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森學校脫離清華附中
聯手探月學院
近日,北京市朝陽區清森學校的一封郵件引發了廣泛的波瀾和關注,作為北京第一家更名的“公參民”學校,清森學校再次迎來了新的變動。
時間回到今年的3月底,為了響應國家政策,清華附中國際學校在其官方公衆号發文宣布,學校正式更名為“北京市朝陽區清森學校”,除此之外,學校還将延續一切原有的辦學管理及内核,包括辦學管理主體、教育管理團隊、辦學理念的一緻與傳承。
讓許多人猝不及防的是,僅僅不到5個月之後,清森學校就在給家長的公開信中分享了近期又一次重大調整,在這封信息量巨大的郵件中,我們可以看到,最引人矚目的變動有兩點:一、學校已經在近期完成了與清華附中及其相關法律主體在各個層面的剝離;二、引進了新的領導核心團隊和教育資源。
在各個層面與清華附中剝離
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八部門發布了《關于規範公辦學校舉辦或者參與舉辦民辦義務教育學校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中強調:
公辦學校與其他社會組織、個人合作舉辦的民辦義務教育學校,符合“六獨立”要求的,可繼續舉辦民辦學校,但對使用公辦校名和校名簡稱進行清理後,公辦學校逐步退出。
公辦學校要增強品牌保護意識,規範使用學校名稱和簡稱,民辦義務教育學校不得利用公辦學校品牌開展宣傳或其他活動。
地方政府和公辦學校不得向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新增派具有事業編制的教職工。已經派出的,分階段、分步驟有序引導退出。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可設置過渡期,分類管理,穩妥推進。
正是基于《通知》中關于公辦學校從各個層面完全退出民辦學校的明确要求,清森學校進行了更名,并在近期完成了與清華附中及其相關法律主體在各個層面的剝離,其中包括:
① 解除與清華附屬實驗學校的合作協議;
② 清華附中合作學校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施平不再擔任學校理事長(法定代表人)及其校長職務,執行校長、中學部副校長不再在學校擔任任何職務;
③ 更改學校英文名稱為“Qingsen School”
④ 達成《通知》中涉及運營管理、教師隊伍、品牌宣傳等其他各個方面的要求
至此,這所有着7年辦學曆史的名校将與清華附中全面“割席”,不再以清華附中一體化合作學校的面目出現。
引進新的領導核心團隊和教育資源
實現獨立運營後,清森學校也重組了自己的管理團隊,引入了新的領導核心隊伍:
• 原北大附中副校長、北大附中實驗學校校長陳偉聰為清森學校校長,全面主持學校工作;
• 探月教育首席執行官王熙喬為清森學校助理校長,負責招生、教務、人事、财務、市場等工作,協助陳偉聰校長管理和落實學校的其他工作;
• 探月學院副院長楊博宇為清森學校中學部校長;
• 原美國喬治亞州一所雙語特許公立小學創校校長吳潔博士為小學部校長。
除此之外,學校還引入了北京地區知名的創新高中——探月學院作為戰略合作方,負責中學部的教育教學及運營管理,提升中學部的課程豐富度及合規性。
可以看出,無論是作為核心管理層還是戰略合作方,探月學院的的加入都是本次調整的重點部分。
探月學院成立于2018年,據其官網介紹是根植中國、面向未來的創新教育項目,緻力于“培養内心豐盈的個體,積極行動的公民”。學校緻力于實踐素養本位教育,提供不僅習得知識、更培養核心能力的課程體系;構建基于學習者自我探索、實現個性化發展的支持系統;共建溫暖而自由的社區生活。
清森學校在公開信中提及學校将在中學階段實現辦學提升多個方面,包括:
清森學校将完成Cognia和CIS的雙重認證;提升課程體系的廣度,增設超過20門選修課程;構建可在不同學科與場景遷移的、終身受益的核心素養的系統性發展與評價體系等。
反過來再看,不難發現這些需求與探月學院目前的教育實踐高度吻合,探月學院本身不僅是CIS成員校,也完成了Cognia認證,而除了豐富多彩的課程體系外,“場景化”“社會化”的學習以及素養本位教育和評價體系本身更是其核心内容和辦學特色。
以此看來,雙方合作并非是政策執行下的臨時起意,而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互相選擇,探月學院的加入,未必不能為如今的清森學校帶來新的發展契機。
各地民辦學校迎來變局
清森學校脫離清華附中這一系列變動,雖然落在一些家長眼中未免顯得措手不及,但我們将視角放大,從國内民辦教育的整體态勢來看,清森學校的“自立門戶”并不突兀。
自去年《關于規範民辦義務教育發展的意見》等政策發布以來,民辦教育就迎來了一場大的變局,一時間,老牌學校撤退、國際學校迎來更名潮、“公參民”學校整改、“民轉公”風潮洶湧……“去向何處”成為了擺在每一所民辦學校面前的問題。
除了清森中學之外,人大附中分校、北外附校、建華實驗學校、理工附中分校等4校将轉為區屬公辦學校,校名不變;
清華附屬實驗學校将轉為大學舉辦的公辦學校,民大附中實驗學校、北大附中實驗學校将分别轉入由大學舉辦的民大附中和北大附中這2所公辦校;
一零一實驗學校、人大附中北大附小聯合實驗學校和清華附中稻香湖學校将按民辦學校更名程序,陸續更名為“北京市海澱區啟慧未來學校”“北京市海澱區人北實驗學校”和“北京市海澱區稻香湖學校”;
7月19日,北大附屬實驗學校公衆号發布消息,按照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有關部門的要求,學校已于2022年6月28日起正式更名為“北京市豐台區新北賦學校”。
除了北京之外,深圳作為中國國際化的重要窗口,過去十年間,可以說是其國際化教育發展突飛猛進的十年,期間,深圳的國際化特色學校如雨後春筍般建設起了41所,諸如貝賽思、哈羅、萬科梅沙、荟同等如今我們耳熟而詳的學校不斷湧現,但從去年開始,深圳國際化學校接連出現問題。
8月3日,距離開學隻有一個月,深圳荟同學校的學生家長們收到了來自學校的郵件,郵件顯示,深圳荟同學校将更換校長,李茵校長下學期開始将不再擔任深圳荟同學校總校長。一次換帥,卻讓不少家長心裡升起不安,因為就在上個月,荟同華盛頓校區宣布将于今年9月關閉,曾經計劃在15個國家打造36個校區、曾有諸多國外教育大咖站台的荟同,未來發展前景不免讓人憂慮。
當然,對于深圳的民辦教育來說,荟同并不是最特殊的一個,在十字路口徘徊的國際化學校也遠不止它一所。
• 2021年12月,深圳哈羅禮德學校義務教育階段暫時停辦;同月,中美教育機構合辦的深圳太子灣實驗部宣布将在2022年7月結束運營;
• 2022年5月,深圳華朗學校國際高中緊急調整;
• 2022年6月,深圳查特豪斯書院結束運營。
随着停辦而來的,還有更多學校的更名:
• 深圳實驗承翰學校更名為深圳承翰學校;
• 深圳外國語學校龍崗國際部正式更名為深圳外國語灣區學校;
• 觀瀾湖國際學校正式更名為柏朗思觀瀾湖學校;
• 北大附中南山分校更名為深圳市為明學校;
• 深圳南山區道爾頓新華學校更名為深圳南山區道新學校;
• 深圳蛇口國際學校、深圳南山國際學校、深圳深美國際學校等純外籍校統一後綴,更名為深圳蛇口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深圳南山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和深圳深美外籍人員子女學校。
北京、深圳兩城之外,這場民辦教育的變動在全國各地也已帶起千層波浪。
• 近日,山東省高密市教育和體育局發布公告:恒濤實驗小學、康成小學、銀鷹育才學校3所學校轉為公辦學校;
• 山西臨汾11所民辦學校暫停招生,8所民辦學校停辦,另有多所民辦學校縮軌;
• 山西太原11所公參民初中轉公,3所公參民初中保留民辦學校性質;
• 江西南昌今年秋季将有5所市管民辦學校暫停或停止義務教育階段招生;
杭州七個區共20所“公參民”學校轉為公辦學校。
艱難的重新定位之路
2021年是各種民辦教育政策密集出台的一年,多套政策形成組合拳,充分展現國家重塑教育生态、促進教育公平的決心,民辦教育“繁榮發展”的時代光景不再。而随着政策與執行的持續落地,絕大多數民辦學校進入了緊迫艱難、進退兩難的轉折時期。
當下,湖南、江蘇、四川、河南、北京等多地均出台了民辦義務教育在校生占比控制在5%以内的政策限令,個别地方提出将民辦義務教育的在校生比例“省域控制在5%、縣域控制在15%”。
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各級各類民辦學校18.35萬所,在校學生達5378萬人,而民辦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數約占十分之一,民辦高中階段在校生占比超過八分之一,而據國際學校在線統計,廣東、河南、浙江、上海、河北等省的民辦義務教育在校生比例均超過了14%,廣東甚至達到了22%。
可以想見,實現相關政策提出的壓減比例,無論是政府還是學校,都要面對巨大的壓力,而這也意味着民辦學校的生存空間被進一步壓縮;同時多地強調确保2022年完成“公參民”學校治理等各項民辦中小學治理任務,加劇了政策落地的緊迫感,敦促學校在即将到來的轉向中做出決策,對學校的未來做出重新定位。
實際上,教育部等八部門發布的《關于規範公辦學校舉辦或者參與舉辦民辦義務教育學校的通知》中有明确說明,各地要在2021年8月底前完成專項摸底排查,力争用兩年左右時間,理順機制體制,實現平穩過渡,以此來看,民辦學校面對的這道選擇題,答題時間已經過了一半,比較現實的一個時間節點是2023年的年底,屆時,除了合規的獨立辦學民辦學校之外,“公參民”學校就要面臨三種選擇:轉公辦、與原公辦完全“脫鈎”或終止辦學,而随着政策的密集落地,公參民學校注定會成為曆史。
對于需要面對重要轉型的民辦學校來說,無論是轉為公辦學校,還是與原公辦完全脫鈎,跳出來獨立辦學,兩種路徑都面對着不同的困難和重新定位的問題。
轉公的學校,問題是擺在眼前的,現有的師資如何分流、教學特色如何傳承;轉為公辦後,該如何進行“就近入學”的劃定;劃定的地區如何體現公平性等,同時,更多的還是需要相應的公辦财政支持,政府是否有實力來承接仍存在未知因素。
而對跳出來“自立門戶”的學校來說,如同清森學校,挑戰也很明顯:在失去了公辦學校的品牌支撐和資源支持後,學校辦學的定位和競争力在哪裡?
實際上,我們要看到,在教育改革大背景的當下,一批支持素質教育、培養核心素養的政策出台,顯示出國家推動教育提質增效、提升教育現代化水平的決心。與此同時,民辦教育規模受到限制,縮小的市場容量加劇了民辦學校的競争,走差異化辦學、特色化辦學之路,成為民辦學校求存圖強的關鍵一步。
西郊利物浦大學附屬中學校長沈中認為,學校有沒有獨特的東西,能否做到不可複制、不可代替,才是吸引家長和學生的關鍵。要堅定實施多樣性、特色化、差異性辦學,真正形成教育當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滿足社會對優質個性化教育的美好追求,才是民辦學校的立身之本。
也許,正如清森學校、探月學院的合并案例,準确把握國家政策的價值取向,實現學校由過去依賴公有品牌和公共資源的外延式擴張向未來依靠提升質量、打造特色的内涵式發展的根本性轉變,是當下民辦學校在變局之中能夠看到的可靠路标之一。
資料來源:
1.《剝離清華附中,更名重組,北京“清森學校 探月學院”宣布聯手》©頂思
2.《荟同學校風波不斷,深圳換校長,美國關總校》©頂思
3.《北京一公立校國際項目停辦;北大附屬實驗學校更名;太原11所公參民初中轉公;衡水中學換“掌門”》©頂思
4.《“公參民”學校轉公潮變局中的思考與應對》©頂思
5.《突發!清森學校徹底與清華附中剝離,引入探月學院為戰略合作方!》©國際學校在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