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葉永烈科普作品研讨會現場 來源/周昭德 攝(下同)
這個“碼字匠”不簡單!昨天,中國科普研究所、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等承辦的“加強作品評論 繁榮原創科普——葉永烈科普作品研讨會”,一不留神成了葉永烈先生的“粉絲見面會”。不少科普名家、科普達人紛紛向葉先生索要簽名,合影留念。自稱“一輩子的碼字匠”的葉永烈,用大量的科普作品,影響了國内一代又一代熱愛科學的人們。然而,與會者們也清醒地意識到,與當前科普創作事業受到的普遍關注及人們對科學知識的迫切需求相比,我國科普創作隊伍的數量和質量還遠遠不夠。
“有雙烏黑發亮的大眼睛,兩隻大耳朵,長着逗人喜愛的小圓臉。”這個在1978年問世的“小靈通”,成為了無數人科幻世界的啟蒙。昨天的研讨會上,葉永烈從一張小學一年級語文不及格的成績單說起,與衆人分享了他從一塊“豆腐幹”到28塊“磚頭”的成長故事。1951年,他平生第一次收到《浙南日報》的來信,報紙發表了他的70字小詩,“豆腐幹”一塊,就此激發了他對文學創作的興趣。在北大求學期間,20歲的葉永烈機緣巧合地成為《十萬個為什麼》的主創者之一。緊接着,《小靈通漫遊未來》也成為科普讀物中脍炙人口的佳作。距今出版一周年的《葉永烈科普全集》28卷,則是他文學創作最完整的一次彙集,28塊“磚頭”,囊括科幻小說、科學童話、科學小品、科普讀物、科學家傳記、科普創作理論等六大類内容。
圖說:《小靈通漫遊未來》封面翻拍
葉永烈的名字與作品,如今早已家喻戶曉。多年來他始終筆耕不辍,作品字數目前已有約3500萬字,寫作特點“快、多、新”。他對科普創作更有着深刻、獨到的見解:“在我看來,絕大多數科普作家出身于理工科,不少人是碩士、博士,就其科學素養而言是足夠的,關鍵是加強文學修養。”葉永烈說:“科普創作中,能寫一手富有文采、講究起承轉合的科學小品,是最重要的基本功。”他還打了一個有意思的比方,科普工作者要具有簡單明白地講述複雜現象和奧妙事物的才能,要像“變電站”一樣,把科學家輸出的,轉變為公衆能接收的。
圖說:“一輩子的碼字匠”葉永烈
葉永烈曾形容自己為“一輩子的碼字匠”。對于其作品與創作精神,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名譽理事長卞毓麟評價道,一輩子隻做個“碼字匠”,有三個必不可少的原因:一是一輩子勤奮勞作,作品量本身足以說明問題;二是一輩子勤于思考,正如葉先生書齋的名号“沉思齋”一樣;三是一輩子錘煉的表達能力,沒有過硬的語言文字功底,根本不可能寫得又快又好,“葉先生科普寫作的激情、态度、功力、技巧值得代代相傳。”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吳岩,與葉永烈有着奇妙的緣分。1978年,正讀初二的他曾在《光明日報》發表關于葉永烈科普作品的評論,從讀者的視角,稱贊其創作的别具一格。 他在昨天的研讨會上指出,葉先生的作品具有思想的深度與廣度,可以與時代契合,甚至說是超越時代;作品内容通過想象力的張揚,有力地挑戰了應試教育,豐富孩子們的精神世界,并推動中國科幻、科普作品走向全世界。
還有不少科普工作者提議,如今應開展更多科普創作類比賽,以便發現新人,壯大科普創作後輩隊伍。同時,他們也期待今後能有更多科普創作者如葉永烈一樣讓更多人愛上科學,走上與科學相關的人生道路。
新民晚報實習生 馮琪 記者 董純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