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儒家學派?朱熹是南宋最博學的哲學家、教育家和學者,程朱理學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别稱紫陽,世稱朱子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朱熹儒家學派?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朱熹是南宋最博學的哲學家、教育家和學者,程朱理學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别稱紫陽,世稱朱子。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
朱熹的父親朱松是一個很有民族氣節的知識分子。他因為不滿于南宋王朝求和苟安的做法,把家搬到了福建。出生在書香門第的朱熹,從小就博覽群書,廣讀詞章,出入佛老,對各種學問有着極為廣泛的興趣。從二十四歲起,他受學于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開始真正走上理學的發展道路。
朱熹18歲就中了進士,曾擔任過秘閣修撰等職。他一生做官的時間不過十幾年,但卻教了四十多年的書。在教學的過程中,朱熹專心儒學,成為程颢、程頤之後儒學的重要人物。朱熹的學問淵博,于學無所不窺,在先秦諸子、佛道思想、史學文學、天文地理、文字音韻、訓诂孝據、典章樂律乃至自然科學等許多方面,都有相當深入的研究及不小的成就。朱熹哲學發展了程頤等人的思想,集理學之大成,構建起了一個規模龐雜而又不失缜密精緻的思想體系。認為”理”、“氣”不相離,但“理在先,氣在後“,“理”是物質世界的基礎和根源。
朱熹的著作很多,是中國曆史上著作最多的儒家學者之一,《宋史·藝文志》中著錄的有四十餘種,未著錄的尚有二十餘種,另外由其弟子或後人編纂的著作也有二十餘種。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四書章句集注》、《楚辭集注》、《詩集傳》、《周易本義》、《西銘解》、《太極圖說解》,以及後人編纂的《朱子全書》、《朱子語類》等。
朱熹生活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很尖銳的時代。他出生那年,就爆發了鐘相、楊幺起義。起義最後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各地的農民反抗活動仍然時有發生。由于偏安一隅,南宋王朝每年還要向金朝進貢,被勒索不少金銀錢财。在剛走上仕途時,朱熹曾力主抗金,進行北伐,但後來就慢慢洩氣了。
他從封建正統思想出發,認為搞好内政才是重要的,所以應該對農民起義進行鎮壓。所以,對當時普遍的農民反抗活動,他不僅感到擔心,而且還親自參加了鎮壓活動。與此同時,他建議朝廷和地方官們要注意對農民進行赈災,注意輕徭薄賦,從而減少階級對抗,從根本上消滅人民的反抗意識。為此,朱熹曾設立過”社倉”,由政府借貸糧食給農民,讓他們渡過生活中的難關。朱熹認為,這樣可以杜絕禍亂之源。朱熹認為,人心都是會感恩戴德、害怕威嚴的,這樣做可以既讓農民感念官員的恩德,又會畏于官員的威嚴而不敢反抗。朱熹的這一套想法和做法,都是為了維持統治階級的需要。但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還是有一定的進步意義的。
理學思想
理學又稱道學,是以研究儒家經典的義理為宗旨的學說,即所謂義理之學。[2]
在宋朝,學術上造詣最深、影響最大的是朱熹。他總結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學思想,建立了龐大的理學體系,成為宋代理學之大成,其功績為後世所稱道,其思想被尊奉為官學,而其本身則與孔子聖人并提,稱為“朱子“。朱熹撰《周易本義》列河洛、先天圖于卷首,又與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編撰《易學啟蒙》笃信和诠釋河洛、先天之學,後世皆以此立言,闡發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
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标志着封建社會更趨完備的意識形态。元朝皇慶二年(1313年)複科舉,诏定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為标準取士,朱學定為科場程式。明洪武二年(1369年),科舉以朱熹等“傳注為宗”。朱學遂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強化了“三綱五常”,對後期封建社會的變革,起了一定的阻礙作用。朱熹的學說,也對後來明朝王陽明的心學有深刻的影響。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學基礎上的突破。
理氣論
朱熹的哲學體系以程颢兄弟的理本論為基礎,并吸取周敦頤太極說、張載的氣本論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這一體系的核心範疇是“理”,或稱“道”、“太極”。朱熹所謂的理,有幾方面互相聯系的含義。
理是先于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形而上者。他認為理比氣更根本,邏輯上理先于氣;同時,氣有變化的能動性,理不能離開氣。他認為萬物各有其理,而萬物之理終歸一,這就是“太極”。
理是事物的規律。
理是倫理道德的基本準則。朱熹又稱理為太極,是天地萬物之理的總體,即總萬理的那個理一。“太極隻是一個理字”。太極既包括萬物之理,萬物便可分别體現整個太極。這便是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每一個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為它存在的根據,每一個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
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朱熹又稱理為太極,是天地萬物之理的總體,即總萬理的那個理。氣是朱熹哲學體系中僅次于理的第二個範疇。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狀、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鑄成萬物的質料。天下萬物都是理和質料相統一的産物。朱熹認為理和氣的關系有主有次。理生氣并寓于氣中,理為主,為先,是第一性的,氣為客,為後,屬第二性。
動靜觀
朱熹主張理依氣而生物,并從氣展開了一分為二、動靜不息的生物運動,這便是一氣分做二氣,動的是陽,靜的是陰,又分做五行(金、木、水、火、土),散為萬物。一分為二是從氣分化為物過程中的重要運動形态。朱熹認為由對立統一,而使事物變化無窮。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運動和靜止看成是一個無限連續的過程。時空的無限性又說明了動靜的無限性,動靜又是不可分的。這表現了朱熹思想的辯證法觀點。朱熹還認為動靜不但相對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統一。朱熹還論述了運動的相對穩定和顯著變動這兩種形态,他稱之為“變”與“化”。他認為漸化中滲透着頓變,頓變中滲透着漸化。漸化積累,達到頓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