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老師告誡你要挺直身體才能集中精神時,你可知為何?為什麼刷着抖音完全停不下來,而想要專注學習卻太難了? 為什麼寶劍鋒從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來? 為什麼生于憂患,而死于安逸?我們如何選擇城市、公司和職業?
這些看起來風牛馬不相及的問題,都有着同樣的底層規律在支撐着,那就是熱力學第二定律 -- 熵增定律。熵增定律這裡不打算贅述,有大量文章有介紹,可以自行腦補,這裡僅總結幾個點:
生活中可以用熵總結的:
于是我們得到下面這個結論:
混亂才是常态,有序則需要刻意營造
封閉系統為什麼寶劍放久會生鏽,不流動的水長時間會變臭?為什麼不能反過來呢?
要理解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先了解一個概念: 封閉系統。我們這裡不必太苛責于封閉系統的嚴格定義,我們姑且認為封閉系統就是和外界沒有能量和物質交換的系統。
用一個簡單模型來幫助我們理解封閉系統:
上面系統與外界沒有能量和物質交換,系統中間用一個留有孔的隔闆分開,初始狀态,分子都聚在左側腔室中,右邊腔室幾乎沒有任何分子。
随着分子的無規則運動進行着,左側的分子會有一部分漂移到右側,最終會達到一個動态平衡的狀态。由于剛開始,分子幾乎隻聚集在左側的腔室,僅占據系統1/2的空間,因此熵相對較小;但達到動态平衡狀态時,分子聚集到了整個系統的兩個腔室,因此熵變大。
從這個模型,我們可以進一步加強對熵和熵增定律的理解。于是悲觀的結論誕生了: 宇宙萬物最終将歸于混沌,走向滅亡(熵不斷增大)。
然而縱觀曆史發展,社會文明好像總體上是趨于不斷進步的,這卻與熵增定律違背,為什麼呢?除了封閉系統外,一定還存在另一種系統,能實現熵減,我們先将其稱為耗散結構。
在介紹耗散結構之前,我們先介紹一下麥克斯韋思想實驗。
麥克斯韋思想實驗
麥克斯韋思想實驗也稱為妖實驗,在封閉系統中放一個小人(妖),這個妖具有強大的能力:
這樣一來,這個系統最終分子會全部聚集在左側腔室,最終實現了整個系統的熵減。這個實驗在當時引起了非常大的轟動,因為它的結論意義非常大,僅僅加入一個小人(妖)就實現了熵減。那麼到底這個小人做了什麼,如果我們搞清楚了這點,對于我們的生活和人生将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
其實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個小人在持續做兩件事情:
于是乎,我們得到了這樣的結論:
這個結論對于現實生活的指導意義非常大。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曾經發表過一篇文章,發現普通人每天腦海中會閃過1.2萬或6萬個想法。這就與分子随機運動的情況相似。如果套用我們剛才說過的那個思想實驗,在我們的大腦中放一個小人。它負責感知我們腦中的念頭是什麼? 選擇我們應不應該去想它?
如果做到了這點,是不是可以持續保持大腦有序?
吾日三省吾身
感知 選擇可以保持大腦清醒。
感知和選擇都是需要耗費能量的,而感知分子漂移方向,是需要信息輸入的。
這就是我們将要介紹的耗散結構。
耗散結構
前面我們提到過按照熵增定律來說,宇宙最終歸于混沌,走向消亡,而曆史文明卻整體在進步,從這點說明,一定存在一種系統能夠實現熵減,這就是耗散結構。
耗散結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河流,2000多年前,佛祖釋迦摩尼曾和波斯匿王探讨過: 河流,你每天看到的都是新的,因為它的水分子都是不一樣的。但是有趣的是,它千百年來又都是同一條河流(舊的)。這是一個哲學命題。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也就是這個道理。
耗散結構是一個神奇的結構,古代先哲們都曾經對它進行過研究和探讨。它是一個動态平衡體,而不是一個靜态平衡體。動态的意思是它一直在變的。平衡的意思是它又是一直保持着穩定形态的。
我們人體也是這樣,其實每天我們都在變化:
大腦海馬體每天會新生出: 700個神經。
皮膚更新周期: 28天。
紅血球的更新周期: 4個月
肝的更新周期: 5個月
骨骼的更新周期: 7年
基本上人體每7年,大部分的細胞都會全部換過一遍。
那就有一個問題: 既然你身上大部分的細胞都換掉了,那麼你還是你嗎?
所以從細胞的層面上看,你已經不是以前的那個你了。
所以了解了耗散結構,從物理學的角度,人真的可以徹底重塑自己的。隻不過需要的時間比大多數人預想的長。
人重塑自己需要多長時間呢? 大概是4到7年。所以不管我們現在對自己有多麼不滿,脫胎換骨這件事情是真的有可能發生的。
隻要給我們7年時間,我們真的能夠從生物學的角度完全脫胎換骨的,永遠不要給自己判死刑。
如何選擇城市和公司?了解了耗散結構,對于指導我們如何選擇城市和公司,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城市和公司其實也是耗散結構。所以我們要選擇效率更高,運轉更良好的耗散結構。我們應該加入那種能夠不斷從外界吸取能量和信息,然後不斷做出成績,讓自己變得越來越有序的城市和公司。反過來不要選擇哪種盡管現在很有成就,但是已經陷入自我封閉,自我感覺很良好,拒絕跟外界進行信息和能量交換的城市和公司。如果你進入這樣的封閉系統,就是不管現在它看起來有多好,它能給你多安逸的生活甚至是高工資。但是随着時間的推移,它一定會越變越糟糕。這是熵增定律決定的。
人體耗散結構
輸入端
内循環
輸出端
看完上面這個圖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人體耗散結構雖然很複雜,但運作并不複雜,策略也不複雜:
如果睡得早,你不可能起得太晚。如果你的因都是對的,那麼結果應該不會錯到哪裡,得到結果隻不過是時間的問題。
換句話說,這張圖裡邊我們應該關注藍色部分(因),不去管果的部分(成果/負成果),并且還需要接納下面排洩的紅色的部分的存在。
如果我們經常忍不住會撒謊、抱怨,或者胡思亂想、有拖延症,其實是因為你身體裡積累的熵太多,它們需要被排洩出來。
我們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無法接納自己紅色的部分,産生大量的自責。這樣的話,很有可能會阻止你進一步排出熵,最終導緻另外一種結果,就是導緻身體的病變。反過來,我們應該從源頭出發,減少身體裡邊積累的熵,而不是在産生了熵之後,去壓抑排解他們的過程。這個原理當然也适用于,如果我們取得的是負成果,那麼我們也不能光盯着負成果去後悔、去懊惱,而是應該釋懷和接納。我們需要繼續盯着我們的藍色部分這些模塊去下功夫。比如說:
這些才是使得我們産生正成果的概率增加的核心。
所以了解了耗散結構的原理之後,你會發現那些雞湯裡面教大家不要有負情緒,為什麼沒有用,為什麼你會覺得很空? 這是因為他們抓錯了重點。
要明白,會抱怨、會撒謊、會懶惰、會拖延,這些其實是系統的熵往外排出的結果,關鍵在于我們需要改變系統的輸入,讓我們的系統減少熵。
已然被困封閉系統該如何自處?我們接下來問一個更加殘酷的問題,如果我們已經被困在了一個封閉系統裡怎麼辦?
比如我們不喜歡自己的城市、甚至有一份不滿意的工作,但是一時半會也離開不了,被限定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裡面,我們還怎麼過好接下來的日子?
我們可以回過頭看上面的圖:
在一個封閉系統裡面,你改變不了這個封閉系統本身的格局,但是你依然可以做好感知和選擇這兩件事。隻要做好這兩件事,就可以使得整體的熵逐漸減少。
我們來舉一個非常極端的例子: 納粹集中營,這應該算是一個極度糟糕的封閉系統,現代監獄和集中營比起來,簡直就是天堂。
著名的心理學家Viktor Frank(維克多 弗蘭克爾)在二戰的時候,被關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關了三年。當時這個集中營中每28個人隻能活下來一個人。他的父親、母親、妻子、哥哥,甚至身邊幾乎所有的家人都死在集中營裡。而且身邊沒有死的人,很多也都精神失常了。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裡邊,他卻發現了一種方法,可以一直保持頭腦清醒、身體健康。這個東西是什麼呢,在《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裡邊有寫到,這個東西就是選擇的自由。
正如古羅馬哲學家愛比克泰德,他在中年的時候被剝奪了所有的财産,然後被逐出羅馬,在他被流放的時候,他是這麼對他朋友說的:
"如果我必須被流放,誰又能阻止我面帶微笑,愉悅而且平靜地離去呢?"
這就是在極端環境下,那種選擇的自由吧!
人生選擇
第一階段 生命誕生到獨立
在這個階段,我們沒有太多可以選擇的地方,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無法選擇自己基因、無法選擇生活的城市、無法選擇自己的老師,因為這些都不是我們能控制的。
第二階段 獨立階段
在這個階段,我們已然獨立,可以做的選擇逐漸變多。而此階段,會産生兩類結果:
第一類: 不刻意選擇。不進行刻意選擇,或者總是生活在對自己的出生抱怨上,那麼他的人生注定是混亂不堪,熵增的。
查理芒格分享過一種保證可以讓人順利變窮的方法: 這個人一定要堅信,人生是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隻要他出生環境不夠好、沒考上好大學、沒找到好工作,或者考研考公失敗,那他這輩子就完了。還有,如果你三十歲之前沒有出息,那麼你三十歲之後就别想有什麼成就了。一旦你對這一點有一絲懷疑,你都不能成功地變成為一個窮人。
目前中年焦慮蔓延,大部分人選擇了:
第二類: 刻意選擇。這種人不斷刻意選擇可能會進入首個穩定态。
第三階段 穩定态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可以幹一輩子的工作。其實得到這樣的工作,隐含着一個潛在的危險,就是有可能會陷入一個封閉的系統,然後不斷熵增。
穩定态在我們這代人中間還是比較普遍的,比如說,當了家庭主婦、進入國家機關工作、當了老師進了事業單位,就比較容易進入這種狀态。
但是在這種狀态下,很多人反而會利用這種穩定的環境,構建出了很好的耗散結構。
所以說,最終還是靠個人選擇的結果。
這個世界充滿了辯證法:
這樣都會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不管怎麼樣,我們要記住: 再精緻的封閉也會腐爛; 再簡陋的耗散也會鮮活。
寫在最後
人有兩種反應模式,這兩種模式在日積月累之後,就會使人生演變成完全不同的兩種結構: 封閉系統和耗散結構。
具體而言,它取決于我們對很多事情的第一反應。
遇到挑戰
遇到阻礙
遇到努力
遇到批評
遇到别人成功
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不是純A或純B。大家都可能有這兩種模式的融合,但是可能有些人A多一點,有些人B多一點,但是随着時間的推移,兩種模式都會形成不斷增強的閉環,直到逐漸形成牢固的系統。
整體來說,A模式就是一直在拒絕信息和能量的輸入,而B模式一直在強迫自己,去接受更多的信息和能量。
所以選擇B模式的人,通常總是伴随着更多的痛苦。畢竟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所以A模式更加符合人性,B模式更加反人性。
在我們的人生中,構建耗散結構的過程,就是要不斷地承擔更多的痛苦的,花精力去做一些逆人性的事情。所以把這件事情落到實際,就會充滿困難。
正所謂 知易行難,就是這個道理。
不過有時候我們覺得難,并不是因為它真的很難,而是因為我們沒有掌握正确的方法論。正所謂:
總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