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如何看待上古時候的禅讓

如何看待上古時候的禅讓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5 01:11:03

禅讓的意思是指原來的部落首領把位置讓給有才華,有能力的人,讓更賢能的人統治國家。

遠古時代生産力極為落後,人類必須依靠集體的力量,共同勞動、平均分配食物才能生活下去,因此,人們需要選舉出賢能、公正的人當首領,以帶領大家抵禦外來的侵襲,進行生産勞動和平均分配食物。

如何看待上古時候的禅讓(禅讓真的是唯天下之才是舉嗎)1

人文始祖黃帝

上古時期,相傳堯為部落聯盟領袖時,四嶽推舉舜為繼承人,堯對舜進行三年考核後,将部落首領的位置傳給舜。舜繼位後,對推舉出來的禹利用治水考驗,在自己死後将首領之位傳于禹。禹繼位後,又舉臯陶為繼承人,臯陶早死,又以伯益為繼承人,最後族人擁戴禹之子啟為王。這是部落聯盟推選領袖的制度,就是“禅讓”。

在實行“禅讓”制度之前,即在“三皇時代”,實行的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血統繼位制”,國家最高領導人在風姓家族中産生。該制度于公元前2338年被廢除。“五帝時代”是所謂“公天下”時代,實行“禅讓”制度,即帝王讓位給不同姓的且非血統的人,例如:伊祁姓的堯讓位給姚姓的舜,舜讓位給姒姓的禹。

如何看待上古時候的禅讓(禅讓真的是唯天下之才是舉嗎)2

黃帝世系圖

禅讓制後來被禹的兒子啟破壞,代之以家天下的世襲制。

據史料記載與古往今來史學界的考究,堯舜禅讓應該是确有其事,這一方面記載也頗多,如《尚書·堯典》、《國語》、《左轉》、《戰國策》等。

孔子在《論語·顔淵》是也說:“舜有天下,選于衆,舉臯陶。” 《戰國策》寫道:“(舜)以啟為不足任天下,傳之益也。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于益,其實令啟自取 之。”郭楚店出土的楚簡上也有“唐虞之道,禅而不傅。”“禅也者,上德受賢之謂也。”的記載。

禅讓制重點在選賢授能治天下。禅讓制不去過多關注繼承者的出身,隻要他能做到“能、仁”二字。禅讓制在禹之後便名存實亡,後世皇位更替都是世襲制了。

堯、舜、禹之間的“禅讓”故事,可能是中華文明中最溫情脈脈、最令人神往的政治童話。但是在戰國時期就有人對“禅讓”一說提出了懷疑。

如何看待上古時候的禅讓(禅讓真的是唯天下之才是舉嗎)3

舜帝

荀子在《荀子·正論》就提出了疑問:“夫曰堯舜禅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陋者之說也。”

韓非子也說道:“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同樣對“禅讓”産生了懷疑,他還說舜和禹繼承帝位,是“臣弑君”的結果。唐代劉知幾在《史通》中說:“舜放堯于平陽”,舜是給禹趕到蒼梧而死的。

後世諸子百家中,墨家是鼓吹“禅讓”的,儒家也對“禅讓”大加宣揚。

如《墨子·尚賢》中說“古者舜耕于曆山,陶河濱,漁雷澤,堯得之服澤之陽,舉以為天子,與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這就是把舜說成是會燒窯、捕魚的農夫,以此來申述他“尚賢”的宗旨。因此有學者認為:“堯舜禅讓”是墨家的創造,并不一定真實存在。

如何看待上古時候的禅讓(禅讓真的是唯天下之才是舉嗎)4

墨子

曆史學者們懷疑禅讓,是權臣脅迫皇帝退位的結果,皇帝不得不把位置傳給這些權臣。這些接位的臣子為避免“不忠”的罵名,便打着禅讓的旗号,以取得正統性。

史學界基本上都承認禅讓這種政權交替形式的存在,但禅讓有三種不同的情況。

一是為了天下,沒有私心的真正禅讓;二是氏族部落内同一血統之間的禅讓;三是父子家族内部的世襲繼承。

夏代以前的五帝和禹時期實行的應該是第二種禅讓。政權在氏族部落血緣範圍内實現交替,這是有别于讓與全天下人的禅讓和傳嫡長子的世襲。

《史記·五帝本紀》載: 帝颛顼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 帝喾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 帝喾娶陳鋒氏女,生放勳……是為帝堯。 虞舜者,名重華。……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

如何看待上古時候的禅讓(禅讓真的是唯天下之才是舉嗎)5

颛顼

《史記·夏本紀》載: 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颛顼之孫也。從颛顼到禹都是黃帝苗裔,隻不過他們不是嫡長子而已。《史記·五帝本紀》上說:“ 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号,以章明德。”也就是說,從有熊氏到有虞氏,政權是在黃帝部落同姓之間的諸多“氏”中交替的,這些“氏”是有血緣淵源的,這就保證了黃帝部落對整個部落聯邦的長期控制。

《淮南子·齊俗》上說: 當舜之時,有苗不服,于是舜修政偃兵,執幹戚而舞之。 可見黃帝部落是通過對其他部落的征服,建立一個以黃帝部落為權力中心的聯邦。組成這種部落聯合體的部落之間就不一定具有血緣淵源。 因此黃帝部落要保證将聯邦的權力掌握在手中,他們的禅讓也隻會在有血緣淵源的同姓之間禅讓。

如何看待上古時候的禅讓(禅讓真的是唯天下之才是舉嗎)6

禅讓儀式

正因為政權在同姓之間的衆多“氏”中更替,舜作為黃帝後裔的布衣,也有可能因為賢能而登上首領之位;如果他是其他部落或者不同姓氏的賢人,即使再有才能,也不一定能夠受到禅讓。

《史記·五帝本紀》載: 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權授舜。 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預薦禹于天。這兩條記載證明堯、舜是想傳給兒子的,隻是因為兒子不肖而不得不傳給舜、禹。

當時的黃帝部落對整個聯邦的統治是受到其它部落的挑戰的,因此内有一個強有力的領袖變得十分重要,他将使各個部落服從于黃帝部落的統治,而一旦叛亂發生,他又将有能力鎮壓叛亂,維持聯邦不被分裂。所以帝位的繼承者應當是有威信、有能力的,如果繼承人無能,将有可能導緻聯邦的分崩離析。

如何看待上古時候的禅讓(禅讓真的是唯天下之才是舉嗎)7

黃帝部落

後來黃帝部落對酋邦的控制力不斷加強,氏族部落間融合的不斷加深,因此由傳賢到傳子變成了可能。國外的研究表明,世襲制在部落聯邦階段是廣泛存在的。

颛顼、喾的繼位時并沒有提及子不肖與否,也許颛顼、喾的時代還沒有出現傳子的習慣,而堯、舜時期已有傳子傳統。我們可以看出遠古時期政權交替形式的演變:是從傳賢不傳子到傳子,子不肖則傳賢再到禹以後傳子不傳賢。

夏啟開始真正實現了“家天下”,世襲繼承是曆史的必然。

戰國策·燕王哙既立》載:“啟與友黨攻益而奪之天下”。 《竹書紀年》也記載:“益幹啟位,啟殺之”。看起來啟的繼位可能是經過了武力鬥争的。

如何看待上古時候的禅讓(禅讓真的是唯天下之才是舉嗎)8

啟襲位:家天下開始

雖然在啟死後發生了“太康失國”事件,東夷部族的有窮氏首領羿取代了夏,但少康終于在有虞氏、斟灌氏、斟尋氏、有仍氏、有鬲氏等的支持下得以複國,繼續夏王朝的統治。之後再也沒有反對世襲的聲音了。

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是一個漫長的曆史時期,鬥争必然是慘烈的、反複的。 堯舜之子都曾經占有帝位,實行“世襲”,而後又被别人以“公天下”、“禅讓”為名奪取了,舜和禹很可能是這一錯綜複雜的過渡時期的充滿矛盾的人物,他們打着“選賢”、 “禅讓”、“公天下”的名義攫取權力,卻又想把這種權力“家天下”,世襲下去。傳說中的的種種矛盾,原因大概在此。因此,把從“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轉變, 隻簡單化為夏啟對益一戰,是不符合曆史事實和曆史發展的規律的。

如何看待上古時候的禅讓(禅讓真的是唯天下之才是舉嗎)9

世襲制

以為“禅讓制”優于“世襲制”的觀點是錯誤的、相反的,由于“世襲制”的開

始,國家的雛形也開始出現,生産分工越來越精細,社會生産力才有了很大的提高。從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是人類曆史上的一次劃時代的進步。

“禅讓制度”是真實存在過的,但并不是人們想像中的那種“天下英才,唯賢是舉”。如果你不是同一部落同一姓的人,天下是不會禅讓到你手上的。

參考資料:王和《走出部落聯盟——讀謝維揚着〈中國早期國家〉》

王冠英《中國文明起源與早期國家學術研讨會紀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