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君主專制體制的确立

君主專制體制的确立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23 10:36:55

君主專制體制的确立(君主專制體制的形成和變化)1

戰國時列國在外有兼并戰争滅國之虞,内有貴族擅權亂國之憂的環境中,基本形成了國内的君主專制體制,将整個國家打造成了一部巨大的戰争機器。

但是秦國由于變法的成功與徹底,使其郡縣制地方行政制度更為系統與完備,君主集權專制體制較其他六國更為完善,使秦國真正順應了統一的曆史需求,從根本上形成了超越其他六國的制度優勢。

秦并六國之後,攜一統天下之餘威,在天下範圍内将君主集權制度推向極緻,建立了以“皇帝”為中心的皇權專制體制。

秦國統一戰争——列國君主集權制度的對決到了戰國時期,經過相互吞滅兼并的戰争之後,諸侯國家僅剩七國最為雄強,史稱“戰國七雄”。

君主專制體制的确立(君主專制體制的形成和變化)2

這七國基本上已經廢除了封建制度,各自建立起君主集權的制度。雖然表面上,這七個國家也都實施分封貴族、功臣的措施,但受封者此時對其所謂的封邑僅保留征收田賦和稅的權力,行政統治權基本上由國家中央把持。

戰國時郡縣制度也進一步發展,最終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成了郡縣制的國家。

在秦之郡縣體制中,中央對于地方的控制如柳宗元所說“攝制四海,運于掌握之内”、“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從”。郡縣制幾乎是君主集權制度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促成了封建體系中政權分散格局的終結和國家政權的統一。

君主專制體制的确立(君主專制體制的形成和變化)3

在當時低下的社會生産力水平中,在小農經濟在廣闊國土中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下,國家的高度集權更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動員、調度全國的人力、财力、物力,激發更強大的國家認同信念,團結一緻地對外展開兼并戰争,為國家的生存和發展赢得更廣闊的空間。

周代的封建制度從春秋時開始衰落,到戰國時代可以說衰亡殆盡。王夫之稱:“戰國者,古今一大變革之會也。”這裡所說的“變革”,在經濟、社會、文化等諸多層面皆有體現,但是最顯而易見、最為深刻的變革應該是政治上從“封建制”轉變為“君主集權制”或者“郡縣制”。

君主專制體制的确立(君主專制體制的形成和變化)4

郡縣制度是在政治上消滅封建勢力最徹底的方法。郡縣制取代封建制,是國家從上到下垂直掌控地方政權,官僚政治代替貴族政治,與此相對應的經濟上,國家直接把握田賦與衙役,地方世襲制也因之逐漸消亡……這一切都極大提高了君主的權力與地位。

在各諸侯國層面,封建時代的分權的封建制度演變為中央君主集權制度。封建時代人身依附于封建貴族的封土農奴,演變為向地主和政府交納田賦的自由農民,封建時代擁有封地的世襲貴族演變為由國家中央委派的地方官吏,封建時代禁止買賣的封建貴族私人所有的封地,演變為可以自由買賣的郡縣土地。

君主專制體制的确立(君主專制體制的形成和變化)5

戰國後期,天下統一已經是大勢所趨。經過幾百年戰火淬煉的戰國七雄,皆是高度君主集權的戰争機器,它們皆有統一天下的野心,也皆有統一天下的可能。曆史發展到此時,對于華夏民族而言,由七雄中的哪一個國家實現天下一統或許已經不重要了。

唯有絕對專制主義才能完成中國的統一,才能繼承并傳布中國文明。正是那個當初最落後的、被諸侯國家視若戎狄的、封建包袱較輕的秦國,通過商鞅變法而形成了成熟的、完備的、徹底的君主集權制度,塑造了強大的中央集權力量,實現對國民的絕對控制,推動秦國迅速興盛強大起來,形成國力淩駕于六國之上的戰略态勢,并最終掃滅六國,一統天下。

君主專制體制的确立(君主專制體制的形成和變化)6

秦王嬴政從公元前 230 年開始,僅僅用了十年的時間,就将六國次第殲滅,完成了波瀾壯闊、席卷天下的統一戰争。徹底終結了周代的封建體系,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國家。

周代封建體系的崩潰是其幾百年自我運行的自然結果,當然不是秦國一國之力、十年之功所緻,而秦國能在十年之内掃滅六國、建立中央集權的統一帝國,更得益于列國已經建立的服務于戰争的君主集權制度以及列國之間的相互吞滅。

君主專制體制的确立(君主專制體制的形成和變化)7

戰國時代,六國始終沒有形成持續穩固的反秦聯盟,也可以說六國作為抗秦國家政治同盟始終沒有形成統一的集權制度,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君主集權之于國家統一的重要性。

秦并六國,是秦與六國君主集權制度之間一次次的生死對決,而六國作為天下六大區域的君主集權國家,實際上已經為秦國在天下範圍内掃平了君主集權的制度障礙,秦國繼承了六國的君主集權制度改革成果,也繼承了六國吞滅他國的軍事勝利果實。

君主專制體制的确立(君主專制體制的形成和變化)8

更深層次的集權制度——秦代統一皇權專制制度,以“皇帝”為中心的皇權專制及至秦國剪滅六國,獨制天下以後,秦國對其制度上的自信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秦始皇也因此在統一之初,就将秦國君主“獨斷”、“獨制”的無限君主制(專制君主制)推行至他的嶄新的大一統王朝之中。

他采用了“皇帝”這一中國古代至為神聖的詞語作為自己的稱号,以其“德兼三皇,功高五帝”之義,顯示其至高無上、獨一無二的個人權威。“王”、“天子”已經不足以彰顯其無可比拟的尊嚴。”

君主專制體制的确立(君主專制體制的形成和變化)9

皇帝制度是對春秋戰國以來列國君主集權制度的繼承與超越,是将列國君主集權制度發揮到更高層次的皇權專制。在秦代的皇權專制體制下,皇帝是統一帝國的權力主體與絕對核心,是絕對的國家首腦與最高統治權的把持者,具有不受制約的無限的絕對權力。

天下的土地與人民、資源和财富皆為皇帝一人獨有,皇帝是行政事務的最高決策者,是全國所有軍隊的最高統帥,全國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軍政系統的文官武将都必須遵從皇帝的個人意志,任何異議與違抗皆是對皇帝神聖尊嚴的侵犯。總之,“天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皇帝具有轄制一切的無限權威。

君主專制體制的确立(君主專制體制的形成和變化)10

郡縣制與官僚制的結合在行政制度上,秦朝也徹底汰廢了西周所采用的“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封建式統一模式,在全國範圍内推行郡縣統治模式。秦國掃滅六國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其後又收服閩越,增設四郡,所以秦朝全國共四十郡。

郡之下設縣,郡的行政長官為“郡守”,縣的行政長官為“縣令”,都直接受命于國家中央,對國君即“皇帝”負責,他們不同于封建制度下分封在各自領地的貴族,他們僅僅是皇權在地方的代理人,憑借皇帝授予的代理資格治理該地的土地和人民。

君主專制體制的确立(君主專制體制的形成和變化)11

在秦朝中央,丞相李斯也在秦國官制的基礎上,修訂了正式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即是丞相、太尉、禦史大夫,是圍繞皇帝的最高權力中樞。丞相分掌行政,太尉分掌軍事,禦史大夫分掌監察,實現了具體化的政治權力分工,形成了權力制衡體制。

九卿,即奉常、郎中令、衛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大夫、少府,分别負責中央各部門的工作。國家權力最主要的三項職能,行政、軍事、監察由三公分理,同時九卿各司其職,确立了皇權專制體制中三公九卿的基本框架,也奠定了中國此後皇權專制朝代中央官制的基本模式。

君主專制體制的确立(君主專制體制的形成和變化)12

學者王亞楠認為秦代最基本的集權舉措是“天下皆為郡縣,子弟無尺土之封”,也因此使任何貴族沒有“食土子民”的權能。皇帝“經濟政治大權集中于一身……分受其治權的大小官僚,就得仰承鼻息,用命受上賞,不用命受顯戮了。

在郡縣制度下,地方各級政府機構僅僅是中央專制皇權的派出機構,“自此貴族特權階級分割性之封建,漸變而為官僚統治之政府。由此可見,在秦代皇權專制體制下,有效解決了封建制度下各級不統轄的弊端。

君主專制體制的确立(君主專制體制的形成和變化)13

皇權的專制威權通過統一帝國的官僚體系完全貫穿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機構,使得以皇帝為核心的中央的政令可以暢達全國各級臣民,從而以專制一統的方式對全國實施有效的管理與控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