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遊是南宋時期最傑出的詩人,他出自江西詩派而又不局限于江西詩派,他的詩歌以其高度的愛國思想和獨具一格的“放翁體”,在文學史上享有崇高的聲譽。
陸遊(1125—1210),字務觀,晚号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他生長在一個富有學術和文學氛圍的仕宦之家,曾祖陸?、祖父陸佃、父親陸宰,在經學或文學方面,都有很深造詣。
陸遊降世時,正值金軍滅遼後南下攻宋的動亂時期。他的父親做到淮南計度轉運副使,在卸任回京的途中,陸遊出生于淮水之濱。尚在襁褓之中,他便随着家人流寓荥陽。次年,金兵攻陷北宋國都汴京。陸遊的父母帶着他自中原“渡河、沿汴、涉淮、絕江,間關兵間”,歸山陰(《諸暨縣主簿廳記》)。金兵過長江後,又逃到東陽(今浙江東陽),直到他九歲時才重返山陰,他的童年是在“兒時萬死避胡兵”的颠沛流離中度過的。
陸遊的父親陸宰,是一個具有愛國思想的人,他所結交的多是一些愛國志士。父輩交往中的言談對陸遊思想有着深刻的影響,陸遊在他晚年所寫的《跋傅給事帖》裡回憶當時的情況說:“紹興初,某甫成童,親見當時士大夫相與言及國事,或裂眦嚼齒,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殺身翊戴王室,雖醜裔方張,視之蔑如也”,在他的幼年時期,就已經萌生了憂國憂民的思想,“少小遇喪亂,妄意憂元元”(《感興》),青年時代便立下報國的壯志。
陸遊以蔭補登仕郎,紹興二十二年(1152),陸遊被薦參加鎖廳試,即在職考試,第二年,他參加禮部考試。當時秦桧因孫子秦埙被降低名次發怒,加以陸遊又“喜論恢複”,“語觸秦桧”,因此陸遊竟遭黜免。從此陸遊返歸鄉裡,一面緻力于詩歌的寫作,一面研讀兵書,學習劍法。秦桧死後五年,紹興二十八年(1158),陸遊才去福建甯德縣任主簿,後改授敕令所删定官,紹興三十一年(1161)被罷歸鄉裡。這時,曾幾也住在會稽。陸遊十八歲就從曾幾學詩,這時來往更密切,他說,“無三日不進見,見必聞憂國之言。”(《跋曾文清公奏議稿》)孝宗即位,朝廷中主戰的老将張浚被起用,準備北伐。陸遊遷樞密院編修官兼編類聖政所檢讨官。據《宋史》本傳記載,這一年“史浩、黃祖舜薦遊善詞章,谙典故”,被孝宗召見,皇帝稱贊“遊力學有聞,言論剀切”,遂賜進士出身。這時陸遊乘機提出了許多有關軍政方面的建議,我們從他所寫的《論選用西北士大夫?子》和《代乞分兵取山東?子》兩個奏折裡可以看出他的政治軍事見解。陸遊積極支持張浚北伐。此後,由于陸遊議論孝宗皇帝寵信的龍大淵、曾觌“招權植黨,熒惑聖聽”,激怒了孝宗,遂被放出為建康通判。乾道二年(1166),陸遊又被以“交結台谏,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被免除了隆興通判的職務,返歸山陰。
乾道五年,宣布陸遊為夔州(治所在今四川奉節縣)通判。次年五月,他自山陰啟程,溯江而上,沿路遊覽山水,憑吊了李白、白居易、蘇轼、屈原、杜甫等大詩人的遺迹,“道路半年行不到,江山萬裡看無窮”(《水亭有懷》)。到夔州以後不久,他被任命為四川宣撫使司幹辦公事兼檢法官。四川宣撫使王炎,是以副丞相名義任此職,積極準備收複失地,大軍進駐南鄭(今陝西漢中市)。陸遊從夔州到南鄭,終于走上了當時的軍事前線。從此他不斷來往于前線和南鄭中間,有時射獵深山,有時戍守要塞,親身感受了這裡的愛國民衆迫切希望抗擊敵人的熱情,考察了南鄭一帶地理形勢,并為王炎出謀獻策,提出了經由周至縣西南駱谷直取長安的路線。這時期從軍的豪邁生活,報國的戰鬥熱情,必勝的堅定信念,對他以後的詩歌創作産生了深刻的影響。他自己也認為南鄭的生活使他獲得了“詩家三昧”。後來為了紀念這段有意義的生活,他把自己的詩集題名《劍南詩稿》。但是由于南宋統治者的怯懦,根本無心北伐,他雖在前線,卻不能出兵殺敵。王炎被調離川陝後,陸遊也被調回成都,任成都府路安撫使司參議官。他懷着壯志難酬的悲憤心情,吟誦着“衣上征塵雜酒痕,遠遊無處不消魂,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劍門道中遇微雨》)的詩句,問自己是否算一個詩人,抒發了他報國志願不得實現的憂憤。
陸遊調回成都以後,相繼在蜀州(治今四川崇慶)、嘉州(治今四川樂山)、榮州(治今四川榮縣)等地供職。嘉州是唐代邊塞詩人岑參作過刺史的地方。陸遊這時寫下不少回憶邊防前線生活的詩歌。他在《觀大散關圖有感》一詩裡說:“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二十抱此志,五十猶癯儒。”“偏師縛可汗,傾都觀受俘。上壽大安宮,複如正觀初。
丈夫畢此願,死與蝼蟻殊!”詩人認為如果能夠完成殺敵報國的志願,即使死了也是有意義的。同時寫的《金錯刀行》“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更進一步表達他複國的決心。這時期調遣頻繁,陸遊頗不如意。淳熙二年(1175),詩人範成大來成都,節制四川軍事,以陸遊為參議官。他們二人本來有文字之交,這時更是往來頻繁,詩酒交歡,又因陸遊不拘禮法,言官說他“燕飲頹放”,他幹脆自号為“放翁”。
淳熙五年(1178),由于他的作品“寄意恢複,書肆流傳”(《四朝聞見錄》),受到朝廷注意,被召回臨安,先後擔任提舉福建常平茶鹽公事,江南西路常平茶鹽公事。淳熙十三年(1186),權知嚴州。淳熙十五年(1188)除軍器少監。次年,光宗立,除朝議大夫禮部郎中。他針對當時弊政提出的建議,非但沒有被接受,反而被罷斥,退居山陰。
從光宗紹熙元年(1190)開始,到他去世的二十年間,除去約一年的時間到臨安主修孝宗、光宗實錄以外,他的晚年生活基本上都是在山陰三山村度過的。這時期,他的生活清苦平靜,如《貧甚戲作絕句》其八:“?米歸遲午未炊,家人竊闵乃翁饑。不如弄筆東窗下,正和淵明乞食詩。”陸遊也寫有和陶詩,注意學習陶淵明,如《自勉》詩中說“學詩當學陶”。詩風也趨平淡。詩中不時流露出消沉的心境,但愛國熱情并未消退,如“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老馬行》)。直到臨終之際,還寫了着名的《示兒》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