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方言詞“cī lā”考
(趙蘆邨)
天津方言中有“cī lā(lā或讀輕聲或弱化讀le)”一詞(靜海方言也有),意思是“風幹、晾幹”。劉思訓老師《哏兒都說哏兒話》将此詞寫作“呲拉”,譚汝為老師《天津方言詞典》将此詞寫作“刺拉”。此外,這個詞在天津方言中也說成“cī leng”(靜海方言也有,據《漢語方言大詞典》“刺楞”條,一些地方的中原官話也有這種說法), 《哏兒都說哏兒話》《天津方言詞典》兩書中沒有提到。
筆者認為,在确定這個詞的寫法之前,應先确定這個方言詞的語源,若是漢語固有詞,用字的正俗有一個标準,若是由其他語言輸入漢語的外來詞,用字則要按照不同的标準。
經查筆者手頭的古今字書,漢語中并沒有讀作“cī lā”的表示“風幹、晾幹”的詞。所以這個詞應該是音譯的外來詞。考慮到這個詞是晚近才出現的,是不是源自清代滿語的外來詞呢(京津兩地方言不少詞源于滿語音譯)?檢胡增益《滿漢大辭典》,滿語有uchalambi(uchalaha)一詞,義為“風幹”。其中,uchalambi的主要部分“chalam”發音接近“擦楞”, uchalaha的主要部分“chala”發音接近“擦啦”。 所以筆者認為天津方言中的“cī leng”“cī lā”兩詞就是由滿語uchalambi(uchalaha)一詞的主要部分音節音譯的外來詞,并因為首字韻母的變換最終定型為“cī leng”“cī lā”兩種說法。
[上圖内容節選自胡增益《新滿漢大詞典》]
那天津話的“cī lā”和“cī leng”怎麼寫比較好呢?因為是音譯外來詞,所以比較好的方式是音譯兼意譯。音“cī”的字沒有直接和“風幹、晾幹”的詞義相關的字,考慮“風幹”就是通過風更“快”地使水分蒸發“走”,筆者偏向“趀[cī]”字,因為該字有“走”旁并且其字義“匆忙倉促”與“快速”是可以相關聯的。音“lā”的字也沒有直接和“風幹、晾幹”的詞義相關的字,考慮“風幹”有風字,筆者偏向“喇[lā]”字,因為該字古時常用來形容風聲(例如湯顯祖《牡丹亭》中的“風喇喇,陣旗飄”)。而“leng”音字與“風幹、晾幹”義直接相關或間接相關的字都沒有,筆者偏向采用拟聲詞常用的讀輕聲的“楞”字(如叮楞咣啷)。
綜上,天津話等方言的“cī lā”和“cī leng”筆者建議分别統一寫作“趀[cī]喇[lā]”和“趀[cī]楞[leng]”。
另外北京官話、一些地方的膠遼官話及一些地方的中原官話有“cī lou”一詞(據《漢語方言大詞典》“呲喽”條),與天津話的“趀喇”同義,顯然也是音譯自滿語uchalambi(uchalaha)的外來詞,建議統一寫作“趀露[lou]”(“露”讀lòu的輕聲,因老輩子風幹通常是在露天裡的,故取此字)。而按音譯兼意譯的角度,“呲拉”、“刺拉”、“呲喽”、“刺楞”等譯法均不夠理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