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魯迅,我們想起的身份有許多:首先當然是文學家,魯迅一生創作了包括短篇小說、散文、雜文、散文詩、詩詞在内的大量文學作品;其次是翻譯家,魯迅生前就出版過十幾種翻譯著作;再其次是中學教師、中專校長、教育部公務員、大學教授、國民政府大學院特約撰述員、業餘編輯、版畫愛好者,最後幾年則是自由撰稿人。隻是有一點,我們很少想到:當年叫做周樹人的魯迅曾認真鑽研過地質學,他在一個文學講座中這樣說:“我首先正經學習的是開礦,叫我講掘煤,也許比講文學要好一些。”不過,他後來沒有繼續從事相關工作,我們不妨将其稱之為“非典型地質學者”。
魯迅的礦路學堂畢業證
1903年10月,周樹人參加了在東京上野召開的中國留日學生浙江同鄉會聲讨高爾伊等人出賣浙江礦權大會。會後,他以“索子”的筆名在《浙江潮》上發表了《中國地質略論》,這篇将近一萬字的論文談不上如何獨創、高深,卻是中國近代地質學的啟蒙之作。文章分為緒言、外人之地質調查者、地質之分布、地質上之發育、世界第一石炭(煤炭)國、結論六個部分。此文的誕生有特定的時代背景。1898年,浙紳候補道高爾伊組建寶昌公司,經英國福公司華人經理劉鄂介紹,向意大利人開辦的惠工公司借款500萬兩,承辦衢州四府煤鐵等礦。寶昌公司完全是個皮包公司,無資金、無設備、無人才,高爾伊不過是惠工公司的買辦。1903年2月,蒙在鼓裡的外務部居然批準了這宗交易。消息傳出,浙江人深感憤怒,風潮不斷。周樹人等留日浙江學生也是心急如焚。周樹人的論文如此開筆:“戰國非難。入其境,搜其市,無一幅自制之精密地形圖,非文明國……吾廣漠美麗之中國兮!而實世界之天府,文明之鼻祖也……可容外族之贊歎,不容外族之觊觎者也”。
1904年,周樹人與南京礦路學堂、日本弘文學院的同學顧琅合寫了一本地質著作《中國礦物志》。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全面記述本國礦産資源的書籍,也是國内最早運用現代科學理論分析我國地質礦産的專著。此書詳細介紹了18個省的礦産資源及其分布,附有《中國礦産全圖》《中國各省礦産一覽表》,在當時産生了很大影響,一上市洛陽紙貴,不足8個月就印了3版。清政府農工商部對此書予以高度評價,學部則将其推薦為“國民必讀書”、“中學堂參考書”。
周樹人對地質學是真心喜歡的。說起周樹人學地質還真有個故事。出于盡快找到工作供養母親和弟弟的考慮,周樹人1898年4月初入南京時學的不是地質,而是海軍,考取的學校叫江南水師學堂,因為體育挂科、諷刺教員,受到學校嚴厲處分,年少氣盛的周樹人接受不了,毅然退學,并于1899年考取南京礦路學堂。他在南京礦路學堂整整學了三年有關地球科學的知識,主要課程有《礦學》《地質學》《測量學》等等。周樹人從不滿足于課堂上老師的講授,下了課到處找書看,還曾認真抄錄過英國著名地質學家賴爾的《地質淺說》譯文,連很難畫的地質構造圖也描繪了下來,裝訂成厚厚的兩本,經常翻閱。我留心過他在南京礦路學堂的一張成績單,發現他礦學、地質學、化學、熔煉學、格緻學、測算學、繪圖學等主要功課最低成績八分五厘,最高成績八分七厘(十分制)。1902年,周樹人以一等第三名的成績順利畢業,并獲得了學校頒發的金質獎章。
世間許多事是我們意料不到的。1903年,周樹人考取留日官費生,因為父親當年被中醫耽誤、日本明治維新發端于西醫等原因,決計改學與地質沒有多大關系的醫學。後來更是因為一部幻燈片的刺激徹底棄醫從文。從此,作為文學家、思想家的魯迅名滿天下,自上世紀初開始一直備受讀者敬愛;作為非典型地質學者的周樹人則隐居幕後,慢慢湮沒在發黃的故紙堆裡。
魯迅在職業上的轉型既是個體的,更折射了其時的世道人心。
來源:北京日報·理論周刊
作者:遊宇明(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副教授)
供圖:夏鳴
流程編輯:孫昱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