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帶孩子去遊樂場玩,其中有一個項目是在半空中,要從一個大約高3米左右的平台,爬行或者站立通過一個圓形的、長十幾米的大的鋼絲做的洞,然後到達對面的樹洞,再由樹洞樓梯下來。
我帶孩子去玩的時候,看到有個家長帶着兩個孩子也去玩,老大大概八九歲的樣子,老二三四歲,老大十分喜歡這個被稱為“樹洞”的遊戲,反複走了兩三次,老二一開始不敢,後來老大鼓勵他說:“走吧,姐姐保護你,跟姐姐一起。”老二就猶豫着上去了,剛走了不到一米,他往下一看那麼高,腿就開始打顫,不敢再往前走了。
一開始他的爸爸在下面鼓勵他說:“沒事的寶貝,你看雖然你站得很高,但是根本掉不下來呀,你看你腳下的鐵絲網是圓形的,而且特别硬,你整個人在鐵絲網洞裡,不會有事的,就是摔倒也是摔在鐵絲網裡。”可是老二依然不敢走,甚至哭了起來。
這時他的媽媽說:“你看,一開始你自己說的要上去,錢都花了你又要下來,那錢人家也不會退了啊,不是白花錢了?好歹你嘗試一下。”可是孩子堅持要退回去,媽媽沒辦法,嘟囔着說“這孩子膽子太小、錢白花了”之類的話,把孩子接了下去。
其實,我在旁邊看着這一幕,知道這個孩子正處于“心理臨界點”上。
01、什麼叫“心理臨界點”?心理臨界點是心理學上提出的一個概念,簡單點說就是,這是人心理上的一個重要節點,人們在這個節點上面對恐懼的時候,雖然會感到很害怕,但其實是可以面對的,而且仍然可以有所行動,至少可以向前邁一小步。
針對上面說的那個孩子,正處于是否願意進行下去的心理臨界點上,而他的父母則不知道,不停地在下面催促他“沒事的,你快點吧,錢都花了”,雖然嘴上說着是沒事,可是傳遞到孩子耳朵裡的信息卻是“雖然你很害怕,但是錢花了你就必須進行下去,為了這個錢花得值得”,孩子就會下意識地産生抵抗情緒,認為在父母的心目中自己沒有錢重要,這個時候不光是有面對困難時的害怕情緒,還有不被理解的難過情緒,兩種情緒交織在一起,孩子就不願意突破這種心理臨界點,下意識地想要逃避。
那可能還會有一種父母,看到孩子這麼害怕,就會非常心疼孩子,然後跟孩子說:“算了,害怕咱就下來吧,等寶貝長大一點再來。”其實這樣一來孩子還是退縮了,沒有克服對“樹洞”的恐懼,下次再來還是感到害怕。
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的不是父母的催促或者是“别怕别怕”的安慰,也不是父母說“不玩就算了,下來吧”這樣的話,而是需要給他時間,讓他自己安靜一會兒,最好是沒有人注意到他的“慫樣”,這樣他才有足夠的時間來調整自己,繼而鼓勵自己繼續下去。
對于家長來說,想讓孩子有克服困難、堅持下去的決心和勇氣,必須要重視孩子的心理臨界點。
02、為什麼家長要重視“心理臨界點”?
我家孩子去年九月份上幼兒園,開學之前幼兒園提前一天把家長們叫去開了一個家長會,告知我們孩子前一周隻上半天課,并且要求家長前一周必須抽出半天時間來陪孩子上幼兒園,幫助孩子度過最初的入園不适。
很多家長表示無法理解,紛紛說自己還要上班,家裡也沒人來陪孩子之類的話,可是園方堅持要這樣做。
其實,這正是幼兒園為了讓父母幫助孩子突破心理臨界點而做出的決定。我們通常都知道,孩子剛上幼兒園會經曆分離焦慮,适應快一點的孩子,有可能哭一個星期就不哭了,可是适應慢一點的孩子,恨不得能哭半個學期,如果我們在早上送孩子上幼兒園時,面對孩子的哭鬧硬把孩子推到幼兒園,那麼就會加重孩子的恐懼心理,使得孩子有更多的分離焦慮。
幼兒園這樣做的目的,相當于通過讓父母陪讀的方式,來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心理,調整了孩子的心理臨界點,讓孩子在害怕或者擔心的時候、超出心理臨界點的時候,提前做好準備工作,跟家長一起回退一點,找到孩子合适的心理臨界點,讓孩子在這個合适的臨界點上适應了,再适當地把孩子往前推一推,孩子就更能适應和克服恐懼。
孩子們确實如老師預料的一樣,第一天上幼兒園時都顯現出明顯的分離焦慮,我家孩子不停地問我:“媽媽,你不會離開吧?不要把我一個人留在這兒。”在我再三向他保證不會離開時,他才安心地跟我一起進入教室,第一天的時候,甚至眼睛一直盯在我身上,生怕我中途離開。
一個星期的适應期過後,孩子已經可以适應了幼兒園的生活,第二周沒有家長的陪同,孩子們也能很快地融入到集體中去了,極少再有哭鬧的情況。
看,孩子其實并沒有我們想象的不行,隻是因為太多的時候我們過于焦慮或者過于拔苗助長,忙着代替孩子做決定,沒有給孩子留時間讓孩子自己去适應當前的困難,也沒有時間去找到那個合适的“臨界點”。
03、如何幫助孩子克服心理臨界點?
我們都知道每個孩子的性格是不一樣的,活潑、外向、善于冒險的孩子,更容易克服恐懼,調整好自己的心理臨界點,而内向、含蓄、保守的孩子,則不容易去克服恐懼,那麼他的心理臨界點會更低一些。那麼我們作為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克服心理臨界點呢?
- l 允許孩子在“前進”中“後退”
之前我在公園看到一個爸爸,非逼着一個男孩坐海盜船,雖然公園裡的海盜船是那種小型的,但對于沒坐過的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挑戰,後來孩子害怕不願意上去,爸爸就說孩子“膽小、不像男子漢”,逼孩子上去了,結果孩子上去之後在中途大哭,工作人員不得不被迫停止了海盜船。
很多家長會在孩子遇到恐懼事物的時候說“有什麼好怕的”,其實這正是逼着孩子強行推過臨界點,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坐海盜船這件事從此成了這個孩子的惡夢,他再也不願意面對這個困難,也不願意克服心裡的恐懼了。
這樣被強行推過臨界點的孩子,要麼“咬緊牙關”堅持下去,要麼就是情緒徹底失控,用哭鬧來激起父母的憤怒情緒。但無論過程怎樣,結果就是以後再也不想做這件事了。
我們可以在孩子感到恐懼和焦慮的時候,先讓孩子退回去緩和一下,短暫的安全和休息之後,孩子會更有力量去面對眼前的困難和焦慮,這個時候如果父母能耐心地陪着孩子去共同面對度過的困境,孩子就會更有勇氣面對困難。
- l 懂得正确運用“停走停”遊戲
什麼是“停走停”遊戲呢?《遊戲力》一書的作者勞倫斯·科恩在書中分享過一個小故事。
他的女兒艾瑪小時候很害怕剪指甲,這個時候強行讓她剪隻會增加她的抵抗情緒,她會用不停亂動來表達自己的反抗,害的大人不敢下手。
于是勞倫斯·科恩想了一個辦法,就采用“停走停”的遊戲。比如他拿着指甲刀,站在離她3米遠的地方,有人說“走”,他才可以繼續走(如果艾瑪不說走,那麼他有權利自己說)。就這樣,他非常緩慢地走向她,隻要她喊“停”,爸爸就立刻停下。等到孩子接受一點之後,由孩子繼續說走,或者爸爸說走。
爸爸這樣緩慢地向她靠近,讓她在臨界點上有足夠的時間面對恐懼,而恐懼也在她的可控範圍内。最後,艾瑪的指甲剪完,完全沒有以前的對抗或挫敗感。“她說停我就停”的環節,讓她信任爸爸絕不會傷害她,或者做違背她意願的事情;而爸爸每次停下後又會向前走,則讓她明白“爸爸不會放棄努力”。
- l 允許孩子表達内心的恐懼
有的父母看到孩子說害怕,就會嘲笑孩子,尤其是男孩,大多數父母都覺得男孩就應該勇敢、堅強、無所畏懼,但其實每個人都有害怕的時候,人在緊張時,本能就是逃跑(逃避)或者緊繃起來(咬緊牙關),而要讓孩子學習直面感受,就必須允許孩子表達内心的恐懼。
當孩子表達内心恐懼的時候,我們這時候不能做兩件事:
一是不鼓勵孩子逃避:
比如有的家長會說“你要是害怕就算了,咱們下次再來”,那麼這樣就相當于告訴孩子,遇到困難你可以不去面對,你可以逃避,那麼孩子形成這種心理狀态,再遇到困難就隻想着我不面對就好,下次再說,那麼下次如果還是害怕呢?下下次?下下下次?
二是不把孩子推向情緒失控狀态:
有的家長看到孩子害怕,就會用羞辱的方式來“激勵”孩子:“你看看你那慫樣,還男孩呢,你幹脆當個女孩算了。”這樣的話說出來非常傷孩子的自尊心,有可能孩子從此就會變得自卑,更加不願意面對,甚至等下次再面對眼前的困境,孩子不自覺地就會腦海裡出現你曾經羞辱過他的畫面,從而更加促使他去逃避困難。
我相信很多家長小時候都有過這樣被強行推過臨界點的經曆,所以不要把這種被迫堅強的難過情緒再強加給孩子,我們可以握住孩子的手,對他說:“我能感覺到你有點擔心和害怕。是啊,這是挺可怕的。我會一直握着你的手,等到你準備好了,我們再一起過去。”
我們希望孩子在身體方面健康并安全,我們也希望孩子在内心擁有強大的安全感。孩子内在的安全感在被愛的感受中誕生,在恐懼面前經曆考驗。站在臨界點上,既不逃避,也沒有崩潰,直面内心的真實感受,才是内化并鞏固安全感的重要方式。
崇尚科學養育的職場媽媽,用溫暖的文字講述育兒道理,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的頭條号@Doris媽媽說育兒,共同探讨育兒問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