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日就是農曆的七月十五,也是民間傳統的“中元節”,那麼中元節都有哪些習俗呢?老人說:中元節要“吃3食做3事”,分别指的是什麼?
中元節到底是什麼樣的節日?
有詩雲:“道場普渡安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詩中所描述的就是中元節的場景。中元節是道家的說法,《元氣論》中說:“混沌分後,有天地水三元之氣,生成人倫,長養萬物”。
而“天地水”三氣就是三元,其中正月十五為“天元”,也就是上元節。七月十五為“地元”,也就是中元節。十月十五為“水元”,也就是“下元節”。這三元節都是道家的說法,佛家則将七月十五稱之為“盂蘭盆節”。
因為七為複生之數,所以七月也就是祭祖的月份,而祭祖的日子原本是七月的“二七”之日,也就是七月十四,被稱為“七月半”。時間一長,三個節日就混為了一個節日,被統稱為“中元節”,其實都是祭祖的節日。
但是七月十四的祭祖與中元節不同,在古人的思想中,我們的祖先也像土地爺一樣,會保護人們。隻不過土地爺保護一方百姓,而祖先隻庇佑子孫,也隻接受子孫的祭拜,于是就有了“女婿不上墳”的說法,就是因為女婿是外姓人。
那麼七月半也就是地門開放之時,有家的祖先就會回家接受子孫的祭拜,而無家可歸的就隻能四處亂竄了。這些“人”得不到祭拜,就會四處搗亂,于是就有了中元節和盂蘭盆節,所以中元節的祭拜被稱為“普渡”,而盂蘭盆節的則被稱為“施舍”。
在《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庵觀寺設盂蘭會,傳為目蓮僧救母日也。街巷搭高台,看演經文,施放“焰口”,以濟孤魂。錦紙劄糊法船,長至七八十尺者,臨池焚化。點燃可謂以慈船普渡。都中小兒亦于是夕執長柄荷葉,燃燭于内,青光熒熒,如磷火然”。
所以中元節這一天祭拜的對象就是那些無家可歸的先人,比如中元節放河燈,就是給這些“人”照亮黑暗的道路。《熙朝樂事》中說:“僧家建盂蘭盆會,放燈于西湖及塔上湖中,謂之照冥”。放河燈的習俗也被稱為“河燈渡孤”,因此中元節的祭祖最注重一個“渡”字。
每到中元節這一天,人們就會在門前焚香祈求稻谷豐收,俗稱“布田”。人們還會将食物撒進田地,并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說是可以避免冰雹,是一種祈求豐收的習俗。
中元節為地官赦罪之日,因此也是祭拜土地的節日,有些地方還要祭拜竈王爺。因此中元節這一天要“做三事”,分别為:燒包,放河燈,祭土地。
中元節要“吃3食”,分别指啥?一、吃面羊
相傳沉香救母之後,對舅舅二郎神恨之入骨,後來二郎神為了緩和這種矛盾,就在每年的七月十五這一天,送給沉香一對活羊,取其“楊”姓的諧音,以重結兩家之好。後來每到中元節這一天,就有了舅舅給外甥送活羊的習俗。
因為“羊”代表着吉祥,“羊”通“祥”,所以《說文解字》中說:“羊,祥也”。由于中元節是祭拜那些無家可歸的先人,對于小孩來說,就容易受傷。因此舅舅送羊,以保護外甥周全,是一種表達吉祥的意思,也是希望孩子如羊一樣潔白柔順。
然而并不是每家都有活羊,于是人們就想出了送“面羊”的習俗,也就是用面捏成羊的形狀,送給外甥,說是吃過面羊之後,孩子就會健康成長,不會被七月半的祖先所侵擾了。有些地方在六月六送面羊,就是這種習俗的延續,當小孩到了十五歲,就叫“圓十五”。
二、吃鴨子
由于七月半是祖先活躍之時,而祖先就是從水中出來的,于是人們在七月祭祖之後,就會用鴨子來祭拜,寓意着讓鴨子作為祖先的交通工具,去接祖先回來。因為“鴨”與“壓”諧音,吃鴨子也要壓住陰氣的意思,所以就有了七月半吃鴨子的習俗。
俗話說:“七月半鴨,八月半芋”,“七月吃隻鴨,萬事不懼怕”,當然農曆的七月也是鴨子最肥美的時候,鴨肉性涼,有生津止渴防秋燥等作用,所以七月半正是吃鴨子的時候。
三、吃扁食
扁食與餃子大緻相同,也是用面皮包肉餡,下鍋後煮熟後食用,食用時一般帶湯。《燕京歲時記》雲:“夫馄饨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如今人們都統稱為“餃子”,每逢重要的節日之時,北方人大多都會吃餃子。
由于以前人生活水平比較低,而餃子有肉,有菜也有面,算是最有營養的食物之一。俗話說:“好吃不過餃子”,人們在中元節這一天吃餃子,其用意就是增強自身的力量。比如除夕吃餃子,也是為了增強力量,可以除掉“夕”。
古人認為,夕乃“鬼”也,是一年的晦氣所以孕育而成的,在臘月晦日新舊之年交替之時,就會跑出來搗亂,人們吃過餃子之後,就可以增添力量,然後齊鳴鞭炮來除掉“夕”。所以中元節吃餃子,也有放鞭炮的習俗,就是用來驅趕四處亂竄之“人”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