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在影視劇中看見,古人用滴血認親的方式來判斷是不是自己親生的,我們也知道這個是不科學的,但是在過去人們卻很認可這樣做,從另一方面說明了,血緣關系的重要性。這層關系,不管在過去還是現在,一直都被很大一部分人看得很重,當然也包括我本人,因為我覺得血緣關系近了,才是一家人,才更有親情在。
還有我們也能看見,因血緣關系的一個家族的族譜。還有因血緣關系的一個家族有專門的祠堂,其實這是另外一種文化叫宗族文化,比如我們能經常聽到有人說,我是“言”字輩的然後發現在他的名子中有個言字,這些都是因血緣關系建立起來的,但是随着時代的發展,對于現在人來說,這種文化已經淡化了。可能在農村才會偶爾閃現一下。
這種關于血緣關系有沒有俗語的存在呢?我來告訴大家肯定是有的,因為俗語文化涉及各行各業,在民間是相當廣泛的存在并流傳着的。我們今天要說的“出了五服就不是一家人”這句俗語就是和血緣關系,一個家族有關的。字面理解其實很簡單,就是隻要過了“五服”之後的人就可以算是一家人了。那麼重點是這個“五服”,它是什麼?又代表着什麼?又有什麼道理?我們接着往下看。
1. “五服”有“五輩”的意思。在民間有一種說法叫“父為親,母為戚”,所以五輩是指的父系的親屬,所以五輩人都是以父系這邊算,至于母系那邊雖然血緣關系也很近,但是卻是有待遇上的差别對待,在那個“男尊女卑”的社會,這樣看來實屬正常。
因此五輩人就是從高祖算起分别是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自己,這五輩人是血緣關系上最近的五輩人,單這樣看好像家族也不怎麼龐大啊,那是現在,放在過去一夫多妻制你在看一下,可不就是一個龐大的家族了嗎 ?所以五輩制度在那個時候是非常重要的。
在過去一夫多妻制的情況,對于一個大家族來說,如果沒有族譜的記載,沒有五輩制度的限制,就很容易出現五輩内近親結婚的情況,我們都知道近親是不能結婚的,近親結婚會導緻人口質量的下降的。當然對于現在的一夫一妻制,這種情況就很難出現了。五輩制度和族譜的記載就慢慢地被人淡忘了,可能在不久的将來就不存在了。
2. “五服”是一種服飾,是專門針對有人去世時穿的。民間有“披麻戴孝”的說法指的就是這種服飾,在過去講究很多的年代,這裡是有規定的,什麼樣輩分的人穿什麼樣的服飾,這種服飾也是分等級的,根據輩分的不同來劃分,超過五輩的人可以不穿。如果是夫妻之間,屬于平輩可以不穿,帶個黑色袖子即可。
這種服飾屬于五輩内的人穿的,自然分五種不同的服飾,從重到輕分别是“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缌麻”。針對這個服飾的作用,樣子就不介紹了有興趣的可以另外尋找資料了解一下。從服飾的制度劃分也能看出過去人也是以父系為主的血緣關系,隻有最重要的親人才能行最重的禮。如果是夫妻之間,那麼丈夫隻需要一年,而妻子卻要三年。當然這些都是過去的事了,現在沒有這麼多講究了。
3.“五服”指的是“區域”,這個曆史上有記載了。最早可以追溯到堯舜禹時代,最後成形于商周時期,然後一直貫穿了華夏文明幾千年的曆史,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翻開曆史《漢書地理志》中,記載着這樣一句話“堯遭洪水,懷山襄陵,天下分絕,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貢。”大概意思是說堯治水的時候是分十二州的,到了禹治水成功後,重新劃分為九州,之後根據不同的地域分為五個等級,來确定朝貢的制度。
這就相當于我們現在給一個城市劃分區域一樣,以城市的某個重要城區為中心分一環、二環、三環.....等。那古人就按照以皇帝為中心來劃分,分五個等級分别是“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衛賓服,夷蠻要服,戎狄荒服”。這裡的“邦内甸服”很明顯就是皇帝統治的區域,然後依次外推。甸服,離皇帝最近,住的都是皇帝最信任,最親近的人。侯服,這個區域住的都是大臣,也就是當官的,賓服,很明顯是發展武裝力量區域,也就是我們說得練兵的地方。這就是其他族人住的地方了。荒服指的就是莽荒之地,這個地方一般是流放犯人的地方。
然後每個區域根據“日祭、月祀、時享、歲貢、終王”來進行朝貢,就是繳納物質。這些制度定下來了,是不能随意更改,如果哪個區域如果不聽話皇帝就會派兵征讨。皇帝依靠這個五服制度來确定這個統治基礎。
當然了現在的人已經沒有這些所謂的“五服”概念了,很多東西都已經被摒棄了,一切從簡,就包括重男輕女的現象也在慢慢地減弱,我相信在不久的将來,男女都一樣的思想也會被人們接受,你們覺得呢?是不是很有道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