絕句,排到前四名裡兩首,也真算得上是大詩人了)。

(詩意攝影作品)

登高望遠,下臨黃河,這一首詩的優點在于全詩氣勢連貫,厚重有力,虛實相生,意境雄渾。詩人以概括之筆書寫大自然的雄景奇姿,又由此生發出對生活的深刻理解,表達了積極向上的“盛唐”情懷(晚唐詩人是不會寫這種雄闊的詩的)。全詩看來隻是隻是平鋪直叙地寫出了登樓的過程,但由于最後兩句的生發又讓其含意深遠,耐人探索。

這首詩的作者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的詩人,字季淩,漢族,薊門人,一說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不羁,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适、王昌齡等詩人相唱和,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王之渙早年由并州(山西太原)遷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縣),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縣令李滌将三女兒許配給他。因被人誣謗(王之渙當時35歲,有家室,李氏女僅18歲,因此為人诟病,其實兩人婚後非常恩愛,王之渙在家賦閑15年,李氏安貧樂素,跟他過着清苦的生活。王之渙再入宦場,生活剛有了轉機,卻染病身亡,使李氏不到40歲而守寡。王之渙死後六年,李氏也因病而死。因王之渙有前妻,兩人竟不能合葬。)去官,後複出擔任文安縣尉,在任内期間去世。

唐詩遠上寒山石徑斜全文(唐詩閑讀欲窮千裡目)2

(王之渙銅像)

王之渙“慷慨有大略,倜傥有異才”(靳能《王之渙墓志銘》,下同),其詩"吟出塞,曒兮極關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口。"但他的作品現存僅有六首絕句,其中三首邊塞詩。他的詩以《登鹳雀樓》、《涼州詞》為代表作。章太炎認為《涼州詞》為“絕句之最”。

鹳雀樓又叫鹳鵲樓,樓舊址在山西蒲州(就是現在的永濟縣),唐時樓在黃河中高阜處,時有鹳雀栖其上,遂得名。

詩的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的是登樓看到的景色,短短十個字,又極樸素,極淺顯,但卻高度形象概括了詩人看到的萬裡河山,每次讀到,都如身臨其境,如見其景,胸襟為之一開。第一句遙望一輪落日向着樓前的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慢慢西沉,這顯然是天空景色,遠處的景色,也是西方的景色,第二句寫樓下的黃河奔騰不息,滾滾而去流歸大海,這是由近到遠的景色,又是東方的景色。兩句詩合起來,上下、遠近、東西,容進十字之内,畫面顯得遼遠、寬闊,詩人當然不可能看到黃河入海,正因此處加入聯想,才生發不盡之意。

詩高明的還不止這些,更高明的是後兩句:“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顯然,要想看到更遠的地方,找到更大的視野,辦法就是再往樓上走,再上一層樓。看似平鋪直叙,其實含意高遠,人生不正如此嗎,隻有不斷的向上進取,才有可能高瞻遠矚,登高才能看得遠這個樸素的道理,自自然然地講了出來。也正因為如此,這兩句包含樸素哲理的議論,成為了千古傳誦的名句,也使得這首詩成為一首千古絕唱。

詩最忌說理,因為一說理,原因是一旦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此詩的高明處在于詩人把景物與事情講的自自然然的,道理與景物融化的天衣無縫,讀者并不覺得它在說理,而道理就在其中,這是寓理于詩的典範,是哲理詩的最高級表現。

唐詩遠上寒山石徑斜全文(唐詩閑讀欲窮千裡目)3

(詩意美術作品)

這首詩是絕句,但四句中兩兩對仗,如果不是氣勢雄闊,真力充沛,語意連貫,很容易顯得雕琢,詩人前一聯用正名對,正正相對,極工整,極厚重,方顯氣象闊大,後一聯用流水對,對仗不露痕迹,非高手不能為。

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曾說,唐人登鹳雀樓所留名詩,“惟李益、王之渙、暢當(實是暢諸)三篇,能狀其景”。李益的那一首是七律,暢諸的詩是一首五律,名字也叫《登鹳雀樓》。原詩:城樓多峻極,列酌恣登攀。迥臨飛鳥上,高出世人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今年菊花事,并是送君還。其中“圍”、“斷”都是精彩處,但氣象雄渾遠不如王之渙的這一首。

(【唐詩閑讀】之10,圖片來自網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