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遜畫像
【人物簡介】張士遜(964—1049),字順之,陰城(今湖北老河口)人。宋太宗淳化進士,調鄖縣(今屬湖北)主簿,遷射洪(今屬四川)令,後改襄陽(今湖北襄陽)令。曆江南、廣東、河北轉運使、禮部尚書、刑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康定元年(1040),拜太傅,封鄧國公(今河南鄧縣一帶)。皇祐元年(1049),卒,年八十六,谥文懿。
張士遜曆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四任皇帝,三次拜為宰相,與範仲淹、寇準、楊憶、王旦、曹利用、蘇轍、陳堯佐、胡宿等著名文人、政壇人物,都有很深的交往。著有《應制》、《春坊》等文集10種行世。
少時孤貧
張士遜父母早逝。《宋史·張士遜傳》記載:“士遜生七日,喪母,其姑始育養之。”宋·吳處厚《青箱雜記》雲:“生百日,始能啼。襁褓中,喪其父母。”,他由姑母撫育成人,後來“姑亡,為行服,徒跣(光着腳)扶柩以葬”,他的至純至孝感動了周圍的人。
張士遜少時,曾在武當山遊學。宋·江休複著《江鄰幾雜志》記載:張士遜少時遊學武當山,當時武當山一帶有殺人祭祀的陋習。村舍主人見他無人照管,便準備把他殺了祭祀鬼神;殺前巫者占蔔,發星宿覆遮士遜身上,得知他有神靈照應。吓得魂不附體,倉皇而逃,張士遜躲過了這次劫難。《青箱雜記》雲:有道士見(士遜)而異之,曰:子有道氣,可随我學仙。公不欲,道士亦弗強,曰:不然,亦位極人臣。意思是說,武當山一道士見到張士遜後,認為他與衆不同。對他說,我看你與道有緣,可以跟着我學仙;士遜另有志向,謝絕了;道士并不勉強,預言說,即便士遜不學道,将來也會有很高的地位,也就是說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後來,張士遜師從河南嵩陽書院張恕習經;再後,在酂城(今湖北老河口)讀書。
三度為相
張士遜在北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中進士,任鄖縣(今屬湖北)主簿(文書),十年後調任射洪(今屬四川)縣令。期間,因體恤民情,勤于政事,頗有政績,在調任梓州府治郪縣(今四川三台)任職時,因射洪百姓挽留未果。50歲後改任襄陽縣令(未到任),又出任邵武(今屬福建)縣令。後獲顯宦楊億(官至工部侍郎)賞識,薦為監察禦史;不久遷廣南路轉運使,繼而又遷河北轉運使。天禧二年(1018年),宋真宗第六子趙益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祯,張士遜任太子詹事(官名,掌管太子宮中事務),任右谏議大夫;沒多久,又升左同知審官院事。天禧五年(1020),自樞密直學士升任樞密副使、尚書左丞、禮部尚書等職。天聖六年(1028),升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丞相)、集賢殿大學士。
天聖七年(1029),因袒護曹利用(曹利用之侄曹汭犯罪被牽連),遭劉太後罷相,遷刑部尚書,出知江甯府(今江蘇南京),後領定國軍節度使、知許州(今河南許昌)。因為和曹利用關系好,因而招緻以劉太後為首及朝中大臣的批評,第一次罷相。
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劉太後病故,宋仁宗親政,張士遜進為中書侍郎兼兵部尚書。第二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升門下侍郎、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
同年十月,張士遜約大臣們一同到樞密使楊崇勳家吃飯,但臨近中午不至朝,因失禮遭禦史彈劾再次罷相。出任山南東道節度使、知許州(今河南許昌)。
景祐五年(1034),複以門下侍郎、兵部尚書入朝為相,封郢國公。
寶元三年(1040)上書請退,獲準并封為鄧國公(今河南鄧州一帶)。仁宗書寫飛白“千歲”二字以贈,張士遜因建“千歲堂”。十年後(1049)逝世,仁宗親臨哀悼,贈太師、中書令,并篆其墓碑曰“舊德之碑”。谥文懿。
後嗣有為
張士遜育有四子四女。其中兒子張友直、張友正,較有成就。
張友直,字益之,賜進士。宋仁宗慶曆初年,出任襄州(今湖北襄陽)知州。遇張海、黨君子等領導的農民起義軍進攻襄陽,他率軍抵抗,被擊敗,乃罷官。不久,奉召還朝,任刑部員外郎,兼集賢殿修撰。後出任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紹興)知州。收集整理其父張士遜記帝東宮舊事,編為《資善錄》獻仁宗,獲仁宗嘉許。著有《張友直文集》十卷。
張友正,字義祖。為北宋著名書法家。精書法,草書尤工,宋神宗評其草書為“本朝第一”。米芾評為“如宮女插花,媚嬌對鑒,端正自然,别有一種韻緻”。著有《張友正文集》一卷。
張士遜五世孫張嵲(1096-1148),字巨山。宣和三年上舍中第,紹興九年除司勳員外郎,累遷敷文閣待制,知衢州;終於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張嵲是理學家朱熹的啟蒙老師,著有《紫微集》(三十六卷)等。
【鍊接】
《宋史·張士遜傳》
張士遜,字順之。祖裕,嘗主陰城鹽院,因家陰城。士遜生百日始啼。淳化中,舉進士,調鄖鄉主簿,遷射洪令。轉運使檄移士遜治郪,民遮馬首不得去,因聽還射洪。安撫使至梓州,問屬吏能否,知州張雍曰:“射洪令,第一也。”改襄陽令,為秘書省著作佐郎、知邵武縣,以寬厚得民。前治射洪,以旱,禱雨白崖山陸使君祠,尋大雨,士遜立廷中,須雨足乃去。至是,邵武旱,禱歐陽太守廟,廟去城過一舍,士遜徹蓋,雨沾足始歸。改秘書丞、監折中倉,曆禦史台推直官。
翰林學士楊億薦為監察禦史。貢舉初用糊名法,士遜為諸科巡鋪官,以進士有姻黨,士遜請避去,真宗記名于禦屏,自是有親嫌者皆移試,著為令。中書拟人充江南轉運使,再拟辄見卻,帝獨用士遜。再遷侍禦史,徙廣東,又徙河北。河侵棣州,诏徙州陽信,議者患糧多,不可遷。士遜視瀕河數州方艱食,即計餘以貸貧者,期來歲輸陽信,公私利之。
仁宗出閣,帝選僚佐,謂宰臣曰:“翊善、記室,府屬也,王皆受拜。今王尚少,宜以士遜為友,令王答拜。”于是以戶部郎中直昭文館,為壽春郡王友,改升王府谘議參軍,遷右谏議大夫兼太子右庶子,改左庶子。士遜言:“詣資善堂,升階列拜,而皇太子猶跪受,宜诏皇太子坐受之。”帝不許。诏士遜等遇太子侍駕出入許陪從。判史館,知審刑院,以太子賓客、樞密直學士判集賢院。既而二府大臣皆領東宮官,遂換太子詹事,擢樞密副使,遷給事中兼詹事,累遷尚書左丞,遂拜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
曹汭獄事起,宦者羅崇勳、江德明方用事,因谮利用。帝疑之,問執政,衆顧望未有對者。士遜徐曰:“此獨不肖子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狀。”太後怒,将罷士遜。帝以其東宮舊臣,加刑部尚書、知江甯府,解通犀帶賜之。後領定國軍節度使、知許州。
明道初,複入相,進中書侍郎兼兵部尚書。明年,進門下侍郎、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是歲旱蝗,士遜請如漢故事冊免,不許。及帝自損尊号,士遜又請降官一等,以答天變,帝慰勉之。群臣上章懿谥冊,退而入慰,士遜與同列過楊崇勳園飲,日中不至。禦史中丞範諷劾士遜,以尚書左仆射判河南府,崇勳亦以使相判許州。翌日入謝,班崇勳下。帝問其故,士遜曰:“崇勳為使相,臣官仆射,位當下。”遂為山南東道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許州,以崇勳知陳州。時士遜罷已累日,制猶用宰相銜,有司但奉行制書,不複追改。徙河南府。
寶元初,複以門下侍郎、兵部尚書入相,封郢國公。士遜與輔臣奏事,帝從容曰:“朕昨放宮人,不獨闵幽閉,亦省浮費也。近複有獻孿女者,朕卻而弗受。”士遜曰:“此盛德事也。”帝徐曰:“近言者至有毀大臣、揭君過者。”士遜曰:“陛下審察邪正,則憸讦之人,宜自戒懼矣。”馮士元獄既具,帝以決獄問士遜。士遜曰:“台獄阿徇,非出自宸斷,何以惬中外之論邪。”帝曰:“君子小人各有黨乎?”士遜曰:“有之,第公私不同爾。”帝曰:“法令必行,邪正有别,則朝綱舉矣。”
康定初,士遜言禁兵久戍邊,其家在京師,有不能自存者。帝命内侍條指揮使以下為差等,出内藏缗錢十萬賜之。士遜又請遣使安撫陝西,帝命遣知制诰韓琦以行。于是诏樞密院,自今邊事,并與士遜等參議。及簡辇官為禁軍,辇官攜妻子遮宰相、樞密院喧訴,士遜方朝,馬驚堕地。時朝廷多事,士遜亡所建明,谏官韓琦論曰:“政事府豈養病之地邪。”士遜不自安,累上章請老,乃拜太傅,封鄧國公緻仕。诏朔望朝見及大朝會,綴中書門下班,與一子五品服。士遜辭朝朔望。間遣中使勞問,禦書飛白“千歲”字賜之,士遜因建千歲堂。嘗請買城南官園,帝以賜士遜。宰相得謝,蓋自士遜始。就第凡十年,卒,年八十六。帝臨奠,贈太師、中書令,谥文懿,禦篆其墓碑曰“舊德之碑”。
士遜生七日,喪母,其姑育養之。既長,事姑孝謹,姑亡,為行服,徒跣扶柩以葬,追封南陽縣太君。初,陳堯佐罷參知政事,人有挾怨告堯佐謀反,複有誣谏官陰附宗室者。士遜曰:“憸人構陷善良,以搖朝廷,奸僞一開,亦不能自保矣。”帝悟,抵告者以罪,誣谏官事亦不下。然曹利用在樞府,藉寵肆威,士遜居其間,無所可否,時人以“和鼓”目之。士遜嘗納女口宮中,為禦史楊偕所劾。
子友真字益之。初補将作監主簿,再遷為丞。士遜為請館閣校勘,仁宗曰:“館閣所以待英俊,不可。”乃令館閣讀書,诏校勘毋得增員。後編三館書籍,遷秘閣校理、同知禮院,賜進士出身,知襄州。坐軍賊張海剽劫不能制,罷歸。後除史館修撰,禦史何郯言:“史館修撰,故事,皆試知制诰,友直不當得。”改集賢殿修撰。以天章閣待制知陝州,同勾當三班院。侍宴集英殿,猶衣绯衣,仁宗顧見之,乃賜金紫。累遷工部郎中、知越州。州民每春斂财,大集僧道士女,謂之“祭天”,友直下令禁絕,取所斂财建學以延諸生。卒官。士遜嘗記帝東宮舊事,而史官未之見,友直纂為《資善錄》上之。
幼子友正字義祖,杜門不治家事,居小閣學書,積三十年不辍,遂以書名。神宗評其草書,為本朝第一。
論曰:呂夷簡、張士遜皆以儒學起家,列位輔弼。仁宗之世,天下承平,因時制宜,濟以寬厚,相臣預有力焉。士遜練習民事,風迹可紀,而依違曹利用以取譏。方夷簡在下僚,諸父蒙正以宰相才期之。及其為相,深謀遠慮,有古大臣之度焉。在位日久,頗務收恩避怨,以固權利,郭後之廢,遂成其君之過舉,咎莫大焉。雖然,呂氏更執國政,三世四人,世家之盛,則未之有也。
江少虞著《事實類苑》載:“張鄧公嘗謂某舉進士時,與寇萊公(準)遊相國寺,詣一蔔肆,蔔者曰:二人皆宰相也。既出,逢張公齊賢、王公随亦往詣之。蔔者大驚曰:一日之内有四宰相,四人相顧而笑以退。”
《青箱雜記》載:“太傅張公士遜,孫何下及第,久困選調,年幾五十始轉著作佐郎,知邵武縣,還朝以文贽楊公大年(楊憶)。比三日,至門下,連日楊公與同輩打葉子,門吏不敢通,公亦不去。楊公忽自窗隙目之,知非常人,延入款語,又睹所為文,以為有宰相器,薦為禦史,由是遂登公輔。”
(楊立武 崔合基)
老河口太平古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