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原文]
子路有聞①未之能行②,唯恐有③聞。
[原文通釋]
子路聽到一些道理還沒來得及實踐它,唯恐又聽到新的道理。
[注釋]
①有聞:聽到道理。
②未之能行:沒能做它。“未之能行”就是“未能行之”,否定短語代詞“之”作賓語,賓語前置。
③有:同“又”。此“有聞”的“有”與前一個“有聞”的“有”音義都不同。
[解讀與點評]
有些直率魯莽的子路還是很有意思的,他的學習态度夠認真的。
5.15.[原文]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①?”子曰:“敏而好學②,不恥下問③,是以④謂之‘文’也。”
[原文通釋]
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麼谥号為‘文’呢?”孔子說:“聰敏又願意學習,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稱他為‘文’。”
[注釋]
①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孔文子為什麼谥号為“文”呢。孔文子,衛國大夫孔圉(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稱。古代對死了的君主、大臣、貴族要依據生平事迹給一個稱号, 這就叫“谥”。《逸周書·谥法解》列了經緯天地、道德博厚、學勤好問、慈惠愛民等等多種品德,凡是有這些品德之一的都可以谥為“文”。何以,因為什麼,為什麼,憑什麼。
②敏而好學:聰敏又願意學習。敏,機敏,聰明。而,并列關系連詞。
③不恥下問: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看作恥辱。恥,以……為恥,把……看作恥辱。下問,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請教。
④是以:因此。是,此,這。以,因。
[解讀與點評]
“不恥下問”是孔子治學的一貫态度。前面我們已經看到了“子入太廟,每事問”(《八佾》第15章)的事例,《論語》中還有他與弟子“教學相長”的事例。孔子提倡的“不恥下問”的學習态度對後世文人學士産生了深遠影響。關于孔圉被谥為“文”孔子的回答是有根據的。
“敏而好學”容易做到,但“不恥下問”相對要難一些。人們的天性往往就是如此:如果自己位卑,向比自己能力強、見多識廣而且地位高的人求教似乎沒有什麼,不以為恥;一旦反過來,就恥于開口了。“不恥下問”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本章有成語“敏而好學”和“不恥下問”。
文/陳廣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