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彼得堡是在1703年由俄國沙皇彼得一世下令修建的,是沙皇時代的首都,因該城的第一座建築物---扼守涅瓦河河口的彼得保羅要塞而得名。1914年沙皇政府将聖彼得堡改名為彼得格勒。1917年蘇聯成立,為紀念領導列甯在該市發動十月革命,1924年列甯逝世後将市名改為列甯格勒。1991年蘇聯解體後恢複了聖彼得堡的舊名。
我們從莫斯科去聖彼得堡是乘坐晚上的火車(卧鋪),第二天早上到達聖彼得堡。不知道是因為當時(2007年)俄羅斯還比較落後,還是旅行社為了省錢,我們的卧鋪車廂相當落後。領隊一上車就叮囑我們,列車上經常發生偷盜的事情,希望大家注意安全防範。初步安頓好以後,領隊逐一來到四人一間的包間,教會大家如何鎖上兩道門鎖,還要再加第三道防線,用繩子、皮帶或床單,把門把手與門框邊的鐵扶手緊緊紮在一起,如果前兩道鎖被解開,第三道防線還能保持移門不被輕易拉開。領隊提醒,半夜起夜,要叫醒同室其他人,仍然把門鎖好,否則前腳出去方便,小偷後腳跟進了。我們下鋪的“床”就是一個大木箱子,正好可以把行李放在木箱裡面,小偷進來總不能将你挪開打開箱子吧。幸好,驚魂一夜過去,平安無事。據說,現在俄羅斯的火車已經進步很大了。
聖彼得堡是俄羅斯第二大城市,人口500多萬,位于涅瓦河岸邊,這裡有很多彙入芬蘭灣的涅瓦河支流,整座城市由40多個島嶼組成,市内水道縱橫,700多座橋梁把各個島嶼連接起來,因而聖彼得堡又被稱為“北方的威尼斯”。
聖彼得堡的四馬橋
四馬橋頭的雕塑
聖彼得堡整座城市仿照歐洲風格建造,沙皇時代的古老建築随處可見,既壯觀又精美。樓房外牆上幾乎都有形态各異的雕塑,街心花園裡經常可以看到一些青銅人物塑像。
彼得大帝青銅騎士像的底座是40噸重的一整塊花崗石,是在聖彼得堡芬蘭灣處找到的,用了5個月的時間運到這裡,在花崗石上面刻着“葉卡捷林娜二世 紀念彼得大帝一世 于1782年8月”。彼得大帝所騎的馬代表俄羅斯,它雙腳騰空,好象要沖破一切阻力勇往直前,在馬掌下有一條被踏死的大蛇,代表一切阻止彼得大帝改革維新的守舊派。正如雕塑展示的一樣,彼得大帝沖破了重重阻力,在這片沼澤地建起了這座美麗的城市聖彼得堡,并建都于此,把落後、封建、貧窮的俄羅斯帶向了海洋與繁榮。
彼得大帝青銅騎士像
俄羅斯著名詩人普希金塑像
列甯塑像
二戰勝利紀念碑
在聖彼得堡有幾座著名的教堂,它們都有豐富的典故。滴血大教堂是聖彼得堡少有的純正俄羅斯風格建築。1811年沙皇亞曆山大二世被“人民的意志”成員炸死。1883年-1907年間,滴血大教堂便修建于沙皇遇難地點,并因此得名。滴血大教堂的設計借鑒了莫斯科聖瓦西裡升天大教堂的風格,五光十色的“洋蔥頭”頂建築十分奪目。禮拜堂高達81米,氣勢頗為雄偉。
滴血大教堂
我們現在看到的聖彼得堡伊薩基耶夫大教堂建于1818~1858年,由法國設計師設計,前後共有44萬人參與建造,曆時40年之久,被認為是僅次于羅馬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德國科隆大教堂的世界第三大教堂。伊薩基耶夫教堂是聖彼得堡的象征。教堂高102米、長112米、寬100米,整個建築可同時容納1.2萬人舉行宗教儀式。教堂前面的廣場上是高大的尼古拉一世大帝的塑像。
伊薩基耶夫大教堂
尼古拉一世像
喀山大教堂位于聖彼得堡的涅瓦大街上,始建于1801年,曆經十年于1811年竣工。由于教堂的正門面向東方,側面面臨涅瓦大街不甚美觀,所以在教堂北面豎立了94根科尼斯式半圓型長柱,長廊組成面向大街環抱的廣場,柱廊前面矗立着俄軍統帥庫圖佐夫紀念碑和俄國陸軍元帥紀念碑,教堂裡有庫圖佐夫墓和1812年打敗拿破侖的勝利品。
喀山大教堂
喀山大教堂
彼得保羅要塞坐落在聖彼得堡市中心涅瓦河右岸,是聖彼得堡著名的古建築。該要塞 1703年由彼得大帝在兔子島上奠基,它與彼得堡同齡。當初修建它的目的是作為俄國同瑞典進行北方戰争的前哨陣地,不過并沒有起到這個作用,後來主要用作關押政治犯的監獄。 大門叫彼得羅夫門,門上裝飾有象征皇室至高無上權勢的雙頭鷹浮雕。
彼得保羅要塞全景(網絡照片)
彼得羅夫門
彼得保羅教堂及鐘樓
彼得大帝塑像
1917年“十月革命”武裝起義的日子裡,列甯把革命指揮部設在斯莫爾尼宮,在這裡發表了蘇維埃政權的成立宣言。直到1918年首都遷到莫斯科為止,這裡一直是蘇維埃政權的中心。從1917年11月6日夜間到11月7日上午,二十多萬革命士兵和起義工人迅速占領了彼得格勒(聖彼得堡)的各個戰略要地,并且攻占了當時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對于“十月革命一聲炮響”我們要解釋一下。起義發生在11月7日,那是公曆,相當是俄國日曆的10月25日,故稱為“十月革命”。另外,當時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洛爾巡洋艦正在大修,沒有裝彈也沒有人員。被臨時任命的阿芙洛爾号的政委别雷舍夫僅僅向冬宮打了幾發空包彈(沒有彈頭)。
斯莫爾尼宮
阿芙洛爾巡洋艦
冬宮
斯莫爾尼宮附近的聖彼得堡市政廳
夏宮位于聖彼得堡西南約30公裡處,它面向芬蘭灣,由噴泉、花園和宮殿組成,是聖彼得堡著名的旅遊景點。為了彰顯俄羅斯作為名副其實的“大國”地位,1704年彼得大帝下令興建夏宮。他集中了當時法國、意大利為代表的全世界優秀的建築師和工匠,并且親自參加到工程籌劃之中,今天保留下來的由他親自設計的規劃圖紙就達十幾幅之多。1723年夏宮竣工。經過數代沙皇對它進一步雕琢、潤飾,夏宮更加美麗迷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遭到破壞,後修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産名錄》。夏宮分為“上花園”和“下花園”。最壯觀的是宮殿前面一個由64個噴泉和250多尊金銅像組成的階梯級大瀑布。
在俄羅斯帝國曆史上,隻有兩個皇帝獲得了“大帝”的名号:一個是帝國奠基人彼得一世,另一個就是葉卡捷琳娜二世。在俄羅斯人心中,他們曆史上最強悍的女人,非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莫屬,統治時間持續了近35年,整個十八世紀後半期的俄羅斯就是她的曆史活動舞台。進入葉卡捷琳娜時代,俄羅斯跨進了世界列強行列。
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一世有一個女兒伊麗莎白一世女皇,未婚而且無嗣,她挑選了彼得大帝的外孫彼得三世為皇位繼承人,并娶了葉卡捷琳娜二世為妻子。1762年葉卡捷琳娜二世率領禁衛軍發動政變而即位。
金碧輝煌的葉卡捷琳娜宮(又稱沙皇村),是彼得大帝1717年為妻子葉卡捷琳娜一世建造的,也是其女兒伊麗莎白女皇和葉卡捷琳娜二世最喜愛的郊外行宮。葉卡捷琳娜二世女皇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的修改和擴建,并成了她聲色犬馬、奢靡淫亂生活的主要場所。據說,葉卡捷琳娜二世的情人有兩位數之多。該宮殿于1990年被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産名錄。葉卡捷琳娜宮有三層樓高,正面長達300多米,主要由藍、白、黃三色構成,據說分别代表着女主人藍色的眼睛、白色的皮膚和金色的頭發。
葉卡捷琳娜宮
宮殿的設計師
葉卡捷琳娜二世與情人們幽會的小屋
聖彼得堡葉卡捷琳娜二世和她的情人們塑像
皇村裡不僅有皇上的行宮,也有貴族的學校。1811年12歲的普希金進入皇村中學讀書,度過了6個年頭,他的文學天才在學校裡就已經嶄露頭角。1937年為紀念普希金在此度過童年就改叫普希金村。坐在長凳上的詩人普希金的雕塑正在沉思,是在構思新的詩作,還是為夫人的紅杏出牆而煩惱呢?
冬宮,又名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坐落在聖彼得堡宮殿廣場上,原為俄羅斯帝國沙皇的皇宮,十月革命後辟為聖彼得堡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一部分。它是18世紀中葉俄羅斯新古典主義建築的傑出典範,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與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巴黎的盧浮宮、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一起,稱為世界四大博物館。該館最早是俄羅斯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私人博物館。共有藏品270餘萬件,包括史前文化和埃及藝術收藏品以及大量意大利、西班牙、德國、英國、俄國、比利時、荷蘭和法國的油畫及雕刻。
冬宮廣場上為紀念1812年俄國打敗法國拿破侖的勝利而建的亞曆山大紀念柱。紀念柱是用整塊花崗岩雕成的,高47.5米,直徑4米,重達600多噸,不用任何支撐,隻靠自身的重量屹立在基石上。
泛舟涅瓦河。在遊船上俄羅斯的民間藝人表演歌舞。不過根據我的體驗,旅行社組織的這類表演(包括所謂的“莫斯科大馬戲團”表演等)基本上都是一些草台班子,不值得觀看。
聖彼得堡舊漁人碼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