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劇,發現好多新鮮電影,都在裡頭不約而同地談起了年下姐弟戀的故事。
大齡女孩在屏幕裡不再隐形,而這種從前被視作“超出警戒線”的話題,如今都變得那麼稀松平常了。
我想,與其說這是一種戀愛方式的流行,倒不如說是“女性新浪潮”帶來的一種更開放、更有勁的戀愛審美吧。
随着這幾年姐姐系的回歸,她們鮮活的、明豔的、野生的、各有風情的美,都重新沖擊過去的漂亮标準。
女性審美在變得多元,所謂“年下姐弟戀”,也不指向年齡數字,而是更健康、更輕盈自如的戀愛心态。
美麗的戀愛和歲數大多無關。
看古早的香港電影,早就已經把這種美帶給我們了。《甜蜜蜜》裡張曼玉扮演的李翹,眼睛裡有光。
她從廣州到香港一路漂泊打拼,脆弱又頑強,她試過在教室外一邊擦玻璃一邊學英語,也試過獨自面對戀人的離去與生活打擊,東山再起後,從麥當勞打工妹到後來曆經世事的女人,她的灑脫、勇敢、堅定,每遇挫折都多一分。
《甜蜜蜜》
而梅豔芳在《英雄本色3》《逃學威龍3》裡的女性,又是另一種魅力了。
她是強勁的,有着漫不經心的、誘人的、讓人無法忽視的氣場與力量感。
誰說這些魅力隻能出現在某一特定性别的人身上呢?難怪在她以後,一向以乖巧溫婉為主流美的香港,又重新刮起了另一種審美龍卷風。
現實中,《半熟戀人》《很高興認識你》這些姐姐們的大火熱播綜藝,也在展示成熟女士們的能量,她們偶爾抽離生活的人生思考,走過歲月的智慧痕迹。
比起滿足别人的“女性期待”,在不那麼傳統的婚戀時代,現在的女孩們,确實更在乎自我價值與愉悅情緒了。
她們其實不那麼怕失敗,承擔得起戀愛的所有結果,當然也有足夠的勇氣去開啟每一段感情,更關鍵的是,要在愛情中創造出更美好的情緒。
《很高興認識你》
像那些年特立獨行的王菲,桀骜不羁、大膽滾燙的周迅,她們談起年下戀愛來,可比誰都轟烈,也比誰都要果敢。
對她們來說,比起一闆一眼的人生,更緊要的是如何享受“戀愛中”。她們出奇迷人的地方,也正是度過青澀懵懂後的“酷而自知”“美而自洽”。
但因着她們才開始被追捧的姐弟戀,雖然也曾引起過大批人追逐,但讓我很迷的是,每一次風波過後,批評她們戀愛主張的評論總會如影随形。
我想,或許他們愛的始終隻是一種流行,一種被創造的白日夢,而這大概也是為什麼總以熱點為賣點的編劇們一直無法觸碰到年下戀愛最被期待的核心:是成熟正向的反饋、美好情緒的表達。
“姐弟戀”的流行風一直都在刮,10年前大火的《敗犬女王》戲裡女主盲目渴望婚姻的本質,也隻是模糊了女性的核心需求而已。
而後來出現的大多偶像片,雖然也在努力展演着女主的獨立,但潛意識裡依然透露女性要靠走入婚姻才能改變年齡困境的焦慮。
《敗犬女王》
更别說前陣子被熱議的《下一站幸福》,談的是年下戀,可熟悉的還是甜寵劇配方,不同的隻是把男女主角兩方人設對調了。
越來越多戀愛戲碼裡出現取悅女性的男性裸露鏡頭,與上個世紀西方電影創造的女性性感畫面也并無什麼不同,隻是被凝視的人物性轉了。
他們用完全相同的結構反轉了觀看與被觀看的性别主題,無論是女性還是男性,都成為了被折射、物化的一部分。
《下一站幸福》
“年下戀愛”或許依然被看作是一種獨特的戀愛模式,但說到底,它其實與普通的戀愛一樣,陷入愛情裡的女孩男孩們,追逐的也不是所謂性别取悅,而是兩性平視的情感共鳴。
好多年前看的《悠長假期》,就是獨一份的好例子。毫不誇張地說,它至今依然鼓勵過許多人,讓愛情審美豁然開朗的重要力量,就像青綠色山坡上的新鮮空氣,一口吸入魂,滿腔都是輕快明亮的溫柔湧動。
《悠長假期》
這雖然是一部關于年下姐弟戀的片子,但卻并不糾結兩者年齡的差距,而是講着普通人互相救贖、彼此滋生情愫、一路成長的戀愛過程。
山口智子太美了,已過而立之年的她,也依然有着無可動搖的靈動活力,戲裡一開場就是她拎着傳統禮服狂奔進别人家的劇情。
在得知失蹤的未婚夫已經與更年輕的女孩私奔後,雖然黯然神傷,但也照樣一邊叼着煙、跷起腿一副“要想辦法解決,但要是解決不了也無所謂”的潇灑模樣,有着又飒又古怪的美,充滿着吸引人的煙火氣。她追逐的不是婚姻,而是所愛之人。
而在裡頭的年下戀愛,也是貼地的、切實的、平等平視的。
山口智子扮演的被逃婚、失業又沒存款的葉山南遇上失意落魄的鋼琴家濑名,彼此都是實實在在的打工人,戲裡沒有華麗的金手指,有的隻是無數生活的窘迫,他們在人生低谷相遇,有相見不歡的吵鬧,當然也有相互慰藉的感動。特别是樓頂的“Don't worry,Be happy”廣告牌,簡直就是全劇最浪漫的告白。
他們不是在年下姐弟戀中制造失衡的掌控感,而是彼此支撐對方的石子堆。
個性腼腆的濑名,由于長期在音樂上毫無建樹,被白眼、不受待見而郁郁不得志,當他連遭愛情與事業雙重打擊時,是南的穩健樂觀情緒,一直支撐着他走過失意、消解心酸。
這樣健康、美好的感情,難怪能鼓勵着那麼多的人,尤其是《悠長假期》播出時,正是日本上世紀90年代經濟最動蕩的時候,大批青年失業無所居。戲裡姐姐的成熟樂觀,也在潛意識影響着那一批年輕人。
所以後來《悠長假期》的空前流行,确實曾經推翻過日本戀愛的風潮,但後來走入我們視線的橋段,卻再無這樣産生更深的情感聯結。
比如後期的純粹激情偶像劇《寵物情人》《魔女的條件》,“年下戀”的名義更多是為了襯托起劇裡刺激的戀愛荷爾蒙。
占據高位的女孩也不再與男孩站在平等的線上,而男孩的脆弱、可愛形象,也從此變成了曾經女性角色的替補,變成了可掌控的、欲望的折射。
《寵物情人》
其實好的年下戀故事,一直講的都是好情緒的重要性。
早幾年好萊塢的姐弟戀電影《The Rebound》,單親媽媽遇上失意男青年,劇情在如今看來難免顯得陳詞濫調,但戀愛的關鍵,一直是彼此換位思考、尊重與鼓勵肯定。
《The Rebound》
但無論是對年齡還是戀愛方式的的界定,都太刻闆了。英文裡形容“年下姐弟戀”的詞,不管是Cradle snatcher(搶奪搖籃的人)還是The Rebound(剩女大翻身),都多少帶着些對女性揶揄的惡趣味。
但區分戀愛的,永遠不該是年齡,而是戀愛狀态呀。
電視劇給年下戀加上的濾鏡或許能帶來一些假想的泡沫,但換湯不換藥的故事也隻能跟着流行不斷地走進“年抛”陷阱裡了。
下一次的戀愛形式又會是什麼呢?要是一直被困在追逐形式的路子上,也許連帶着戀愛審美,也無法突破固化的疆界了。
編劇們忘掉教科書上刻闆的愛情人設與形式套路吧。正是那些讓人無法想象的戀愛,才讓電影、音樂、文學等藝術,一次次從中得到足以滲透時間的清透靈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