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要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科學内涵。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理論成果,孕育着重要的理論價值。
構建新發展格局明确了我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具有重大實踐意義。
立足問題導向和目标導向,在高水平改革開放中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權衡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我國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選擇,是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戰略路徑。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實際相結合的最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理論成果。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豐富的思想内涵和重大現實意義,我們必須從全局意義、系統思維和戰略高度全面準确加以理解和貫徹落實。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科學内涵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大理論成果,必須全面準确理解和把握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豐富内涵。從2020年4月10日,在中央财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首次提出構建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到後來的一系列重要場合發表多次重要講話,如先後在企業家座談會、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科學家座談會、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以及在多次地方考察講話、關于“十四五”規劃幾個重大問題的講話、多次在省部級領導幹部研讨班的講話等,都強調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系統地闡述了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意義、豐富内涵和實踐路徑,為我們學習和貫徹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我們學習和理解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豐富内涵,至少要把握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從内循環與外循環的關系來看,要充分認識到“國内循環越順暢,越能形成對全球資源要素的引力場,越有利于構建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樣防止把内循環與外循環的内在關系割裂開來,隻強調内需或内循環為主。
二是從供給與需求的關系來看,我們既要發揮市場經濟條件下需求對供給的拉動作用,遵循供需關系與價格因素的互動機制及其背後的資源有效配置的邏輯和規律,也要注重供給創造需求,供給升級帶動需求升級的積極作用,從而更好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供給創新、生産創新、市場創新,實現供需有效對接,推動供需相互匹配,防止出現資源錯配,提高供需暢通效率,提升生産效率和流通效率。
三是從靜态比較優勢與動态比較優勢關系來看,要充分認識到比較優勢的動态變化趨勢和規律,尤其是中國在傳統勞動力低成本比較優勢逐漸衰減後,如何培育新的動态比較優勢,這是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必須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構建新發展格局就是立足動态比較優勢變化,充分發揮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四是從内循環為主與高水平開放的關系來看,“構建新發展格局絕不是封閉的國内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内國際雙循環”,是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最終形成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特别是形成以國内大循環的高效暢通帶動國際大循環發展,這既為中國經濟發展開辟空間,也為世界經濟複蘇和增長增添動力。
五是從科技自立自強與雙循環的關系來看,強調以擴大内循環為主,必須着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這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也是形成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的關鍵;但這并不是說完全脫離國際分工和全球創新網絡,實行自我封閉的創新,而是強調開放合作的雙循環。
六是從擴大内需與構建國内統一大市場關系來看,構建新發展格局既要強調堅持擴大内需這個戰略基點,更要強調加快建設和形成國内統一大市場;這就要求加快培育完整内需體系,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同時也要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争有序的國内大市場體系,以國内統一大市場推動内需擴張。
七是從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創新來看,構建新發展格局要發揮各地優勢,各地要從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出發,立足地方發展實際和優勢,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積極有效探索形成新發展格局的路徑,力争成為構建全國新發展格局中的重要節點,防止出現各自為政,甚至回到舊的自我封閉和地區封鎖的發展模式。
八是從雙循環與發展和安全的關系來看,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統籌開放與發展的安全,積極保障産業鍊、供應鍊自主可控和安全穩定,防止全球産業鍊和供應鍊不穩定和風險因素影響國内發展大局。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理論成果,孕育着重要的理論價值
構建新發展格局既是順應新時代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内在規律,體現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大戰略選擇,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生動實踐和創新經驗的科學理論總結。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理論成果,孕育着十分重要的原創性理論價值。
一是豐富了傳統比較優勢原理和經濟學經典思想。從經濟學理論來看,比較優勢思想和成本優勢原理是經濟學非常經典的理論。比較優勢理論也構成了參與國際分工、國際貿易以及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理論依據。傳統比較優勢側重強調由資源禀賦條件決定的靜态比較優勢,因此主張一國參與國際經濟主要根據自身資源禀賦條件;按照這個思路,中國參與世界經濟和國際分工體系,主要應該依賴于勞動力資源和低成本優勢。但問題在于,随着中國經濟發展和人口結構的改變,中國勞動力資源低成本優勢實際上出現衰減,需要探索新的發展優勢和競争優勢。構建新發展格局正是立足中國比較優勢的轉換,從靜态的勞動力資源禀賦條件和優勢轉向動态的國内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本身就體現了比較優勢的動态轉化機理。因此,構建新發展格局極大豐富了傳統經濟學的靜态比較優勢分析思路,豐富和拓展了動态比較優勢理論的分析框架。
二是揭示了強國經濟發展的戰略轉變及其内在規律。大國經濟發展特别是後發經濟的崛起,往往會面臨如何實現從大國經濟發展向強國經濟發展的轉型升級。大國經濟發展特别是後發經濟,實際上是一種追趕型經濟增長,因此經濟發展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必然決定了高速度增長和追趕型特點。中國經濟在過去幾十年發展過程中,恰恰體現了高速度追趕型的特點,也是通過追趕型經濟高速增長,實現了中國大國經濟的階段性發展目标;問題在于如何實現中國從大國經濟邁向強國經濟,實現制造強國、工業強國、貿易強國、金融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以及質量強國、效率強國等,非常需要從理論上進行深入分析,形成強國經濟發展的思想和理論。構建新發展格局,正是立足中國從大國經濟發展邁向強國經濟發展關鍵時期而作出的重大戰略選擇,明确提出以擴大内需為戰略基點,形成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充分發揮大國内需體系的戰略支撐和發展引擎作用,這不僅符合世界上許多大國經濟崛起并邁向強國經濟的發展規律和重要經驗,更符合中國經濟從高速度增長轉向經濟新常态、邁向高質量發展、實現強國經濟目标的内在要求和現實邏輯。因此,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化了對大國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明确指出了擴大内需戰略與高質量發展以及強國經濟崛起的内在關系,提出了大國經濟崛起除了高速度增長外,更要依靠動力變革、效率變革和高質量發展,實現從經濟大國邁向經濟強國。
三是創立了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主題主線和新邏輯。把握和理解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理論價值,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個“三新一高”和“一共同”是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框架和實踐邏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發展階段,決定了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實現“創新、協同、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唯有如此,才可以實現高質量發展;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必然要求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和世界上其他類型現代化的最重要的區别,也是最顯著的特征。但是,實現共同富裕又必須依靠高質量發展,必須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共同富裕。因此,新發展格局與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一起,共同構成新時代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這一重大主題和重大戰略任務的邏輯框架和發展主線。“三新一高”和“共同富裕”創立了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主題主線和發展邏輯,深刻體現了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内在規律和未來趨勢。
四是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學術體系、學科體系、話語體系。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新時代、新實踐呼籲新思想、新理論。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如何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生動實踐有機結合,提煉并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進一步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如前所述,經濟思想是基于新時代黨中央對我國經濟發展與改革開放的實踐要求和内在規律提出的一系列原創性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科學指導。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原創性價值就在于,突破傳統的内需與外需簡單割裂的思維方法,側重強調内需與外需相互依賴、内循環與外循環相互促進,形成了關于新發展格局、内需體系、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高水平對外開放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方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學術體系、學科體系、話語體系創新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新發展格局與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等,共同形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極大豐富和推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和發展。
構建新發展格局明确了我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具有重大實踐意義
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明确了我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顯然,這對未來我國建設現代化國家具有極其重要的實踐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是有利于引領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奠定物質基礎和條件。新發展格局是相對我國傳統的“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國際大循環而提出的新戰略。過去幾十年,我國經濟發展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較好地解決了中國經濟發展初期面臨的“儲蓄缺口、外彙缺口”以及實現追趕型高速度增長等問題,這種大循環實質上是“投資-出口驅動”導向的增長模式,因而是一種高投入、高耗能和低效益、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進入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态,亟待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目标。構建新發展格局,就是通過強調擴大内需的作用,形成“内需-創新驅動”型發展模式,這就意味着中國經濟發展必須實現内需與外需的平衡、投資與消費的平衡、收入分配的平衡、供需結構的平衡、城鄉和區域發展的平衡等高質量發展的目标。因此,新發展格局不同于傳統的“兩頭在外”和“大進大出”的發展模式,有助于引領内需主導和創新驅動的新模式,從而加快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是有助于積極應對國際經濟複雜環境帶來的新挑戰,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提供良好的安全保障和戰略支撐。面對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戰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疊加世紀疫情大流行的沖擊,世界經濟正在面臨嚴重衰退甚至“長期停滞”,全球化趨勢遭遇逆流,民粹主義、保護主義勢力不斷加劇,我國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各種矛盾、問題日益增多;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我國應對外部環境複雜變化和矛盾挑戰增多的主動性和戰略性選擇,有利于統籌好我國發展與安全,推動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安全相互促進。
三是有利于重塑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優勢,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提供更好的國際環境和有利條件。進入新時代,随着我國傳統資源禀賦和比較優勢的衰減,我們需要重新塑造我國發展新優勢,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生産優勢,形成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争的新優勢。構建新發展格局,通過發揮強大内需體系的戰略支撐和引擎作用,更好帶動國際大循環,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中國市場潛力和紅利,更好發揮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和作用,主動創造新時代我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立足問題導向和目标導向,在高水平改革開放中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一個系統工程,既要“操其要為上”,加強戰略謀劃和頂層設計,也要“分其詳于下”,把握工作着力點。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立足問題導向和目标導向,在加快推動高水平改革開放中構建新發展格局。具體有如下幾點任務要予以明确。
一是要以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為抓手,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體系。要通過深化高水平高标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争有序的市場體系,加快推動高标準要素市場建設,如商品市場、土地市場、勞動力市場、技術市場、數據市場等,奠定擴大内需體系的重要基礎。要把擴大内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發揮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聯動機制,實現高水平的供給與需求匹配,确保國内大循環暢通高效。
二是要以制度性開放為抓手,加快推動高标準高水平開放型經濟。要加快推動從商品和要素市場開放向制度開放轉變,加快在規則、規制、标準、管理等制度方面的接軌,積極對标最高标準、最好水平,推動制度型開放發展,加快國内大循環與國際大循環有機銜接,推動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相互促進,實現中國與世界的合作共赢。要加快實施“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倡議,讓“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成為雙循環的驅動核心,帶動世界經濟增長新格局。
三是要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抓手,加快構建城鄉與區域新發展格局。要實施有效投資戰略,通過深入實施鄉村振興計劃,加快推動各類生産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要以互聯網、數字化以及平台技術等為新技術、新模式發展為契機,加快經濟數字化轉型、社會數字化轉型和治理數字化轉型,通過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鄉居民生活品質,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水平;要加快實施長三角地區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推動有條件的地方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
四是要以科技創新戰略為抓手,加快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是形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科技創新,解決“卡脖子”技術等問題,形成教育、科技、創新一體化發展的新動能,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和新動力。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既要強調科技自主創新,盡快突破核心技術、關鍵技術等“卡脖子”問題,也要在高水平開放發展中積極主動參與全球技術合作和創新網絡,形成開放創新的新發展格局。
五是要以産業升級為抓手,大力推動産業鍊供應鍊優化升級。加快産業升級,提高産業發展競争力;要通過提高産業鍊供應鍊的韌性和活力;要在新一輪産業鍊布局和優化中提升我國産業鍊供應鍊在全球價值鍊、分工體系的地位,通過創新提高産業鍊供應鍊的競争力、新引力,确保我國産業鍊供應鍊在新發展格局中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六是以收入分配改革為抓手,形成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加快實現共同富裕。要花大力氣解決收入差距擴大、居民消費低下、内需不足等問題。這就要加快初次分配體系,改革再分配體系,鼓勵和培育三次分配機制,實現效率分配、公平分配與道德分配有機結合。要加快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共同富裕,逐步形成“橄榄型”的收入分配格局和社會結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提升消費增長能力,形成内循環的強大物質基礎和條件。
(作者系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研究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