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茅山遺孤人物

茅山遺孤人物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05 21:07:27

古代的隐士雖然沒有官位,但卻很受人崇拜,這是知識分子中的佼佼者,他們一般具有超凡學識,但又不肯被俗世所累,向往着自由居住在山野鄉林。曆史上的隐士也很多,比如隐居南華山的莊子,神龍不見尾卻有超多優秀弟子的鬼谷子,喜歡耕田種菊的五柳先生陶淵明,還有南朝梁時的陶弘景。

隐士并不是單純地逃避現實,相反,身為隐士的人都是有真才實學的,并不是誰跑到山裡住就可以成為隐士,一般隐士都是看透了現實本質,自己選擇不想當官入隐的。而仔細看,就會發現,大部分隐士都是道家人物,畢竟隐士是道家術語,這都是一群崇尚自然無為、選擇隐居深耕學問的人。

茅山遺孤人物(茅山派先祖被迫兼修佛教)1

陶弘景被稱作“山中宰相”,這是位真正的博學大家,他生活在曆史上最動蕩的時代之一——南北朝,一生跨越宋、齊、梁三代,經曆可謂複雜。

東晉滅亡後,南方地區相繼出現了宋、齊、梁、陳四個漢人政權,這便是南朝,南朝僅僅存在了169年,就更換了4個朝代,每個朝代又不斷出現帝王更叠,可見當時的環境有多混亂動蕩。

而在每個皇帝平均執政十幾年的情況下,梁朝的蕭衍,即梁武帝卻當了近半個世紀的皇帝,他也是那個時代的佼佼者。

熟悉蕭衍的人都知道,這是個令人感到可惜的帝王,前期有多完美,後期就有多令人扼腕,别的不說,蕭衍後期信佛到了一個癡狂的地步。

茅山遺孤人物(茅山派先祖被迫兼修佛教)2

早前蕭衍打拼天下的時候,就對陶弘景恩遇有加,這也是因為陶弘景名聲在外,據說他四五歲的時候就開始讀書,九歲就能讀《周易》、《春秋》等經典大作,十五歲寫文章,就表現出了向往隐居的生活。簡單來講,這是個優秀的人才,以才學聞名。

陶弘景年少時就在心中埋下了隐居的種子,不過他其實也在官場打拼過,蕭衍還沒稱帝前,陶弘景就齊國當過官,先後出任巴陵王、安成王、宜都王等諸王侍讀,也當過文學方面的職務,但在那個動亂的時代,陶弘景也經曆了仕途不順,心裡不是很開心,後來幹脆就辭職退隐了。

陶弘景歸隐後,當時文壇領袖沈約很佩服他的節操,多次請他出來做官,都被謝絕,不過兩人倒是在這一來一往的書信中,成了好朋友,經常在一起詩文酬唱。

茅山遺孤人物(茅山派先祖被迫兼修佛教)3

蕭衍起兵稱帝後,王朝初建,急需人才,當時陶弘景的名聲已經很大了,而且他隐居之前,也曾經當過官,這樣有經驗有才學的人,是最好的人才選擇了。于是蕭衍便多次去請陶弘景出山,陶弘景則多次拒絕。

蕭衍也不放棄,又是送錢、送東西的,魏晉的時候,中國的煉丹潮流達到頂峰,幾乎每個文人都樂于煉丹,陶弘景也一樣,閑來無事便在山上練練丹,突破一下境界,這也是道教一直追尋的成仙之術。

蕭衍送禮投其所好,也送了許多朱砂、曾青、雄黃的煉丹之物,而且蕭衍還堅持不懈地給陶弘景建房子,建煉丹的場所,這樣的執着,一般人都會受不了了,何況蕭衍還是帝王。

茅山遺孤人物(茅山派先祖被迫兼修佛教)4

陶弘景雖然沒有出山到朝廷上當官,但也接受了蕭衍定時的請教——“國家每有吉兇征讨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之山中宰相。”山中宰相這個稱呼,就是這樣來的。

其實陶弘景能這樣依舊保持着隐士清高的姿态,還真和蕭衍禮賢下士的良好态度有關,不然在古代,皇帝要是看不慣你這種态度,随便殺了你也不是不可以的,好比嵇康。所以當蕭衍變了之後,陶弘景也受到了明顯的影響。

早期的蕭衍文武兼修、勵精圖治,是位完美的帝王,後期的蕭衍卻突然笃信佛教,瘋狂地支持佛教,他甚至親自修佛,多次跑到寺廟出家,因此也創下了多次被大臣們用錢贖回皇帝的千古奇聞。

茅山遺孤人物(茅山派先祖被迫兼修佛教)5

親自修佛并沒有滿足蕭衍,他從各個方面倡導佛教,根據佛教典籍制定新的佛教戒規,所謂出家人不吃酒肉,就是他提出來的。他還大肆在全國各地建造寺廟,佛教一時空前興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唐代的杜牧就曾這樣感慨過。

蕭衍自己放棄了道教信仰,如此瘋狂地信佛,導緻全國上下都彌漫着一股崇佛的氛圍,在這種大環境下,作為道教主要代表人物的陶弘景,處境就十分尴尬危險了。陶弘景在道教上地位,單說他是茅山派的創始人就足夠了,我們現在經常說的茅山道士,就是道教的“茅山宗”一派。

事實上,陶弘景曾迫于壓力出走遠遊,但最終還是逃不過來自蕭衍的壓力,他入得了山,卻出不了世,為了保全新天師道,他自誓受戒,佛道兼修。

茅山遺孤人物(茅山派先祖被迫兼修佛教)6

一個萬乘之尊的帝王,任性起來,誰也無法阻止。陶弘景一心向道,卻被迫受戒禮佛,這種心靈上的痛苦是最折磨人的,他曾借着悼念好友沈約,表述自己的痛苦:“我有數行淚,不落十餘年,今日為君盡,并灑秋風前。”

即使自己選擇遠離世俗,但仍會為世俗所牽絆,因為人本就是世俗中人,逃脫不了,當時風頭無雙、受人尊敬的“山中宰相”,如今也成了受人桎梏的世俗人,陶弘景隐居茅山長達四十五年之久,也無法時時随心所欲,一心修道的他最終在世俗的糾纏下去世,留下一生傳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