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中國自古以來以優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先進的文化從而成為東亞地區其他國家争相學習的目标,這點尤其體現在韓國以及日本兩國文化制度方面。
其中我們今天所讨論的韓國的書院文化很大一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從中國沿襲過去的。
衆所周知,朝鮮半島在曆史上曾有過三次統一的時期,分别是新羅、高麗和李氏朝鮮時期。在這些統一的時期。
朝鮮半島的統治者都會積極地與中國取得聯系,并以此來學習中國的先進制度以及文化。
比如在新羅時期,當時震古爍今的大唐王朝就成為新羅王室所追捧的對象。
這點可以在當時新羅的稱呼看出來,由于它自認是唐朝的諸侯國,所以在自己的稱呼前面會加上唐朝的國号,類似“唐新羅國”等。
所以當時唐朝的文化自然而然就成為新羅所學習的對象,後來在高麗以及李氏朝鮮時期發展起來的書院文化的雛形就是這個時期傳入朝鮮半島的。
當然,橘生淮南而為橘,生在淮北則為枳。韓國的書院文化雖然是自中國傳過去的,在其發展的過程當中還是有很多的本土化的特色。
畢竟兩國的國情不同,無法将中國的文化完完全全地複制過去。
在韓國的書院文化發展與探索的過程當中,面臨過許多的分岔路口,這些選擇所帶來的後果雖然并不都是積極的,但它在韓國教育史上的意義還是非常重大的。
接下來我們就韓國書院是如何發展起來的以及其在教育史上的意義來進行探讨。
01韓國初期書院的形成背景我們現在所讨論的書院大都是指李氏朝鮮時期的書院,但是其實書院這個詞最早在朝鮮半島出現是在新羅時期。
那時的書院從嚴格意義上來講與後來的高麗時期以及李氏朝鮮時期發展起來的書院并沒有必然聯系,甚至兩者的職能作用可以說是完全不同。
具體來講新羅時期的書院是用來存儲機密文件的政府機關,而後來的高麗與李氏朝鮮時期的書院就完全成了一個教學機構。
不過對比李氏朝鮮時期,高麗時期的書院的教學性質就弱了很多。
所以我們可以說,韓國書院的集大成者是在李氏朝鮮時期,在這一時期,書院的作用以及影響比之前朝都大了不少。
事物的發展其實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隻有一次次地積累,最後才會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量變引起質變。
書院的發展能有翻天覆地的變化肯定也有能夠支撐其變化的“土壤”。這個“土壤”我們大緻可以将其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就是經濟方面。雖然書院在發展到後來的時候成了私學代表,但是在它剛剛開始發展的時候其實是在大土地所有者的大力推動下進行的。
當時正處于李氏朝鮮剛剛确立政權時期,不論是在政治、經濟,甚至在教育方面都處于高度中央集權狀态。
在這種高度中央集權的狀态下,中央将手伸入了全朝鮮半島的方方面面,這就觸碰到了一些大地主階級的固有利益。
韓國的書院包括祭祀以及講學,祭祀的比重更高,全國的書院名義上祭祀都歸中央管。
但是在大土地所有者的支持下建立起來的書院并非如此,這樣就削弱了國家在教育方面的權力,同時也樹立起了自身的權威。
建立書院對于大土地所有者來說有着很大的利益,這些大土地所有者大都不計較成本,所以在書院建立初期,有着很大的經濟方面的支持。
其次就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之前我們就說過,朝鮮半島不論哪一個統一的王朝都深深受到中國的影響,這個影響範圍同時也包括思想文化。
高麗時期的朝鮮深受中國所傳過去的佛教的影響,以至于佛教成為國教。
後來李氏朝鮮取高麗而代之,其統治者覺得佛教對于國家的發展并無幫助,可謂是百害而無一利。
所以大力推崇儒家思想,将儒學(朱子學)奉為治國理政的指導思想。就這樣,儒學順理成章地取代了佛教的地位,成了新的國學。
統治者将儒家思想奉為經典,這給了書院極大的發展空間。
最後就是在政治方面。當時的朝鮮的選拔人才的方式是自中國傳入的科舉制度,教育機構則包括官學以及私學。
官學有成均館以及各地的鄉學等,私學則包括書院,書齋,書堂等。
但是當時朝鮮的科舉制度并不完善,管理混亂,大部分時間科舉制度都隻是有其名而無其實。
這也就導緻了官學變得并不重要,畢竟官宦人家子弟想要進入仕途并不需要科舉考試。此時朝鮮和北宋一樣,陷入了官學式微的地步。
在這種背景下,還指望着官學培養人才那是不現實的事情,當時的許多有識之士同樣也看出了這個問題。
既然無法通過官學培養人才,那麼就讓私學來完成這個任務。于是在當時的這個思潮之下,私學開始壯大。
一個事物的出現、壯大、消亡都并非隻因自己本身的内因導緻,而是由一個個的外部因素再加上自身因素共同作用下,一點一點慢慢發展而來。
所以在分析問題時要充分結合各方面的信息最終給出最合理的結論。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韓國初期書院的形成與當時的政治、經濟以及思想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而它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對于朝鮮之後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影響。
02韓國初期書院在教育史上的意義
第一,書院的存在有助于文化傳播
書院作為一個教書育人的場所,它最為直觀的意義便是促進了對于人才的培養,即使當時的講學在今天看來有許多的不完善的問題。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它有着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書院中的學術發展很活躍,大有一番“百家争鳴”之勢。在這種氛圍之下,書院還是為當時的社會輸送了許多的人才。
這些人才雖然大都活躍在政壇,但是也對教育事業的發展有着很大的貢獻。
其次書院的存在對于知識的普及也有着巨大的貢獻。書院作為私學,即使它的入學條件并不低,但也沒有官學那麼高,所以對于一些條件居中者。
私學給予了他們很好的獲取知識的途徑。算是達到了讓更多人獲取知識的目的,從而促進了知識的傳播。
同時我們不能忽略書院藏書的價值,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稻粱謀。書籍作為信息的載體,不僅記錄當下,也可以幫助我們探尋過去的奧秘。
當你困惑時,書給你啟迪;當你迷惘時,書給你指路,書籍的作用可見一斑。
書籍雖然重要,但是在當時并沒有所謂的知識普及一說,許多藏書重藏而不重讀,書院則不然,它給書籍的傳播提供了舞台。
所以書院中的藏書可以說是另一個大大推動知識普及的助推劑。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書院的存在對于學術的發展也有着很大的推動作用。書院由于其特殊性,往往可以吸引到許許多多的學者前來。
這些學者大都有自己的一套成理論的學說,這些不同的學說一碰撞,往往會有新的發現。
這些學者前來書院之後,部分會選擇定居下來,這一部分定居的學者就會講學授徒,著書立說,對後世的教育學方面有着很大的影響。
朝鮮當時有許多的大家以及流派,每個人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走着那條求真問道的學問之路。
可見書院的存在對于文化的傳播有着至關重要的影響。
第二,書院的存在對于禮儀方面的影響
朝鮮時期的書院由兩個部分組成,即祭享空間和講學空間,其中祭享空間的重要程度遠大于講學空間。
朝鮮的禮儀大多是沿襲中國,所以很複雜且繁瑣,在兩國書院的發展過程當中,中國将重心放在了講學上,朝鮮則不然。
朝鮮書院的祭享空間對于禮儀方面的細節等要求非常嚴格,這種重祭祀輕講學的舉措在當時引起過很大的争論。
但不可否認的是書院在禮儀方面的有着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時這也是教育史發展中重要的一步,是寶貴的經驗。
第三,書院的存在對于家庭教育方面的影響
當時的書院所講的内容大多是儒學,而宋代之後的儒學家法也是其主要的組成部分,所以在當時的學者看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比書院教育差。
家中的長幼尊卑以及各種家法,無一不在彰顯着當時對于家庭教育的重視,這在教育史上影響頗深。
結語
我們可以看出在韓國的書院文化發展與探索的過程當中,面臨過許多的分岔路口,這些選擇所帶來的後果雖然并不都是積極的,但它在韓國教育史上的意義還是非常重大的。
參考文獻《韓國的書脈與學院研究》,韓國國學資料院,2002
《東亞文明研究叢書》,台灣大學出版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