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覺得遊泳難,放棄遊泳,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遊泳,你隻好說我不會。
小時候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隻好說我不會。
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的風景。
兒時的興趣,多少人能夠堅持至今
其實每個人都會在年少階段,憧憬獲取一技之長,甚至為此付諸努力。
可最後,因為沒人“逼迫”,新鮮感的褪去,滋生出懶惰的情緒。衍生出千千萬萬個理由,選擇放棄。
在一檔綜藝中,欣賞着小提琴家呂思清的表演,一旁的王迅,滿眼都是羨慕與崇敬。
聽着耳邊的美妙旋律,回想起自己曾經的輕言放棄,王迅的懊悔之情不言而喻。
王迅說,他原本對小提琴特别喜歡,隻是後來莫名其妙的就不想繼續下去。
而為了滿足他的心願,當時工資隻有10幾塊的媽媽,加班兩個月才買到了他的第一把小提琴。
為了眼下的片刻清閑,很多人都會選擇放棄曾經的美好願景。在這種拿起、放下的無效循環中,将自己大好的時光揮霍用盡。
小時候輕松愉快,長大後往往後悔
童年過得沒一點壓力,長大了卻未必對當初的輕松無怨無悔。一位網友的經曆,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
高中時,孩子不愛學英語,媽媽苦勸卻無濟于事。爸爸認為孩子大了,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用再去強迫他。
可當大學畢業之後,孩子卻發現最喜歡的工作都需要英語,後悔之餘質問媽媽:“當時為什麼不逼我學呢?”
很多人,或許都曾在放棄努力後,後悔當初沒人逼自己一把。正如《家有兒女》中的劉星和小雨這樣 …
在這集中,劉星和小雨一起抱怨:“如果從小培養我,我也會彈鋼琴,或者拉小提琴,或者吹小号 … ”
一直以尊重孩子想法為傲的劉梅對此非常委屈,“小時候給你報這班那班,想讓你學,你自己不學啊!”
可劉梅沒想到自己的尊重,卻換來劉星的反駁,“我不願意學,您就不讓我學啦?那時候我還小,我還不懂事。”
聽到這裡,劉梅啞口無言。而這正是很多中國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真實寫照。
為了讓孩子能夠度過自己年輕時候沒有享受到的完美童年,很多家長通常選擇尊重孩子的意願,甚至溺愛。
可這樣輕松自在的生活,卻在未來,換來孩子遇到阻礙時的無情抱怨。
用督促的态度,澆灌成功的未來
知名演講家Leil Lowndes曾說,“用督促的态度教育孩子,來使他們改變,看似強硬又不通情達理。”
“可這樣卻能夠幫助孩子減輕個性上的怯懦 ,最有可能培養出自信的孩子。”
這一教育觀點,在去年由真實故事改編的《摔跤吧,爸爸》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證。
片中的父親形象,嚴苛、執拗、無情,在年幼的女兒看來,他是那麼的可怕。
為了延續自己的夢想,不惜犧牲女兒的美好童年,強迫她們每日沉浸在無休止的訓練與對抗之中。
而不受世人理解的父親,在背後所默默付出的,隻有站在上帝視角的觀者,才能感受得到。
為了讓女兒在高強度訓練過後,補充營養。不懂料理的“糙漢子”,照着食譜親自烹饪雞肉;
因為小村裡的訓練場不允許女性進入,父親親手在自家農田裡,開辟出一塊訓練場地,找人陪女兒練習;
在Geeta受到學校教練不公平待遇的時候,父親長途跋涉來到學校附近,租着簡陋的房子,照顧女兒的日常生活起居。
父親的付出,最終獲得了回報。曾經叛逆,甚至躲避他的女兒Geeta,成功在大賽上斬獲冠軍的殊榮。
隻不過,與冠軍和圓夢相比,父親最為欣慰的,其實是通過數十年的努力,獲取了女兒的幸福未來。
在當時的印度社會中,女人隻是一個偉岸男子背後的附屬品。她們的一生中,不得不與掃帚、爐竈相依為命。
14歲就要匆匆嫁給尚未謀面的男子,燒火做飯、生子養育,不曾擁有自己真正的人生。
如果沒有當初父親的“逼迫”,沒有父親的白晝相伴,片中這對可愛少女的人生,也會在這種程序化的現實中,碌碌終生。
快樂教育并不僅僅是讓孩子簡單的玩玩鬧鬧,而是讓孩子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通過努力拼搏,獲得成就所産生的快樂。
很多家長錯誤的認為隻有放任,才是尊重孩子意願的唯一方式。其實,在孩子形成自控能力之前,家長應該鼓勵孩子發現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做出正确的引導,并幫助孩子堅持下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